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即是自性空;因事而有名,名本身也是不真实的,也是自性空。即使是佛为我们说法时,种种名相也是假安立的,不是真实有那件事。如说:“得阿耨多罗叁藐叁菩提!”你读这句话,就得阿耨多罗叁藐叁菩提了吗?这只是一句空话,不是真获得了!要经过长时期努力用功修行,得到根本无分别智及后得智圆满后,阿耨多罗叁藐叁菩提才能成就,那是属于“自相安立”的
畴了。又如说火、说饭,这只是火、饭的假名字,并非口内真实有火、有饭。名与事(义)都不是真实的。
“其性应寻思”:名与事的体性,要在禅定中思惟,故云“寻思”。禅定中思惟和散乱心的思惟不一样!禅定有力量,能令你的智慧深入观察;没禅定时的思惟分别,如风中之烛没有照明的力量。但若有禅定而不思惟也不行!不思惟则难解其义。所以就算得到了色界四禅或无色界的四空定,成就了高深禅定,但若缺少般若波罗蜜的智慧,依旧是个生死凡夫。吾人要尊重佛陀的智慧,依据佛陀的法语去思惟观察,才有力量见第一义谛。若是你不依圣言量,自己坐在那里冥想,是不行的!
“于二亦当推”:“二”就是一切法的自性和差别。如说“色”法,则以变碍为性;心法的“识”,则以了别为性,这就叫做“自性”,与《中论》的“自性”含义不同。而色法有色法的作用,和其他的法不同,这就是“差别”。譬如同样是房子,这个房子是这样,那个房子又是另一个样子。又虽然通名为人,但是人与人不一样,有各式各样的差别。
“唯量及为假”:“量”就是分别;“假”是不真实。要知道彼二事都是自心的分别,没有真实体性。譬如做梦时,梦到有人请吃饭、或者被狗咬¨¨,梦里一切都像真的,但醒了以后才知道无如许事。我们现在也都在无明大梦里,执着真实有种种境界。但是为什么你做这个梦,而我却做那个梦?因为这个梦是行缘识?也就是业力所成就的,所以人人不同。有人跑到天上做梦,有人在人间做梦,有的则落到叁恶道做梦。要是觉悟了,这些梦都是虚妄的,皆是毕竟空寂的。所以“于二亦当推,唯量及唯假”:就是要你深入去思惟,认知一切法都是自心的分别而已,本性是毕竟空的。
“实智观无义”:通达名言安立的一切法毕竟空的智慧,名实智。用如是慧观察一切名所诠显的义,都是空无所有的。前文的寻思是推求意,这里的实智是决定无疑之意。“唯有分别叁”:所诠显的义无所有,只有叁种虚妄分别?名分别、自性分别、差别分别。
“彼无故此无”者:彼所诠显的义既无,此能诠显之分别亦无。何以故?若有所分别义,可有能缘分别,由义无所有故,当知分别亦无。“是即入叁性”者:观见名事互为客故,即是悟入遍计所执性。观见义之自性、差别皆无所有,唯有名、自性、差别,即是悟入依他起性。亦不观见此分别故,即是悟入圆成实性。如是名为悟入叁性。
综前所述,“应知一切法,本性无分别”这句话,以二义释之:一、“缘起的一切法”本性空无分别;二、“言说安立的一切法”本性空无分别。本性为什么无分别?“所分别无故!”我们所分别的境界,如是显现、不如是有,皆是自性空的。
十二、证无分别智解脱
“所分别无故,无分别智无”:“所分别无故”这件事不管你修行不修行,从本以来都是无自性的。你不修行,所分别是无,你修行,所分别也是无。这里有一个问题:既然不修行所分别也是无,为什么我不能得解脱呢?譬如说:我们感觉痛苦,痛苦是所分别,“所分别无故”,痛苦即无痛苦,我们应从痛苦中解脱出来,不感觉痛苦,为什么我们未能解脱呢?“无分别智无!”因为你没有无分别智,老是分别执着有,所以就不能解脱。若于诸法无分别理,智证现前,现见诸法无分别性,即得解脱。
有一回我从美国回到香港,在住处的后山上看见一个人;他在那里好像和人打架一样,嘴巴又叫又骂,拳打脚踢的。那不是神经病吗?!一个人在那里叫骂、打架;他自己认为面前有人和他对打、对骂。我们正常的人也是这么回事!“所分别无故!”所有的境界,全是自己虚妄分别而已。但这个道理一定要读经论才能明白,再经过修止观,于禅定中专精思惟,而后方能大梦初醒。一旦醒来,一切的问题都解决了。
然而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业力尚未结束,境界还是会现前。得阿罗汉者,身体一样有老病死;但是这样的人心里有圣道,不为彼世俗谛的因缘生法所系缚,而能移入第一义谛中。他能不为假名所惑,所以世俗谛的这些苦恼境界不能苦恼他。
如前所述,圣人觉悟一切法毕竟空,而凡夫所分别的境界也是毕竟空。那么为什么圣人得解脱,我们没得解脱呢?“无分别智无!”因为我们没有“无分别智”?观一切分别都是空的智慧,老是虚妄分别、执着是有,所以不得解脱。从这里看出一件事:得圣道的解脱其实不难!因为烦恼缚着我们、令我们苦恼的事情实在是自性空的。只要你能够得到智慧,通达是无,问题就解决了。
十叁、逮得自在名为慧
前面说“采集业为识,不采集名智。”如何能不采集呢?“观察一切法,通达无所有。”你要作如是观,如是思惟。初开始没有得定,也可以如是思惟观察;但同时要修奢摩他的止,逐渐从欲界定到未到地定,从未到地定到色界的初禅、二禅、叁禅、四禅。有止也有观才行!
