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即是自性空;因事而有名,名本身也是不真實的,也是自性空。即使是佛爲我們說法時,種種名相也是假安立的,不是真實有那件事。如說:“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你讀這句話,就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了嗎?這只是一句空話,不是真獲得了!要經過長時期努力用功修行,得到根本無分別智及後得智圓滿後,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才能成就,那是屬于“自相安立”的
疇了。又如說火、說飯,這只是火、飯的假名字,並非口內真實有火、有飯。名與事(義)都不是真實的。
“其性應尋思”:名與事的體性,要在禅定中思惟,故雲“尋思”。禅定中思惟和散亂心的思惟不一樣!禅定有力量,能令你的智慧深入觀察;沒禅定時的思惟分別,如風中之燭沒有照明的力量。但若有禅定而不思惟也不行!不思惟則難解其義。所以就算得到了色界四禅或無色界的四空定,成就了高深禅定,但若缺少般若波羅蜜的智慧,依舊是個生死凡夫。吾人要尊重佛陀的智慧,依據佛陀的法語去思惟觀察,才有力量見第一義谛。若是你不依聖言量,自己坐在那裏冥想,是不行的!
“于二亦當推”:“二”就是一切法的自性和差別。如說“色”法,則以變礙爲性;心法的“識”,則以了別爲性,這就叫做“自性”,與《中論》的“自性”含義不同。而色法有色法的作用,和其他的法不同,這就是“差別”。譬如同樣是房子,這個房子是這樣,那個房子又是另一個樣子。又雖然通名爲人,但是人與人不一樣,有各式各樣的差別。
“唯量及爲假”:“量”就是分別;“假”是不真實。要知道彼二事都是自心的分別,沒有真實體性。譬如做夢時,夢到有人請吃飯、或者被狗咬¨¨,夢裏一切都像真的,但醒了以後才知道無如許事。我們現在也都在無明大夢裏,執著真實有種種境界。但是爲什麼你做這個夢,而我卻做那個夢?因爲這個夢是行緣識?也就是業力所成就的,所以人人不同。有人跑到天上做夢,有人在人間做夢,有的則落到叁惡道做夢。要是覺悟了,這些夢都是虛妄的,皆是畢竟空寂的。所以“于二亦當推,唯量及唯假”:就是要你深入去思惟,認知一切法都是自心的分別而已,本性是畢竟空的。
“實智觀無義”:通達名言安立的一切法畢竟空的智慧,名實智。用如是慧觀察一切名所诠顯的義,都是空無所有的。前文的尋思是推求意,這裏的實智是決定無疑之意。“唯有分別叁”:所诠顯的義無所有,只有叁種虛妄分別?名分別、自性分別、差別分別。
“彼無故此無”者:彼所诠顯的義既無,此能诠顯之分別亦無。何以故?若有所分別義,可有能緣分別,由義無所有故,當知分別亦無。“是即入叁性”者:觀見名事互爲客故,即是悟入遍計所執性。觀見義之自性、差別皆無所有,唯有名、自性、差別,即是悟入依他起性。亦不觀見此分別故,即是悟入圓成實性。如是名爲悟入叁性。
綜前所述,“應知一切法,本性無分別”這句話,以二義釋之:一、“緣起的一切法”本性空無分別;二、“言說安立的一切法”本性空無分別。本性爲什麼無分別?“所分別無故!”我們所分別的境界,如是顯現、不如是有,皆是自性空的。
十二、證無分別智解脫
“所分別無故,無分別智無”:“所分別無故”這件事不管你修行不修行,從本以來都是無自性的。你不修行,所分別是無,你修行,所分別也是無。這裏有一個問題:既然不修行所分別也是無,爲什麼我不能得解脫呢?譬如說:我們感覺痛苦,痛苦是所分別,“所分別無故”,痛苦即無痛苦,我們應從痛苦中解脫出來,不感覺痛苦,爲什麼我們未能解脫呢?“無分別智無!”因爲你沒有無分別智,老是分別執著有,所以就不能解脫。若于諸法無分別理,智證現前,現見諸法無分別性,即得解脫。
有一回我從美國回到香港,在住處的後山上看見一個人;他在那裏好像和人打架一樣,嘴巴又叫又罵,拳打腳踢的。那不是神經病嗎?!一個人在那裏叫罵、打架;他自己認爲面前有人和他對打、對罵。我們正常的人也是這麼回事!“所分別無故!”所有的境界,全是自己虛妄分別而已。但這個道理一定要讀經論才能明白,再經過修止觀,于禅定中專精思惟,而後方能大夢初醒。一旦醒來,一切的問題都解決了。
然而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業力尚未結束,境界還是會現前。得阿羅漢者,身體一樣有老病死;但是這樣的人心裏有聖道,不爲彼世俗谛的因緣生法所系縛,而能移入第一義谛中。他能不爲假名所惑,所以世俗谛的這些苦惱境界不能苦惱他。
如前所述,聖人覺悟一切法畢竟空,而凡夫所分別的境界也是畢竟空。那麼爲什麼聖人得解脫,我們沒得解脫呢?“無分別智無!”因爲我們沒有“無分別智”?觀一切分別都是空的智慧,老是虛妄分別、執著是有,所以不得解脫。從這裏看出一件事:得聖道的解脫其實不難!因爲煩惱縛著我們、令我們苦惱的事情實在是自性空的。只要你能夠得到智慧,通達是無,問題就解決了。
十叁、逮得自在名爲慧
前面說“采集業爲識,不采集名智。”如何能不采集呢?“觀察一切法,通達無所有。”你要作如是觀,如是思惟。初開始沒有得定,也可以如是思惟觀察;但同時要修奢摩他的止,逐漸從欲界定到未到地定,從未到地定到色界的初禅、二禅、叁禅、四禅。有止也有觀才行!
