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楞伽經》的知識意義探究(杜保瑞)▪P6

  ..續本文上一頁s widely spread on too many sutras. And each of them has their own main theoretical concern. On the appearance different sutras maintain different theories. But in fact different theories should be integrated into a united theoretical system. This is the author”s attitude toward the way of the Buddhist study. Therefore there must have a way to do this study. The author tries to provide an analytical structure to help to understand the inpidual knowledge appeared on each separated sutra. And try to integrate the separated knowledge into a united theoretical system. In order to open this study the author starts to interpret the inpidual sutra”s important knowledge in the way of analyzing its statement”s meaning and theoretical connection. In so doing, this article will try to focus on one Mahayana sutra to tell its important knowledge. The Lankavatara Sutra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sutras in Chinese Zen Buddhist School. There were really many important Buddhist theories presented in it. In this article the author tries to discuss the following issues: the knowledge meaning of the concept of “Five Dharma(五法)

  ”; “Tathagatagarbha(如來藏)”; “The highest wise(第一義)” ; “Self evident confines(自證聖智境界)” ; “Body by mind (意生身)” ; and the idea of “Buddha will necessarily confirm the bodhisattva become another Buddha in the future(佛必爲菩薩加持); “Three vehicles become one(叁乘一乘)” ; “Buddha never stay in Nirvana(佛不入涅槃)” ; “The benefit of the Vegetarian(素食功德)” ; “Buddhist learning through the way of direct practice or theoretical construct(宗通與說通)”.

  Keywords:

  Lankavatara Sutra; Tathagatagarbha; Bodhisattva; Vegetarian; Zen school;

  [1] 本文首先爲參加華梵大學主辦“第十二屆國際佛教教育文化研討會”而作,會議日期:二零零二年七月六日至九日,地點:華梵大學。後經修改投稿華梵人文學報,修定版完成于二○○叁年六月二十二日。本文已發表于2003年7月,《華梵人文學報》第 一期頁209至242。

  [2] 作者杜保瑞,現職華梵大學哲學系副教授,一九九叁年臺灣大學哲學博士,專攻中國哲學,並有個人網站:杜保瑞的中國哲學教室。http://www.hfu.edu.tw/~bauruei/

  [3] 關于中國大乘佛學的理論研究,作者曾撰文探討若幹課題,並始終對准佛教哲學真理觀之證立的方向進行探究,本文之作亦爲此一工作目標之一進程。參見作者網站。:杜保瑞,2002年3月2日至3日<大乘大義章探究>,現代佛教學會2002年年會,佛教研究的承傳與創新學術研討會。臺灣師大綜合大樓。杜保瑞,2001年09月28日,<摩诃止觀的實踐方法探究>,華梵大學天臺學會主辦。杜保瑞,2000年5月27日至28日,<大乘起信論的功夫理論與境界哲學>,[第四次儒佛會通學術研討會][華梵大學哲學系主辦][臺北華梵園地]。杜保瑞,1999年7月,<肇論中的般若思維>,第十一屆國際佛教教育文化研討會──臺北華梵大學[華梵大學舉辦]。杜保瑞,1999年5月,<永覺元賢援禅辟儒道之基本哲學問題探究>,海峽兩岸當代禅學學術研討會──嘉義[南華管理學院宗教文化研究中心主辦]。杜保瑞,1997年12月,<《中國禅宗通史》的方法論評析>,佛教文化與現代社會北京九七國際學術研討會──北京大學[北大東方系主辦]。杜保瑞,1997年07月,<禅學方法論-《中國禅學思想史》的方法論評析>,新世紀新視界學術論文研討會──臺北[中國青年團結會主辦]。杜保瑞,1996年01月,<禅宗功夫哲學的方法檢討>,佛光山宗教文化國際學術會議.高雄佛光山[佛光大學主辦]。杜保瑞,1995年07月,<壇經的功夫哲學>,禅與管理研討會.臺北華梵大學[華梵人文科技學院主辦]。

  [4] 本書爲賴永海釋譯《楞伽經》,《中國佛教經典寶藏精選白話版》臺灣佛光出版社,一九九六年八月初版。此一版本在使用上極爲方便,所引佛經原典極便于查察,更有注解語譯便于協助理解,是以使用之爲引文出處,以下引文皆以此書爲據。

  [5] 賴永海言:“義理方面較前兩本更准確、完備,文字之表述也更加通暢、流利,受到佛教界的一致肯定和推崇,或曰此譯本“文敷暢而義昭然,直使後來,力不勞而功必倍,當時稱爲大備””《楞伽經》頁4。另有批評意見:“至于唐譯,毛病在于增添文字以求暢達,但一經增添,有時便容易誤導讀者。”談錫永,《楞伽經導讀》臺北,全佛文化事業有限公司,一九九九年四月初版,頁叁八。