这回在台中县太平乡佛恩寺集会坐禅,有叁个人已得未到地定。真是希有!虽然未到地定并不是很深的定,但是你想得到也不容易。得未到地定有什么好处呢?第一、烦恼少,纵有烦恼也是轻微,正念一提起来烦恼就没有了。不像我们没得定的人,有了烦恼要经过很久的时间才能停下来。第二、有轻安乐。第叁、它很容易进一步达到初禅的境界。第四、可以得圣道、成为圣人。在未到地定中修四念处,可以得初果、二果、叁果、四果阿罗汉,可以得无生法忍,有这种功德。
我们很多人欢喜学习《菩提道次第略论》、《菩提道次第广论》。《略论》上宗喀巴大师说了一句话:“现时代的佛教徒得未到地定的人很少!何况初禅!”大师是明朝时代的人,这句话应是指西藏佛教徒说的,或者也包括汉地佛教徒。而今天竟有叁位行者得未到地定地,不是很希有吗?!我们读圆瑛老法师的《楞严经讲记》,可知这位老法师也曾得未到地定。如果问:为什么会得未到地定?原因有二:一是前生有栽培。二是今生肯努力。什么叫做肯努力?就是对世间尘劳之事能放下。得定是须要时间的;你必须放下,才有时间静坐,才会有成就,不然不行。
“观察一切法,通达无所有”:观诸法空的智慧必须在奢摩他中,散乱心没有力量!因为有禅定摄持,智慧的力量才大,就真能通达无所有,也就是明了一切法本性无分别。我们因为执着有而生出种种烦恼;若能观察无所有,心中成就无所得的智慧,一切动乱的境界只是分别、只是名言而已,都不是真实的。因此,一切的爱见烦恼皆灭,是名“不采集”。
“逮得自在力”:若你常常如是地修习止观,就会逐渐进步;止有进步,观也有进步。什么时候知道自己进步了呢?“得自在力!”别人赞叹你,你不以为喜;别人诽谤你,你也不以为忧;别人挖你墙角,你也不介意。毁誉不动、得失无心,而生悲愍。这就表示你的止观有力量,即名“逮得自在力”。
自在力有两种:第一种是接近圣道,还不是圣人。此时因为能够调伏烦恼,也有自在力。另一种是得无生法忍后,此时得真实的自在力。“是则名为慧”这时候不叫做“智”,而名之为“慧”,即是心与般若相应义。
“采集”和“不采集”是相反的!“采集业为识”是凡夫流转生死的相貌;心里有所取着,即是凡夫境界。反之若不取着,就是“不采集为智”的圣人境界了。这要得到无分别智后,才能不取着!不是口头说说,也不是学习经论、能为人讲了,就叫做不取着。
十四、圣道依法不依人
有一件事我们应该知道!佛在世时佛教徒,善根深厚,具足福德智慧圣道资粮。现时代没有佛、没有圣人,只有佛法留存于世而已,佛教徒多诸苦恼。有什么苦恼呢?佛法的思想混乱!你说一套、我说一套,谁说的对呢?初学习的佛教徒没有择法眼,就无法辨别。佛在世时思想统一,大家都信佛所说而无疑问;然后依佛所说法门用功修行而得圣道。
没有修学圣道,就不能得圣道。但是我们初学者怎么知道我学习的法门是圣道呢?是可以解脱生死的呢?这个问题很重要!如果你的师父是阿罗汉,是得无生法忍的菩萨,你不需要学习很多的佛法,他是过来人,顶多叁十分钟、最多一个钟头,告诉你一个修学圣道的法门,然后你依之修行,有问题随时可以请问师父,师父也可以随时教导你。但是现在你知道谁是圣人?你非得自己深入学习佛法不可!《瑜伽师地论》上说:“依法不依人!”不依就是不相信。譬如某个人有大威德境界,很多人都恭敬、尊重他,赞叹他是大善知识,但他说的一定是正法吗?不一定!有些人是存心欺诈;有些不是,但是他说的法门不对,他自己也不知道,就这样为人讲说。说这个人有神通,也是靠不住!
