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話【皈依、發心】都包括到裏面了,但是這兩句話一個發心、一個皈依,是我們需要用十年甚至更長時間去學的,否則的話讀到那兩句話會沒感覺的,嘴皮一滑就過去了,讀佛法馬上叫他隱身“德”出來。前面講的“叁寶”也是隱身緣。爲什幺要皈依?否則的話會不知道,象我們做人要依靠自己是很難的,我叫什幺現在做什幺工作,這都是夢幻泡影,你睡覺的時候不會夢到你生活當中是什幺樣的。做夢都是如此更別說死了,一氣不來變成後事,我們這幾十年的生活馬上象夢一樣,你現在翻出老照片你看好了,過去時事情就象夢一樣,那是我這樣過來的?但是很模模糊糊了,這跟做夢一樣的,所以佛陀看到我們就感到可憐嗎。當他如是思維的時候,他甚至覺得做皇帝對生命來說並不是最重要的事情,然後自己尋求解脫,解脫了之後十方諸佛勸請,大梵天王來禮請然後再爲我們世間開啓這樣的法門,佛、法、僧叁寶具足,成爲我們的生命科學,進步的科學,人往高處走嗎。
信衆問:請問師父,菩薩戒是菩提心嗎?
法師答:是的,主要是菩提心,所以要受菩薩戒要發菩提心,首先還要發出離心,這個是前題,沒有出離心叁皈體都得不到,戒體也得不到,那是要修習的,比如說我今天講了這些,裏邊就具足了出離心的含意在裏邊,但是這個往往聽得懂的時候,噢有道理有道理,一出去就不知道了,哎,剛才那個道理怎幺來的,就忘掉了。所以這還是需要有法本啊,常常熏習。
信衆問:請問法師,我們每天看“入菩薩行論”會不會得到戒體。
法師答:按照這個去思維會得到法的利益,你如果真想受菩薩戒,這個會成爲受菩薩戒的增上緣,慢慢慢慢菩提心的功德會顯出來,當你真正菩提心生起來的時候這個基礎就有了,他就會受于你菩薩戒,所以受菩薩戒之前都要問的,有沒有發菩提心哪?噢我已經發了,己經淮備好了,所以說入菩薩行論的話還主要在于這個群體,讓菩提心慢慢慢慢生起來。
信衆問:請問法師,我們有好多同修在家裏念經,也沒有做過皈依,他說自己站在佛前已經皈依,那這樣算不算皈依,算不算佛弟子。
法師答:嚴格來說不算,他這個作爲皈依的增上緣可以,他如果覺得就是這樣皈依了不但增上緣沒得起來而且叫增上漫,反而讓他背離叁寶,他自己有增上慢在阻止他,看不到別人領了皈依證沒有好好修行那是別人的事,這個不能做爲他不皈依的借口,那他看到一個出家人墮落了以後對叁寶不皈依了呢,這是不是各人修個人的事情,作爲他自己如果嚴格來說那樣子去皈依那不好的,慢慢會演變增上慢,然後绯謗叁寶,別人在想攝受他都很難,因爲他自己不願匍伏在地,不五體投地的,誰會去攝受他,因爲我們佛教又不是打仗,你情願那我們可以攝受你,五體投地毫無條件的投在佛的足下,那就可以了,就象你們每一位向師父行禮,行禮就表示著你們謙虛下來了,把身心放下了,這就進入到受教的狀態,這個很重要的,那幺他連皈依都不願皈依,他說他心裏又很相信佛,沒有這回事的,心又很貢高又說很誠心,那有這幺回事情啊,這個時代皈依還是很簡單的,佛陀就是說到末法時代一千公裏之內沒有出家人,可以在佛像面前志誓皈依,然後當在此範圍內有出家人馬上趕過去再受皈依,佛講的很清楚就知道有這種人。
信衆問:請問法師,他在家自己看碟看書沒有在師父這裏皈依又沒有親近善知識的話,這就不算佛弟子,只是結了一個緣而己。
法師答:對,嚴格來說是這樣,而且他看的這些都是在用自己的分別意識在看,這個分別意識在看好象得到了一點利益,但是會形成更大的障礙,所以很多大學裏的那些教授啊研究佛學哲學教授都是佛弟子,他跟大學佛弟子也講開示講到後來說你們不要信佛噢那是迷信,你看他競把它當一種學問,混一個文憑,他沒有宗教信仰的,這樣子的很多哎,所以有人跑到大學裏佛學班去學的,去讀研究生的,他同時他又想出家,噢那時候老師就勸他你不能出家,好好的幹嗎去出家,佛教講講就完了,最後把他老底出來了,因爲他內心沒信仰,包括在坐很多都會出現這情況,你們真想學佛了家裏就說學學玩了別當真噢,對不對。
信衆問:請問法師,善法不生不滅怎幺解釋啊?
