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經》的敘述方式和修行次第及其意義(李海峰)▪P2

  ..續本文上一頁滅度無量無數無邊衆生,實無衆生得滅度者。”

  

  對于紅塵中普通人來說,都具有貪嗔癡慢疑,對于外界執著的心非常強烈,在世俗的生活中,貪愛名利財色,求之不得嗔心大發,有些人雖然平日心情平靜,但遇到境界時也不能自拔,生活在自己念念相續的無明中,痛苦時滿眼愁緒,山河悲咽,而愉快時草木歡歌,心態使外境帶有濃厚的主觀色彩,強烈的自我執著帶來很多痛苦。要離開痛苦徹底解脫,覺悟成佛才可以達到。所以要發菩提心,立下誓願“爲利有情願成佛”進入菩薩修行的系列;但是一般人接觸佛法以後,又會把過去黏著的習性擴展到學習佛法的種種執著,佛陀說善法,就執著于善法,而說阿羅漢,就執著于阿羅漢,說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就不能放下,粘著在佛法的名詞概念上愈發執著,而《金剛經》就是側重來破除菩薩們在第二個層次上的執著之心,雖然佛陀教導衆生“諸惡莫作,衆善奉行”,但是當做到衆善奉行時也還不是究竟的境地。第叁個層次上勝義菩提心就是了悟空性智慧的,即自淨其意,“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以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則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非善法是名善法”。要破除對于善法的執著之心,雖然衆善奉行,但更重要的是自淨其意,以無所住的心,無取相的心來躬行一切善法。破除人們對于佛、對于佛所說的善法的執著,“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即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並且毫無希望回報之心,這才是真正的菩薩。

  

  叁、《金剛經》的超越式理性和現代人的生活

  

  上文對《金剛經》的語言表達形式和敘述內容作了簡要說明,那麼這部經的現代意義是什麼呢?《金剛經》是治療現代人心理煩惱的智慧妙方,是破除各種執著的利劍,它教人用大智慧來面對一切境界,無論是外在的現象界還是內在的種種心理,破除常人心中佛、佛法、菩薩、阿羅漢、菩提等概念的執著,真正無所住而生其心,擁有清靜喜悅的生活和放下執著的灑脫。

  

  首先,《金剛經》指導人們過一種理性指導下的慈悲和智慧具足的生活。現代人崇尚理性,而《金剛經》中講的正是脫離迷信外在崇拜等宗教因素的大智慧。《金剛經》中不停地破除人們對于佛、佛所說的法、佛所證的果、外在的微塵、世界、凡夫、衆生、菩薩等的執取,雖然破除這一切,但並不是說沒有,而只是一種假名施設。在這個過程中,提供給現代崇尚科學理性的人們很好的修心之法。經中對于如來、佛就有非常理性的描述和認識:“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如來者即諸法如義”。“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在這裏不僅破除人們對于寺廟中金光閃閃的大佛的執著,佛並不是外在的能夠給人一切願望滿足的崇拜對象,而且也消解了對佛法神秘化的認識,而把它落實到實際生活的種種現象上,“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于是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法”指一切的事物,不論大的小的,有形的或是無形的,都叫做“法”,不過有形的叫做色法,無形的叫做心法。經中明言一切法皆是佛法,可見佛法並非神秘不可測,遠離人們現實生活的高深哲理,而是能給與人現實生活指導的大智慧。

  

  現代人的種種痛苦焦躁來源于自我執著的深重,種種攀緣心所帶來的焦慮,無非是內心執取某個事物,由于不能獲得而産生內心的痛苦和情緒的反應。巨大的工作壓力,緊張的生活節奏都讓人們煩躁易怒甚至抑郁。《金剛經》提供給現代人智慧慈悲指導下的理性,從自己內心出發,善護其心,明了“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放下種種的執著妄想,去體驗心靈深處的清靜本性,給生活節奏緊張,心情焦慮的現代人提供心靈的清涼劑,亦如《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所講“依般若波羅蜜,故心無挂礙,無挂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這裏的涅並非指灰身滅智的死亡,而是指徹底熄滅煩惱,獲得清涼自在。《金剛經》中教給人們以無所住心、清靜心,面對生活中一切境界,自然就可得到清涼喜悅。

  

  其次,《金剛經》提供給人們無所執著的道德律令,成爲灑脫的自在人,同時又行善去惡。《金剛經》甚至于可以說是自然的道德律令,即“以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則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非善法是名善法”。這裏強調以無所得的心修持善,突破有的人做慈善事業圖名圖利之心,而成爲自覺自願的自然行爲。《金剛經》不僅破掉人們日常生活中對于自我執著帶來的種種造惡的執著、而且破掉佛法修爲中的對于善法的種種執著、沾染,最後達到“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指導菩薩以“以無我無人無衆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這也是我們現代人應該具有的身心修養境界,不執著于自我的惡,也不執著于利他的善,在如夢如幻中修行一切善法,連善也不執著,如是清靜,喜悅才能獲得灑脫自在。

  

  參考文獻:

  

  [1]後魏·勒那摩提譯.究竟一乘寶性論(卷3)[Z].大正藏(30冊).臺灣:中華佛研所,2008CBETA,828c.

  

  [2]姚秦·鸠摩羅什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Z],大正藏(8冊).臺灣:中華佛研所,2008CBETA.

  

  [3]李利安.《金剛經》雙遣否定法賞析[J].華夏文化,1997(2).

  

  [4]明朱棣.《金剛經》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3.30.

  

《《金剛經》的敘述方式和修行次第及其意義(李海峰)》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