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入于一切衆生身中。[9]
另《觀無量壽經》亦說:
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衆生心想中。[10]
法身是究竟圓滿的佛果。
(二) 真如(tathata),是一切無差別,本性無差別,是指心的本性清淨說,如《大乘莊嚴經論》所說:
一切無別故,得如清淨故,故說諸衆生,名爲如來藏。[11]
(叁) 佛性—佛種性(buddha-gotra),是衆生確實有的,依《勝鬘經》說:
依如來藏故證涅槃;世尊!若無如來藏者,不得厭苦樂求涅槃。[12]
這樣,雖說叁義,其實只是一件事,從佛說到遍衆生中,是法身遍滿義;從衆生說到有佛性,是佛種性義;約衆生與佛平等說,是真如無差別義。雖有叁義,都是爲了說明“一切衆生有如來藏”。
佛說無常、無我、涅槃,是佛法的最甚深處,對一般人來說,是非常難以理解也難以信受的。佛爲了外道的怖畏無我(nir-atman),妄執有我(atman),所以說如來藏,如來藏不是神我,卻有神我的色彩。如《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二,大慧(mahamati)菩薩問佛:
雲何世尊同外道說我,言有如來藏耶?世尊!外道亦說有常作者,離于求那,周遍不滅。世尊!彼說有我。佛告大慧:我說如來藏,不同外道所說之我。大慧!有時說空、無相、無願、如、實際、法性、法身、涅槃……如是等句說如來藏已,如來應供等正覺,爲斷愚夫畏無我句故,說離妄想無所有境如來藏門。……開引計我諸外道故,說如來藏,令離不實我見妄想,入叁解脫門境界,悕望疾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故如來應供等正覺,作如是說如來之藏。……爲離外道見故,當依無我如來之藏![13]
經中大慧菩薩,代表了一般衆生的心理,請佛解說。《楞伽經》中佛說如來藏是如(tathata)、實際(bhuta-koti)、法性(dharma-dhatu)等異名,是“離妄想無所有境界”。經中常見的真如、法界等,爲什麼又要稱爲如來藏呢?這是爲了“斷愚夫畏無我句”,“開引計我諸外道”的方便。在生死流轉與解脫中,外道都是主張有“我(atman)”的。對生死說“我”是作者;解脫“我”就離生死而常樂。佛說生死流轉,在生生流轉中的,只是五陰、六界、六入(處),並沒有我。在外道看來,如沒有我,那誰在生?誰在滅?誰在作業?誰在受報呢?沒有我,解脫不就等于什麼都沒有了嗎?滅(nirodha)與空被解說爲什麼都沒有了。佛不得已,只好將真如說爲如來藏,說得近于外道的神我。如信受如來藏說,更進一步理解其內容,就知道與神我不同,實在是“離妄想無所有”的真如,不起我見、法見,從叁解脫門(trini-vimoksa-mukhani)向佛道,如來藏是誘化外道的方便,所以是“無我如來之藏”。
五、不空如來藏
《楞伽經》引入了阿賴耶,使阿賴耶與如來藏發生了關系,如《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四說:
大慧!善不善者,謂八識。何等爲八?謂如來藏名識藏心、意、意識,及五識身。[14]
八識,是瑜伽學者的創說。識藏,就是藏識—阿賴耶識。唯識論以阿賴耶爲一切的所知依,而建立流轉與還滅。如《攝大乘論》引《阿毗達磨大乘經》雲:
無時始來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諸趣及涅槃證得。
將“無時始來界”解說爲阿賴耶,論中:阿賴耶是以虛妄分別爲自性的,衆生無始無明,即受無數的虛妄雜染熏習,熏習所成的雜染種子,皆聚藏于阿賴耶中,爲阿賴耶自性所攝。《楞伽經》所說的如來藏爲依,也是如此,不過融合了瑜伽唯識說,如經中說:
甚深如來藏,而與七識俱。[15]
由此可知,如來藏有習氣名阿賴耶識,並會形成七轉識的作用,因此若能證知所有境界都是自心所現時,轉識便不會生起。所以轉舍阿賴耶識,只是除去覆蔽真相的虛僞惡習所熏,淨除阿賴耶識的名稱而已。
爲什麼“如來藏名藏識”可以爲一切法依止?而不是前七識呢?《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四說:
大慧菩薩複白佛言:世尊!惟願世尊更爲我說!陰界入生滅,彼無有我,誰生誰滅?愚夫者依于生滅,不覺苦盡,不識涅槃。
佛告大慧:如來之藏,是善不善因,能遍興造一切趣生,譬如伎兒變現諸趣,離我我所。……爲無始惡習所熏,名爲識藏,生無明住地,與七識俱。如海波浪,常生不斷;離無常過,離于我論,自性無垢,畢竟清淨。[16]
《楞伽經》以真如爲如來藏與阿賴耶的含義,當然是並不完全一致的,但到底結合爲第八識了。如來藏是極清淨的本體,與一切稱性功德相稱,因爲無始妄染所覆,清淨的如來藏體而成爲阿賴耶了。如經中說:
