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可良久乃说:“觅心不可得。”达摩禅师说:“与汝安心竟。”
(《碧
录》卷十,大正48,219b)这段文颇有道理;但是须有定慧胜德的人始得。《金刚经》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为什么不可得?“应知一切法,本性无分别。”时时执着虚妄分别,心才会不安。观达所取、能取本性寂灭,心无所住,心则安矣。
如此言之,因缘生法本性无分别,则因缘生法现在前时应有分别?若能寻思因缘生法自性是空,则现在有分别时,即无分别。若复观察因缘生法终归无常败坏之时,还有所分别乎?我们没有学习般若法门、没得圣道的人,其心常是执着。前面说到<观众生品>中,天女跟舍利弗尊者辩论:“是花无所分别,仁者自生分别想耳!”这句话是天女呵斥舍利弗尊者也有分别心。但是阿罗汉还有分别心吗?这是一个问题。
八、无常为门入圣道
舍利弗尊者是听佛宣说《阿含经》的,而《阿含经》乃以无常为入道之门,依之修学而得阿罗汉果。佛在这里没有说“应知一切法,本性无分别。”这是大乘佛法的深义,《阿含经》尚未论及此义。《阿含经》所说的“无常”,即是“有”这件事,但这件事是无常的,有生、住、异、灭的变化,没有说这件事是“自性空”,故阿罗汉犹有分别。但是无常义还是很深的;没有深入的学习、深入的观察,还是不容易明白。譬如:我昨天看你是这样子,今天看你,你还是老样子!所以,我才能认识你,变化太大的话,就不认识了。其实人是刹那、刹那都在变化的;不要说明天或者明年才变,一刹那间就不同了。于此中远离常见、断见,此其一。其二,从无常义的变化,进一步通达无我义而见圣谛。此则是以“无常为门”而得圣道的次第。
九、大乘法空金刚慧
唯识的经论说小乘佛教学者只能断除人我执,不能断法执;如果进一步能学习《般若经》、《解深密经》、《楞伽经》等大乘经典,通达一切法的真实相,才能悟入“一切法本性无分别”的胜义。由于舍利弗尊者是学习《阿含经》而得圣道,未能了知一切法毕竟空之深义,所以天花落到身上,他就有点相似的厌恶心,认为花之着身不合戒法,所以要去掉。此时,其心有法和非法、持戒和破戒的对立分别;心里这么思惟分别的时候,就感觉不对,所以要去掉它。
“花着身”,在大乘佛法来说,就是你心有所着;心里有所执着,花即着身而不落。如果像大菩萨那样心无所着,花就从他身上掉落于地了。“去花”,不是去掉眼见的花,而是要去掉内心的执着。但是这些阿罗汉现神通要去掉花,没有反省内心尚有分别,所以花才着身而不能去。若能除掉内心的分别,花自然就掉落了。所以天女说:“是花无所分别,仁者自生分别想耳!”此正是声闻学者的法执。我们凡夫的习惯,是依表面上虚妄的形象在分别,不能观察一切法的本性,故有执着。若是我们能通达“本性无分别”,修习止观破除执着,就没有分别了。
《金刚经》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则是要吾人学习无为法,然后如是修止观,才能破除内心的分别。你不学习无为法,老是在世俗谛上执着分别?这是好的、这是坏的;这是可爱的、这是可憎的¨¨各式各样的分别。则远离无为法,不得解脱;即使修禅得到非非想定,也还是生死凡夫。
佛法重视定、也重视慧的!《金刚经》特别注重智慧:“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正是现证无为的真智!没有智慧不得解脱,但是智慧要假借定的帮助,散乱心中的智慧没有力量。然而,若没有智慧而只是定,也不能断烦恼。禅定中的“般若”,是通达无为法的胜慧,有胜堪能断除一切烦恼,所以叫做“金刚般若”。
十、“言说安立”唯识现
现在说第二义。《解深密经》说:一切因缘所生法可分二类:一是“自相安立”,一是“言说安立”。
“自相安立”者,此事本身有形相、有体性,是自相有。
“言说安立”者,是说这件事自相空,必须名言诠示,才知道有这回事。譬如:房子内坐了很多人,里面没有龙在飞;但我说有条龙在房子里面飞,你随顺如是语而作忆想,则“有龙在飞”之事,就叫做“言说安立”。
“言说”,就是我们的说话,是以一切的文字、名句组成的。譬如:“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
树给孤独园…。。”这是名句文字。又如“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也是名句文字。我们会说话就是因为有名句文字的关系,所以善于说话的人是读书人。譬如小孩子初开始学说话,母亲告诉他“1、2、3、4、5¨¨”“妈妈、爸爸¨¨”各式各样的名句。他名句学多了,连接起来就会说话了。所以名句和言说有紧密关系,没有名句就不会说话;我们内心的思惟分别也要有名句为增上缘才能现起。