从经论上看凡夫也可以有神通的。我曾经讲过印度外道的大师父,劝徒弟跟牛学、狗学、鸡学。为何如此?因为他有神通,在禅定里看见牛死了升天,心想:“哦!牛的行为能升天。”就叫徒弟跟牛学。徒弟因为师父有禅定、神通,认为他说的一定是对,是可以信的,所以他们就持牛戒、狗戒、鸡戒。我们从经论上知道这件事,不然也不明白他们为什么要持牛戒、狗戒、鸡戒。我们中国佛教里也有同样的情形,以为这个人有大威德、有神通,他说的就可信。其实不然!佛法是“依法不依人”,这也包括有神通的人在内。所以我们想要修学圣道,一定要注意这件事!《瑜伽师地论》说补特伽罗(众生)有欺诈性,所以不可相信!唯有法是可信的。
十五、抉择所修是圣道
如何知道所修的法门是圣道,是能解脱生死的呢?我可以说出两个理由:这法门是佛说的,那就是圣道。现实上有一种情形,就是有的人自己公开写了一部经:“如是我闻,一时佛在¨¨。”。你看这和佛经一样也是“如是我闻”,这部经是佛说的吗?他说他就是佛,你怎么辨别呢?所以我们末法时代的佛教徒肉眼如盲,学习佛法真是难!但是原则上佛说的可信。就我们中国佛教来说,印度翻译过来的经论,古代的大德造有众经的目录,说明这部经是什么时代、是谁翻译的。我们从这里多少会知道一点:譬如说《华严经》、《法华经》、《惟摩诘所说经》、《金刚经》不是伪造的,没有人怀疑。但有些经在佛教史上看,存有种种疑点,这就是有问题。若这些经在佛教史上没有人说
话,也就可信。这是一个理由。
第二个理由,就是你要知道染污的生死流转,和涅槃寂静的清净缘起是相反的。如刚才说“采集业为识,不采集名智。”不采集是圣道,它和采集是相反的。其中般若的智慧非常重要!它能背离生死、除断烦恼,而向于涅槃。如果你修行的法门不能与生死缘起相反,这个法门有问题。这样说我们学习佛法想要修行,对于为什么有生死要注意,而修学圣道为什么能断生死也要明白。你所学的法门究竟是不是圣道,要确认无疑,你才能不徒劳,不然的话你可能白辛苦了。
十六、教观并行道心坚
我们汉文佛教中,净土法门流传的非常普遍,很多的大德都弘扬净土法门。当然,念阿弥陀佛是稳当的,能往生到阿弥陀佛国非常好!但是你若不学习经论,对于佛法的认识不够,对世间法的认识也不够,你的信心能坚固吗?若不能坚固,遇见异因缘,能不退转吗?!所以我们要学习佛法!
但是佛法也不是容易学的!刚才说“名事互为客,其性应寻思,于二亦当推,唯量及唯假,实智观无义,唯有分别叁,彼无故此无,是即入叁性。”这样的教义,一般人能懂吗?要学习若干时节以后,你才能通达。如果现在虽然不懂,仍不放弃继续学习,同时也修止观,可以帮助你去理解。理解力逐渐增长,终究有一天你能明白。若听不懂就放弃了,那就永远也不能懂了。
这里只是引用《楞伽经》的六句颂略加解释修学次第。如果你愿意修学圣道,这六句颂是不够的,还要广读经论,并努力修学止观,这样才有希望成就圣道。如果不愿意学习经论,只有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了,那也是殊胜法门!幸有此殊胜法门!
《《楞伽经》——修学圣道的次第(妙境长老)》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