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对于红尘中普通人来说,都具有贪嗔痴慢疑,对于外界执着的心非常强烈,在世俗的生活中,贪爱名利财色,求之不得嗔心大发,有些人虽然平日心情平静,但遇到境界时也不能自拔,生活在自己念念相续的无明中,痛苦时满眼愁绪,山河悲咽,而愉快时草木欢歌,心态使外境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强烈的自我执着带来很多痛苦。要离开痛苦彻底解脱,觉悟成佛才可以达到。所以要发菩提心,立下誓愿“为利有情愿成佛”进入菩萨修行的系列;但是一般人接触佛法以后,又会把过去黏着的习性扩展到学习佛法的种种执著,佛陀说善法,就执著于善法,而说阿罗汉,就执著于阿罗汉,说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就不能放下,粘着在佛法的名词概念上愈发执着,而《金刚经》就是侧重来破除菩萨们在第二个层次上的执著之心,虽然佛陀教导众生“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但是当做到众善奉行时也还不是究竟的境地。第三个层次上胜义菩提心就是了悟空性智慧的,即自净其意,“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非善法是名善法”。要破除对于善法的执著之心,虽然众善奉行,但更重要的是自净其意,以无所住的心,无取相的心来躬行一切善法。破除人们对于佛、对于佛所说的善法的执著,“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并且毫无希望回报之心,这才是真正的菩萨。
三、《金刚经》的超越式理性和现代人的生活
上文对《金刚经》的语言表达形式和叙述内容作了简要说明,那么这部经的现代意义是什么呢?《金刚经》是治疗现代人心理烦恼的智慧妙方,是破除各种执著的利剑,它教人用大智慧来面对一切境界,无论是外在的现象界还是内在的种种心理,破除常人心中佛、佛法、菩萨、阿罗汉、菩提等概念的执着,真正无所住而生其心,拥有清静喜悦的生活和放下执着的洒脱。
首先,《金刚经》指导人们过一种理性指导下的慈悲和智慧具足的生活。现代人崇尚理性,而《金刚经》中讲的正是脱离迷信外在崇拜等宗教因素的大智慧。《金刚经》中不停地破除人们对于佛、佛所说的法、佛所证的果、外在的微尘、世界、凡夫、众生、菩萨等的执取,虽然破除这一切,但并不是说没有,而只是一种假名施设。在这个过程中,提供给现代崇尚科学理性的人们很好的修心之法。经中对于如来、佛就有非常理性的描述和认识:“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在这里不仅破除人们对于寺庙中金光闪闪的大佛的执著,佛并不是外在的能够给人一切愿望满足的崇拜对象,而且也消解了对佛法神秘化的认识,而把它落实到实际生活的种种现象上,“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法”指一切的事物,不论大的小的,有形的或是无形的,都叫做“法”,不过有形的叫做色法,无形的叫做心法。经中明言一切法皆是佛法,可见佛法并非神秘不可测,远离人们现实生活的高深哲理,而是能给与人现实生活指导的大智慧。
现代人的种种痛苦焦躁来源于自我执著的深重,种种攀缘心所带来的焦虑,无非是内心执取某个事物,由于不能获得而产生内心的痛苦和情绪的反应。巨大的工作压力,紧张的生活节奏都让人们烦躁易怒甚至抑郁。《金刚经》提供给现代人智慧慈悲指导下的理性,从自己内心出发,善护其心,明了“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放下种种的执著妄想,去体验心灵深处的清静本性,给生活节奏紧张,心情焦虑的现代人提供心灵的清凉剂,亦如《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所讲“依般若波罗蜜,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这里的涅并非指灰身灭智的死亡,而是指彻底熄灭烦恼,获得清凉自在。《金刚经》中教给人们以无所住心、清静心,面对生活中一切境界,自然就可得到清凉喜悦。
其次,《金刚经》提供给人们无所执著的道德律令,成为洒脱的自在人,同时又行善去恶。《金刚经》甚至于可以说是自然的道德律令,即“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非善法是名善法”。这里强调以无所得的心修持善,突破有的人做慈善事业图名图利之心,而成为自觉自愿的自然行为。《金刚经》不仅破掉人们日常生活中对于自我执着带来的种种造恶的执着、而且破掉佛法修为中的对于善法的种种执著、沾染,最后达到“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指导菩萨以“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也是我们现代人应该具有的身心修养境界,不执着于自我的恶,也不执着于利他的善,在如梦如幻中修行一切善法,连善也不执着,如是清静,喜悦才能获得洒脱自在。
参考文献:
[1]后魏·勒那摩提译.究竟一乘宝性论(卷3)[Z].大正藏(30册).台湾:中华佛研所,2008CBETA,828c.
[2]姚秦·鸠摩罗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Z],大正藏(8册).台湾:中华佛研所,2008CBETA.
[3]李利安.《金刚经》双遣否定法赏析[J].华夏文化,1997(2).
[4]明朱棣.《金刚经》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3.30.
《《金刚经》的叙述方式和修行次第及其意义(李海峰)》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