此如來藏識藏,一切聲聞、緣覺心想所見,雖自性淨,客塵所覆故猶見不淨。[17]
如來藏爲生死依,于諸行生滅法外,立常住不變、不生不滅的如來藏(藏識)爲依止。“如來之藏,是善不善因,能遍興造一切(五)趣(四)生”,所說的因是—依止因“爲依、爲住、爲建立”的意義。依如來藏—自性清淨心而有生死,正如依虛空而有風、水、地一樣,如來藏是善不善因,爲生死依止,決不是如來藏—真如能生起善惡,流轉生死,只是善惡、生死依如來藏而成立,如雲霧依于虛空一樣。雲霧依于虛空,虛空自性還是那樣明淨,雖然似乎虛空晦昧而失去明淨,其實是不見而不是虛空有任何變化。所以經上接著說:“離無常過,離于我論,自性無垢,畢竟清淨”。爲了化導沒有常住法就不能成立生死流轉的凡夫見,所以說如來藏爲因爲依。[18]
佛說如來常住,有如來藏,但也說到空,如來藏可以說是空,但空與煩惱不相應,而如來藏自體,與如來藏相應的是不思議功德法,是決定不空的。如來藏有空、不空二義,正是虛妄法空,真實法不空的立場。《央掘摩羅經》卷二說:
有異法是空,有異法不空。……雲何于空相,而言真解脫!……如來真解脫,不空亦如是,出離一切過,故說解脫空,如來實不空。離一切煩惱,及諸天人陰,是故說名空。[19]
後期大乘佛教,是以一切法空爲不了義,而說“有異法是空,有異法不空”的。依《般若經》本義,“空、無相、無願”,與“無生、清淨、寂滅”等,同樣是甚深涅槃的增語,[20] 空與無的意義是不相同的。俗空真實,有爲行空而無爲(如來涅槃)不空,是如來藏說的決定說,但如來藏法門,卻诃責空教,宣說真實不空的究竟法門,與《般若》、《深密》經意,恰好相反!魏譯本《入楞伽經》卷八(大正一六˙五五九下)說:
刹尼迦者,名之爲空。阿梨耶識名如來藏,無共意轉識熏習故,名之爲空;具足無漏熏習故,名爲不空。[21]
刹尼迦—刹那(ksanika),[22] 是與如來藏相離的,所以是空(wanyata)的;無漏習氣(非刹那)是不空(a-wuvya)的。空是有爲生滅的,不空是無爲不生滅的。依于如來藏的煩惱等有爲法,是空的;依于如來藏不離不異的,無量無邊的不思議佛法是不空的。《楞伽經》依無漏習氣說,而歸宗于如來藏學。
六、結語
《楞伽經》一方面于其開頭標榜以“五法、叁性、八識、二無我”爲綱要,故在基本上承受著唯識思想;但另一方面,于後卷中,則將阿賴耶識,認爲與如來藏同一。《楞伽經》的內容相當雜多,其唯識說也並不太有組織,倒可說是一種唯心思想,而如來藏說也納入其中。然而,同樣將阿賴耶識與如來藏視爲同一之說,而繼起的《大乘起信論》,竟持有如來藏思想之代表作的地位。如地論宗則論定《大乘起信論》爲最高地,另外如《圓覺經》則受到天臺、賢首等宗的尊重,而列爲自宗要典。因之,《楞伽經》在中國,被視爲如來藏系的經典而受重視的。
如來藏說傳入中國後,受到中國佛教的極度贊揚,並成爲中國佛教的主流。有“神我色彩”的如來藏說,雖受中國佛教的激賞,這卻與在印度的情況正好相反。印度傳統佛教如中觀、瑜伽各派認爲其爲不了義說,甚而重新加以解釋,使之合理化、佛法化。瑜伽派的抨擊,源自宗見的不同自無庸置評;般若中觀等性空學者,約緣起空性或真如空,予以重新诠釋,雖有其美意,或可不必如此美意。其實如來藏說有其獨特的體系,更有其特別的價值,非一定得用中觀及瑜伽學者的立場來看它不可。千百年來佛法之所以能廣布流傳屹立不搖,如來藏可說功勳顯赫,不可抹煞。所以對如來藏說,我們必須從另一個角度,給予另一番的肯定。
【參考書目】
1. 大正藏一二、一六、叁一等冊。
2. 印順導師˙《勝鬘經講記》˙正聞出版社˙中華民國四十年九月初版˙中華民國八十年九月修定重版。一~二七五頁。
3. 印順導師˙《如來藏之研究》˙正聞出版社˙中華民國七十年十二月初版˙中華民國七十七年一月叁版。一~二七四頁。
4. 印順導師˙《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正聞出版社˙中華民國七十五年五月出版˙一~一叁叁O頁。
5. 印順導師˙《印度佛教思想史》˙正聞出版社˙中華民國七十七年四月初版˙一~四四六頁。
6. 印順導師˙《華雨集》第一冊〈楞伽阿跋多羅寶經釋題〉˙正聞出版社˙中華民國八十二年四月初版˙一~四九O頁。
7. 高崎直道等著;李世傑譯˙(世界佛學名著譯叢《如來藏思想》)˙華宇出版社˙中華民國七十五年十二月初版˙一~叁六五頁。
8. 高崎直道˙《楞伽經》大藏出版株式會社˙昭和五十五年一月十日初版發行˙昭和六十年十一月十日再版發行˙一~叁九叁頁。
【工具書】
1. 藍吉富主編˙《中華佛教百科全書》˙中華佛教百科文獻基金會˙西元一九九四年元月出版。
2. 慈怡主編˙《佛光大辭典》
佛光出版社˙西元一九八八年十二月二版。