這回在臺中縣太平鄉佛恩寺集會坐禅,有叁個人已得未到地定。真是希有!雖然未到地定並不是很深的定,但是你想得到也不容易。得未到地定有什麼好處呢?第一、煩惱少,縱有煩惱也是輕微,正念一提起來煩惱就沒有了。不像我們沒得定的人,有了煩惱要經過很久的時間才能停下來。第二、有輕安樂。第叁、它很容易進一步達到初禅的境界。第四、可以得聖道、成爲聖人。在未到地定中修四念處,可以得初果、二果、叁果、四果阿羅漢,可以得無生法忍,有這種功德。
我們很多人歡喜學習《菩提道次第略論》、《菩提道次第廣論》。《略論》上宗喀巴大師說了一句話:“現時代的佛教徒得未到地定的人很少!何況初禅!”大師是明朝時代的人,這句話應是指西藏佛教徒說的,或者也包括漢地佛教徒。而今天竟有叁位行者得未到地定地,不是很希有嗎?!我們讀圓瑛老法師的《楞嚴經講記》,可知這位老法師也曾得未到地定。如果問:爲什麼會得未到地定?原因有二:一是前生有栽培。二是今生肯努力。什麼叫做肯努力?就是對世間塵勞之事能放下。得定是須要時間的;你必須放下,才有時間靜坐,才會有成就,不然不行。
“觀察一切法,通達無所有”:觀諸法空的智慧必須在奢摩他中,散亂心沒有力量!因爲有禅定攝持,智慧的力量才大,就真能通達無所有,也就是明了一切法本性無分別。我們因爲執著有而生出種種煩惱;若能觀察無所有,心中成就無所得的智慧,一切動亂的境界只是分別、只是名言而已,都不是真實的。因此,一切的愛見煩惱皆滅,是名“不采集”。
“逮得自在力”:若你常常如是地修習止觀,就會逐漸進步;止有進步,觀也有進步。什麼時候知道自己進步了呢?“得自在力!”別人贊歎你,你不以爲喜;別人誹謗你,你也不以爲憂;別人挖你牆角,你也不介意。毀譽不動、得失無心,而生悲愍。這就表示你的止觀有力量,即名“逮得自在力”。
自在力有兩種:第一種是接近聖道,還不是聖人。此時因爲能夠調伏煩惱,也有自在力。另一種是得無生法忍後,此時得真實的自在力。“是則名爲慧”這時候不叫做“智”,而名之爲“慧”,即是心與般若相應義。
“采集”和“不采集”是相反的!“采集業爲識”是凡夫流轉生死的相貌;心裏有所取著,即是凡夫境界。反之若不取著,就是“不采集爲智”的聖人境界了。這要得到無分別智後,才能不取著!不是口頭說說,也不是學習經論、能爲人講了,就叫做不取著。
十四、聖道依法不依人
有一件事我們應該知道!佛在世時佛教徒,善根深厚,具足福德智慧聖道資糧。現時代沒有佛、沒有聖人,只有佛法留存于世而已,佛教徒多諸苦惱。有什麼苦惱呢?佛法的思想混亂!你說一套、我說一套,誰說的對呢?初學習的佛教徒沒有擇法眼,就無法辨別。佛在世時思想統一,大家都信佛所說而無疑問;然後依佛所說法門用功修行而得聖道。
沒有修學聖道,就不能得聖道。但是我們初學者怎麼知道我學習的法門是聖道呢?是可以解脫生死的呢?這個問題很重要!如果你的師父是阿羅漢,是得無生法忍的菩薩,你不需要學習很多的佛法,他是過來人,頂多叁十分鍾、最多一個鍾頭,告訴你一個修學聖道的法門,然後你依之修行,有問題隨時可以請問師父,師父也可以隨時教導你。但是現在你知道誰是聖人?你非得自己深入學習佛法不可!《瑜伽師地論》上說:“依法不依人!”不依就是不相信。譬如某個人有大威德境界,很多人都恭敬、尊重他,贊歎他是大善知識,但他說的一定是正法嗎?不一定!有些人是存心欺詐;有些不是,但是他說的法門不對,他自己也不知道,就這樣爲人講說。說這個人有神通,也是靠不住!