《瑜伽师地论》云:“名为先故想,想为先故说。”“名为先故想”:要先有各式各样的名句,我们心里面才能思想。“想为先故说”:要先有内心的思想,我们才能够说话。可知“名、想、说”互相有连带关系;离开了想不会说话,而没有名句,内心也不能思想。故知“言说安立”也就是“名句安立”;“名句安立”也就是你内心的思想安立。所以唯识的经论说“一切法唯心所现”,也就是“一切法名言安立”,两者意义相同。
现在说“一切法名言安立”,就是你有名言,心里面会想,就有这些事。这和“自相安立一切法”有关系,但不是同一回事。“自相安立一切法”是离言的,不须名言显示,那件事自相有。譬如说房子在这里,我说不说话、心里想不想,都有这房子,那就叫做“自相安立”。反之,若藉名言诠示,而后出现这件事,那就叫做“名言安立”。
如说,我现在想念我的母亲,母亲的面貌、身相都会显现出来,心里不想就没这回事,可见所想的影像是无自性的,这就是“名言安立”。但是母亲本身的体相,是他自己的业力所成,对名言安立而言,即名为“自相安立”。又如说修不净观,内心忆想种种不净,这是“名言安立”,你不忆想则无种种不净的相貌。又如静坐的时候感觉身体很大,但是睁开眼睛一看,身体还是一样,并没有变大。变大只是自己的虚妄分别,所分别的事离能分别即无体相、自相空,是名“名言安立”。《解深密经》说:“我说识所缘唯识所现”即是此义。那件事的体相因思惟而显现,不能离开思惟而独立,故名自性空、或自相空。但有虚妄分别,无所分别的义(事),所谓唯识无义。
“名言安立的一切法”本身既无体性,为什么我感觉是有呢?因为如是如是想,如是如是现故!你这样想,就这样显现;显现出来的那件事本身无体性,这是思想的特异功能。其实社会上很多事情,都是在“言说安立”上做分别,而不是“自相安立”。譬如有人来对你说:“某某人说你的坏话,造了很多的谣言破坏你的名誉!”你听了以后就很忿怒。你的忿怒根据什么而来?就是根据第叁者免费宣传的那几句话而来。没听到那些话之前,你心里会有这些感觉吗?《显扬圣教论.成空品》云:“由唯依名起义执故!”(T31,557c)名是能诠,义是所诠,名能诠义。吾人闻名之时,因名思义,于义执为实有,因之而有虚妄分别,爱憎繁兴、多诸苦恼。不知观察所诠之义,因名而有、无自然性。若名所诠之义,有实自性,未闻名时,亦应觉知才对。云何无名之时,未能觉悟耶?故《显扬圣教论.成空品》又云:“若义自体如名有者,未得名前,此觉于义应先已有。”(同前)故知名所诠义,自性空寂;名言虽是有,义实是无!无义故名言亦不能自存;无名言故,心无分别。若能通达名义本空,无分别智现前,岂非圣人乎?谈到这里,可以作一结论:名言安立的一切法是自性空的,然有作用,令你心动。
佛为我们说了很多的法门经典?《华严经》、《法华经》,《般若经》,四念处、四正勤、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六波罗蜜、十二因缘、苦集灭道,这是真如、这是涅槃¨¨,这些都是名言安立。若是没有这些名言时,也就不会有这些修学圣道的事情。
《金刚经》云:“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佛证悟诸法实相,观一切法都是假名安立,是毕竟空寂的。你若认为佛真实有所说,有名有义,那就是说佛同于凡夫有执着了,这不是诽谤佛了?如此,“应知一切法,本性无分别”者,则彼“名言安立的一切法”的本性,实在没有如名言所分别的这些事;换言之,就是你心一动就是假的,都是空无所有的,没有真实体性。你若能常常这样观察思惟,就能得到大智慧。所以佛陀还是为众生说法了。
十一、假名无实毕竟空
再引用《摄大乘论》话来解释此义:
“名事互为客,其性应寻思。
于二亦当推,唯量及唯假。
实智观无义,唯有分别叁。
彼无故此无,是即入叁性。”
(T31,353b)
此二颂文义长于前文,故略为解释。
“名事互为客”:名如前所说是能诠显的;事,也就是义,是名所诠显的。“客”表示它不是真实的,来了还会走,也就是空的意思。“名事互为客”者:因为有这件事才安立很多的名,名则是自性空,不是自性有;也因为有名,才显示有这件事,事则是自性空。无名之时,名所示事不能自立,故云:“非离彼能诠,智于所诠转。”名与事乃相依相待而有的。譬如说这个地方发生了一件事,记者写一篇文章介绍发表;其它地区的人看了这篇文章,才知道某某地方发生什么事。记者若是不写那篇文章作介绍,别的地方则不知道有这件事;反之,因为若没有那件事,也就没有这篇文章的名了。因名而有事,事本身是无所有的,…
《《楞伽经》——修学圣道的次第(妙境长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