--------------------------------------------------------------------------------
[1] 《解深密經》卷二(大正一六˙六九七上~中):“初于一時,在婆羅豇斯仙人墮處施鹿林中,惟爲發趣聲聞乘者,以四谛相轉正*輪。……在昔第二時中,惟爲發趣修大乘者,依一切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以隱密相轉正*輪。……于今第叁時中,普爲發趣一切乘者,依一切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無自性性,以顯了相轉正*輪”。初時說四谛,是聲聞法(代表原始與部派佛教)。大乘法中,初說一切無自性空,後來解說爲“無其所無,有其所有”:這是大乘法分前期與後期的確證。一切經是佛說的,所以表示爲世尊說法的叁階段。(見印順導師《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22頁)
[2] 《羅摩耶那詩篇》又譯《羅摩傳》、《羅摩延書》,爲印度兩大史詩之一。此詩之篇幅較另一史詩《摩诃羅婆多》小。全詩有二萬四千頌,分爲七篇。全書七篇,敘述憍薩羅國王子羅摩,遭嫉而被放逐十四年,其後爲拯救被魔王擄走的王妃息妲,乃遠赴楞伽島與魔王大戰。最後,大敗魔王,夫妻團圓並且返國爲王。
[3] 《入楞伽經》卷一(大正一六˙五一四下~五一五上)說:“爾時婆伽婆,于大海龍王宮說法,滿七日已度至南岸。……爾時婆伽婆,遙望觀察摩羅耶山楞伽城,光顔舒悅如動金山,熙怡微笑而作是言…… 爾時羅婆那夜叉王,以佛神力聞如來聲。時婆伽婆離海龍王宮度大海已,與諸那由他無量釋梵天王諸龍王等圍繞恭敬。”
[4] 鈴木先生認爲:“第一本漢譯《楞伽經》是在距今一千五百年之前譯出,但此本已散佚。昙無谶是在西元四一二年來華,花了八年的時間譯出《大般涅槃經》,在四十九歲死亡,因此所謂的“同一梵本”實爲相當暧昧的說法。”(參閱鈴木大拙著˙郭忠生譯《漢譯楞伽經》)
[5]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四(大正一六˙五一O中)。《大乘入楞伽經》卷五(大正一六˙六一九下)。《入楞伽經》卷七(大正一六˙五五六下)。
[6] 印順導師《如來藏之研究》〈心性本淨說之發展〉六七~八八頁。
[7] 《大智度論》卷六叁(大正二五˙五O八下)。
[8] 《寶性論》卷四(大正叁一˙八叁八下)
[9]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二(大正一六˙四八九上)。
[10] 《觀無量壽佛經》(大正一二˙叁四叁上)。
[11] 《大乘莊嚴經論》卷叁(大正叁一˙六O四下)。
[12] 《攝大乘論》卷上(大正叁一˙一一四上)。
[13]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二(大正一六˙四八九中)。
[14]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四(大正一六˙五一二中)。
[15]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四(大正一六˙五一O下)。《入楞伽經》卷七(大正一六˙五五七上)。《大乘入楞伽經》卷五(大正一六˙六二O上)。
[16]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四(大正一六˙五一O上~中)。
[17]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四(大正一六˙五一O下)。
[18] 印順導師《如來藏之研究》〈如來藏佛性之抉擇〉二四六~二四七頁。
[19] 《央掘摩羅經》卷二(大正二˙五二七中~下)。
[20] 印順導師《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七一七~七一八頁。
[21] 《入楞伽經》卷八(大正一六˙五五九下)。
[22]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四(大正一六˙五一二中)說:“大慧!刹那者,名識藏如來藏,意俱生識習氣刹那,無漏習氣非刹那,非凡愚所覺。計著刹那論故,不覺一切法刹那(與)非刹那,以斷見壞無爲法。”如來藏名藏識中,生七識的習氣,是刹那(ksanika),是有爲生滅法;另有無漏習氣,是非刹那,也就是不生滅的無爲法。(見印順導師《如來藏之研究》二四七頁)。
《對《楞伽經》如來藏說之探討(釋大禮)》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