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但向伊道:“寒即言寒,熱即言熱。”若更問道:“不問者個事。”但雲:“問什麼事?”若再問:“趙州說什麼法?”便向伊道:“和尚來時不交傳語上座,若要知趙州事,但自去問取。””問:“外方忽有人問:“趙州說什麼法?”如何祇對?”師雲:“鹽貴米賤。”
問:“萬法歸一,一歸何處?”師雲:“我在青州做一領布衫,重七斤。”
問:“如何是道?”師雲:“牆外的。”雲:“不問者個。”師雲:“問什麼道?”雲:“大道。”師雲:“大道通長安。”
趙州老和尚的這類法語,深深浸透于修行者的生命之中,又平凡若實,端的是條條“大道通長安”,若能這樣去修,好消息自會到來。所以,趙州禅的實質,即是在生活中煉禅、演禅、行禅,生活就是自己的身心性命、叁業處與外部環境的一體化。佛法不是線性的、平面的理論,而是多維立體的,所以雲門大師在談論經義教義時說:“(法華)經中道:“一切治生産業,皆與實相不相違背。””修行遍及生命及生活的一切處,所以叁界六道皆是學修的道場。
四、享受生活,轉煩惱成菩提;
享受生命,轉生死成涅槃
不論是凡人還是聖人,都必須在社會生活中度過自己的一生,完成自己的生命流程。其中的差別是價值觀念、人生觀念和世界觀念的不同而已。所謂出世,也是在社會生活中實踐自己的出世觀念,絕對離開社會生活的出世是不存在的。所以,大乘佛法對世間的關懷,菩薩對衆生的慈悲都離不開實際的社會生活。
1992年淨慧長老入住柏林寺以來,大力提倡生活禅,如今已進入第20個年頭了。把禅修融入生活,是曆代祖師們的家風,但如此鮮明、積極,並面對社會提倡,慧老當是第一人。
學修佛法,踐履禅宗,轉煩惱成菩提,轉生死成涅槃自然是根本的目的,要達到這崇高的終極目的,手段和方法是相當重要的。用什麼樣的手段和方法,才能更巧更妙的達到這一目的呢?關鍵就在一個“轉”字。“轉”並不需要改變環境,也無須撥動因緣,只須將自己的立場,祖師們所說的“腳根”或“鼻孔”轉過來,風光就天地懸隔了。
悟前見山是山,見水是水;悟時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悟後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就是過來人的真切感受。
學修佛法,浸潤于經教義海之中,或沈醉于祖師語錄之中,作爲獲取入門的資糧,這是不可或缺的。佛法看重文字般若,但更看重活般若和實相般若。所謂活般若和實相般若,則必須實修實證,必須在自已的生活、乃至生命上著力。禅宗的方法被稱爲“心地法門”、“念頭功夫”,又提倡“不立文字”,就是要讓修行者放下書本,放下分別知見,而在自己的生活、乃至生命上下手,這樣佛法、禅法才能在自己的生活和生命中鮮活起來。
對生活禅,我有如下的感受,就是要立足于自己的生活、生命去參,去悟。只有自己的生活、生命才是屬于自己的、一切具足的根本道場。如何在自己的生活、生命中去參呢?首先就得對參與生活與生命的、自己的那個色、受、想、行、識加以了解和認識。許多人活了一生,還不了解自己的生命結構和精神結構,自然也不了解生活本身。如果結合佛法對色、受、想、行、識這個五蘊身多加觀照,才能感受到自己生命的搏動,才能感受到自己的精神體用。這樣結合學修佛法才沒有理論上的空洞感,才能領會到佛法所講的就是我們生命和精神的實質。
這裏涉及到“轉”的問題,在生活中,怎樣才“轉”得動煩惱?八識田中的種子現形不是常人所能掌控的,祥和喜慶當然人所樂見,但顛倒夢想,罣礙恐怖則爲人所惡。但人生不如意事十居八九,這也是常人認爲無可奈何的,這就是煩惱—當然根子在于貪嗔癡了。而這恰好是修行的最佳時機,也是提升自己修爲的最佳時機。轉,就得在此時去轉,在此地去轉,直面去轉—煩惱尚未生起之時,又能轉個什麼呢?
在這裏,我提出“享受”這個心理覺受機製。慧老“生活禅”的主題是“覺悟人生,奉獻人生”,若在覺悟和奉獻中融入“享受”,參與者就會有幸福的感受,也就更有持久的力量了。
孔夫子說:“學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反過來說,只有“樂之者”才能“好之”,才能持久的“學之”。兩相回互,“轉”在其中矣。
從明心見性的層面上說,何爲“心性”?這不是知識能解決的問題。畫餅不能充饑,只有真實的感受自己的喜怒哀樂,感受自己的煩惱,才能對自己的心性有相應的感受。但人們多是脆弱的,面對煩惱往往無力無術。若能以“享受”的角度契入其間,就別有一番風光了。
“享受”可以把感覺轉爲覺受,再轉爲法喜和受用。以“享受”的姿態面對生活,自有一種超然的情趣在其中,而不爲喜怒哀樂所左右。當年慧老在一次生活禅夏令營中,提出“善用其心,善待一切”,可以說妙不可言,涵攝了一切心法在其中,我至今仍受用不盡。事事都能盡善盡美當然非常人所及,但若能以“享受”折衷于其中,就給自己留有余地,留下增上的空間。在其中再用禅宗向上提持的方法不時提持提持,這種“享受”會帶給我們意想不到的好處。
在這裏擺脫了所知障、理障、禅障的牢籠,也沒有“葛藤”衍生之處,有利于當代學人如實進入佛法和禅宗的學修。這也是禅宗的“盤剝”功夫,盤剝久了,熟了,再進而享受生活,轉煩惱成菩提;享受生命,轉生死成涅槃的觀照、覺受,進一步成爲受用,那就皆大歡喜了。能把臨濟禅、趙州禅、生活禅打成一片,就足以慶快平生。
《把臨濟禅、趙州禅、生活禅打成一片》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