從經論上看凡夫也可以有神通的。我曾經講過印度外道的大師父,勸徒弟跟牛學、狗學、雞學。爲何如此?因爲他有神通,在禅定裏看見牛死了升天,心想:“哦!牛的行爲能升天。”就叫徒弟跟牛學。徒弟因爲師父有禅定、神通,認爲他說的一定是對,是可以信的,所以他們就持牛戒、狗戒、雞戒。我們從經論上知道這件事,不然也不明白他們爲什麼要持牛戒、狗戒、雞戒。我們中國佛教裏也有同樣的情形,以爲這個人有大威德、有神通,他說的就可信。其實不然!佛法是“依法不依人”,這也包括有神通的人在內。所以我們想要修學聖道,一定要注意這件事!《瑜伽師地論》說補特伽羅(衆生)有欺詐性,所以不可相信!唯有法是可信的。
十五、抉擇所修是聖道
如何知道所修的法門是聖道,是能解脫生死的呢?我可以說出兩個理由:這法門是佛說的,那就是聖道。現實上有一種情形,就是有的人自己公開寫了一部經:“如是我聞,一時佛在¨¨。”。你看這和佛經一樣也是“如是我聞”,這部經是佛說的嗎?他說他就是佛,你怎麼辨別呢?所以我們末法時代的佛教徒肉眼如盲,學習佛法真是難!但是原則上佛說的可信。就我們中國佛教來說,印度翻譯過來的經論,古代的大德造有衆經的目錄,說明這部經是什麼時代、是誰翻譯的。我們從這裏多少會知道一點:譬如說《華嚴經》、《法華經》、《惟摩诘所說經》、《金剛經》不是僞造的,沒有人懷疑。但有些經在佛教史上看,存有種種疑點,這就是有問題。若這些經在佛教史上沒有人說
話,也就可信。這是一個理由。
第二個理由,就是你要知道染汙的生死流轉,和涅槃寂靜的清淨緣起是相反的。如剛才說“采集業爲識,不采集名智。”不采集是聖道,它和采集是相反的。其中般若的智慧非常重要!它能背離生死、除斷煩惱,而向于涅槃。如果你修行的法門不能與生死緣起相反,這個法門有問題。這樣說我們學習佛法想要修行,對于爲什麼有生死要注意,而修學聖道爲什麼能斷生死也要明白。你所學的法門究竟是不是聖道,要確認無疑,你才能不徒勞,不然的話你可能白辛苦了。
十六、教觀並行道心堅
我們漢文佛教中,淨土法門流傳的非常普遍,很多的大德都弘揚淨土法門。當然,念阿彌陀佛是穩當的,能往生到阿彌陀佛國非常好!但是你若不學習經論,對于佛法的認識不夠,對世間法的認識也不夠,你的信心能堅固嗎?若不能堅固,遇見異因緣,能不退轉嗎?!所以我們要學習佛法!
但是佛法也不是容易學的!剛才說“名事互爲客,其性應尋思,于二亦當推,唯量及唯假,實智觀無義,唯有分別叁,彼無故此無,是即入叁性。”這樣的教義,一般人能懂嗎?要學習若幹時節以後,你才能通達。如果現在雖然不懂,仍不放棄繼續學習,同時也修止觀,可以幫助你去理解。理解力逐漸增長,終究有一天你能明白。若聽不懂就放棄了,那就永遠也不能懂了。
這裏只是引用《楞伽經》的六句頌略加解釋修學次第。如果你願意修學聖道,這六句頌是不夠的,還要廣讀經論,並努力修學止觀,這樣才有希望成就聖道。如果不願意學習經論,只有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了,那也是殊勝法門!幸有此殊勝法門!
《《楞伽經》——修學聖道的次第(妙境長老)》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