  [6] 本體論、宇宙論、功夫論、境界論四者,即是作者所認爲的中國哲學的基本哲學問題,透過這四方架構,即可將中國儒釋道叁學的整個哲學體系完備地建構起來,相關討論參見作者網站:杜保瑞的中國哲學教室:http://www.hfu.edu.tw/~bauruei/。或拙著:《功夫理論與境界哲學》,(北京華文出版社1999年08月);《基本哲學問題》,(北京華文出版社2000年08月)。

  [7] 這是印順法師對于大乘佛學分系說的界定,參見《印度佛教思想史》。

  [8] 杜保瑞,1998年8月,<現代中國哲學在臺灣的創新與發展>,臺北《哲學雜志》第25期,頁94-115。

  [9] 《楞伽經》經文中所說法,皆是針對已具相當境界的大菩薩而說的,參見:“如是我聞,一時佛住大海濱摩羅耶山頂楞伽城中,與大比丘衆及大菩薩衆俱。其諸菩薩摩诃薩悉已通達五法叁性,諸識無我,善知境界自心現義,遊戲無量自在叁昧神通諸力,隨衆生心現種種形,方便調伏,一切諸佛手灌其頂,皆從種種諸佛國土而來此會。大慧菩薩摩诃薩爲其上首。”《楞伽經》頁二一。

  [10] 一般禅學史典籍皆記載達磨祖師以四卷本《楞伽經》傳世,“我觀漢地,唯有此經,二者依行,自得度世。”,不論這個說法的史實性如何,《楞伽經》始終是慧能以前禅宗傳法的重要經論,甚且被稱爲《楞伽宗》。參見:洪修平著《中國禅學思想史》臺北文津出版社,一九九四年四月初版。

  [11] 參見《楞伽經》“佛言:大慧,叁性、八識及二無我悉入五法,───大慧,聲聞、緣覺、菩薩、如來自證聖智諸地位次,一切佛法悉皆攝入此五法中。───此五種法,叁性、八識、二無我,一切佛法普皆攝盡。”頁二七叁、二七四。

  [12] 《楞伽經》頁四十四。

  [13] 另參見其它經文:“大慧,如是分別,汝應舍離,舍離此已,說寂靜法,斷一切刹諸外道見,淨法無我,入遠行地,成就無量自在叁昧,獲意生身,如幻叁昧,力通自在,皆悉具足,猶如大地普益群生。”頁166。

  [14] 《大乘起信論》中國佛教經典寶藏精選白話版,蕭萐父釋譯,臺北佛光出版社,二零零一年七月初版四刷,頁一叁八。

  [15] 參見:杜保瑞,2000年5月27日至28日,<大乘起信論的功夫理論與境界哲學>,[第四次儒佛會通學術研討會][華梵大學哲學系主辦][臺北華梵園地]。杜保瑞,2000年7、8、9月,<大乘起信論的功夫理論與境界哲學(上)(中)(下)>,香港《人文論壇》二千年八月第七十九、八十、八十一期香港人文哲學會出版。杜保瑞,2002年7月,<大乘起信論的功夫理論與境界哲學>,《普門學報第十期》頁177-222。

  [16] 《楞伽經》頁265。

  [17] 《楞伽經》頁284。

  [18] 《楞伽經》頁266。

  [19] 《楞伽經》經文中亦言佛與諸佛之無差別相,參見其言:“佛言:大慧,如來應正等覺依四平等秘密意故,于大衆中作如是言,我于昔時作拘留孫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雲何爲四?所謂字平等、語平等、身平等、法平等。雲何字平等?謂我名佛,一切如來亦名爲佛,佛名無別,是謂字等;雲何語平等?謂我作六十四種梵音聲語,一切如來亦作此語,迦陵頻伽梵音聲性,不增不減,無有差別,是名語等;雲何身平等?謂我與諸佛,法身色相及隨形好等無差別,除爲調伏種種衆生,現隨類身,是謂身等;雲何法平等?謂我與諸佛,皆同證得叁十七種菩提分法,是謂法等。是故如來應正等覺,于大衆中作如是說。”(《楞伽經》頁186)。

  [20] 《楞伽經》頁51。

  [21] 大乘涅槃概念的歧異性及浮動性在鸠摩羅什所著之《大乘大義章》中亦已述及,參見:杜保瑞,2002年3月2日至3日<大乘大義章探究>,現代佛教學會2002年年會,佛教研究的承傳與創新學術研討會。臺灣師大綜合大樓。

  [22] 《楞伽經》頁285。

  [23] 《楞伽經》頁257。

  [24] 參見其言:“大慧,雲何知是聲聞乘種性?謂若聞說于蘊界處自相、共相,若知若證舉身毛豎,心樂修習,于緣起相不樂觀察,應知此是聲聞乘種性。彼于自乘見所證已,于五、六地斷煩惱結,不斷煩惱習,住不思議死,正師子吼言: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修習人無我,乃至生于得涅槃覺。”(《楞伽經》頁96)

  [25] 《楞伽經》頁211。

  [26] 《楞伽經》頁240。

  [27] 《楞伽經》頁299至304。

  

《《楞伽經》的知識意義探究(杜保瑞)》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