法師答:所以這是正法嗎,有爲的話就會生滅,正法本身是無爲的,正法本身也是沒有相的,若是有相的話也是會有生有滅的,如果有得的話也會有失的,正法如果有利的話本身也會有害的,如果有生就會有死的,無滅、無來、無去、無名無相,所以這是最高的智慧狀態,所以說這個文殊般若。超越我們現在狹塧的觀念啊,水也是這樣的,水在山則青,出山則濁,爲什幺出去就濁了,因爲山裏的水流的是清的,爲什幺到外面濁了,外面有活用水彙進來了,養豬場養雞場對不對大小糞尿全進來了,水變濁掉了,那到底我們要皈依什幺,皈依那些大小糞便還是什幺,一定要很清楚哎,這個所以說爲什幺皈依叁寶要有一個堅強的信念,這很重要的,我們去到社會上那種煩惱的知見,顛倒的的知見,它會來混淆視聽。
信衆問:師父,如果他做了皈依,而沒有按照去做是不是就不會得到皈依體,或者皈依體也會丟掉的。
法師答:會,皈依的話向我們出家人每天早晚功課都要皈依,做任何的法事都要皈依,包括“那無”兩個字就是皈依,時時刻刻要有一個皈依的念,包括護持住這個叁皈依的體,一不小心就會丟掉,會破損,所以護持的好,這個叁皈依的體才會好,所以叫上品叁皈,這個體啊有上品的叁皈體、中品的、下品的,所以不管是任何一個佛的弟子修行都是要常常念念要有叁皈的這樣一個狀態護持住。
信衆問:請問法師,自已做的不好,念金剛薩埵心咒可以嗎?
法師答:是的,可以修複的,就象一件衣服一樣,它隨時都有被汙染的可能性,但是你除了保護它之外一旦被汙染了還是可以再把它洗幹淨的,所以佛陀說了忏悔法。就象有的人接受別人意見,首先要很謙虛的姿態,認識到自已的不足,然後去看你有什幺高見,因爲學習呀還是以謙虛爲前題的,如果他根本不虛心他認爲就是那樣,沒有還價的余地,那講也只會結冤,別說你了,連我都怕,那種念佛堂我都怕,一般我都不去,我去了馬上整體反感,那股業力厲害,所以反而我喜歡交那些空白的,因爲他有的以經有先入爲主的主見,那就很糟糕,淨空老法師在努力地弘法非常值得我們學習。我們做皈依都必須得戒體、法體,都必須當面,你說作爲一個增上緣,怎幺樣的增上緣都可以,增上緣看到別人做惡看到別人殺豬殺狗也可能成爲你的增上緣,但你不能倡導殺狗殺豬,對不對,因爲必竟有這個現象,造成了事實,就象有人練**功蹲監獄弄了一大圈他就是不學佛,“**”本來就是佛教的一個名詞,他佛教不來他就跑到外道裏去,象菩提功啊/蓮花功啊/大佛功啊正爾八經的佛教不學,哎他就走那個歪門邪道,你有什幺辦法這也是一個人的業力,噢反省過來了痛哭流涕的忏悔。
佛法一直在這邊,廟門天天開著,師父專業的在,放下萬緣專職的住持著,去看也不收挂號費,什幺也不收,他不要去,這有什幺辦法,這也是一種業力,有的入了佛門之後回過頭绯謗叁寶,入了佛門之後有善知識不親近,這個是大家要很注意的,同時我們也是爲這個社會忏悔,我們有責任。生在同一個時代,別人的錯就是我們的業障,所以我們要忏悔,這種現象越少越好,哎所以除了我們自已發願,不要遇惡知識不要走向邪道,不可以違背良師、親近惡友之外我們還要發心替這個世界回向他們,希望大家都不要走彎路,如果我們要想那樣的話必須要善巧,你要把它改到正的,比一個空白的知見要難度大很多,因爲他自以爲是祟尚的某法師是這樣講的,別說你一個居士了,我皈依的師父多有名多高明,你算什幺?他根本看也看不起你,他怎幺會接受你的意見,對不對除非他師父開一個電視臺我開兩個電視臺,他師父有一千萬弟子,我有兩千萬第子,他服你。這人往往都是這樣的,有很多到廟裏去拜,我都是找方丈來皈依,有好多方丈不一定修的好,廟裏有好多修的好的,那有的就是找方丈,一說就是我的師父是某某大和尚,是佛教協會會長或者是什什幺之類的。象有的人一直走的是彎路,臨死的時候他反而正念提起來,邪見沒有了。因爲快死了,打邪見的能力沒有了,到那時萬緣放下念著阿彌陀佛到有點作用了,不是說絕對的,哎這個很奇怪的,有的很多人上來走一大段彎路哎最後他走到正路上很努力很努力,很精進。這個就是有的人一輩子做壞事哎最後死了之後別人給他寫一個牌位,對這牌位受叁皈依,受一個幽冥戎,哎還超度掉了。
但是作爲我們來說盡量走我們正確的人生路,對那些人並不絕望,相信我們的,有善根的我們還是去引導,那時我沒能力去引導,去引導回頭結了更大的一個冤,對不對不能改變暫時保持著,井水不犯河水,你那天覺悟的時候那我還能伸手救一把,如果先結冤了他排斥你以後想救也沒辦法,所以我們佛法你看既有法師保持在這裏,又有佛菩薩豎在這裏,大家看到佛面一恭敬,乃至散亂心啊一問訊,一禮拜啊哎都種下一個善根,如果你對佛法感興趣了,因爲佛法傳承二千多年了,還可以來找傳承人,聽聽佛教裏的一些道理,佛講什幺,然後受益了再去依教奉行。那好了,你也是一個佛子,已經實踐佛法了,所以說我們用佛的標准來看的話,佛法、佛門廣大不舍一人,不管他如法不如法,都是那樣子的,如法的成就快一點,不如法的總有一天會成就,所以不必要跟他對立的,等待機會啊,說得進去你再說,說不進去你等待啊,象淨空老法師近年又弘揚“弟子規”…
《佛法的精神力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