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把临济禅、赵州禅、生活禅打成一片▪P2

  ..续本文上一页子”在那儿,妄想就不现身,妄想不现,菩提全露;“有时一喝如探竿引草”,就是试你的深浅,要考察你有师承无师承,有来历无来历,你是悟的人还是不悟的人,你是学禅的,还是学教的;“有时一喝不做一喝用”,这一喝,似有似无,无关于人,也无关于禅机。

  在云门寺有一位老比丘,有事没事,早上晚上,他就在这云门寺里经行。拄着个拐棍,驼着个背,走着走着,“喝”一声,一天要吼百十遍。有人说:哎呀,这个老头子有病啊,神经啊,天天在那儿瞎喝,也不管常住有事没事。晚上大家入静了,休息了,他还是在那儿“喝”。有人说,他可是大彻大悟的,不得了,在云门寺里可以经常听见狮子吼啊。佛源老和尚有时散步的时候,看见他在“喝”,老和尚也“喝”一声,随之一笑。佛源老和尚不表扬他,但也不批评他。他烦恼吗?他智慧吗?有什么相干吗?没相干的。你说他是有病吗?是没病吗?你说他演法吗?你说他捣蛋吗?都不相干。你说“喝”一声有什么实际意义?没有意义,若说没有意义他又吼什么?

  临济里边还有三玄三要之说,就是“一句中具三玄门,一玄门里有三要,有权有实有照有用”。这样的语句很精彩。一句话,比如:“怎么样?”很简单,但里面有三玄。什么三玄呢,据说是句中玄,体中玄,玄中玄。每一玄里有三要,三个要点,是什么呢,我不知道,但是里边“有权有实有照有用”。什么叫“权”,一是权变,有灵活性,二是权威性,使人不得不信服。有“实”,有真实性,绝不虚妄,不是妄语,不是戏论,要认真对待。照,照了一切,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照就是清晰。用,就是我们的实践,能解决问题的。临济祖师一句话出口,就有三玄三要,权,实,照,用这诸多功用在其中。也如云门祖师平常一句之中,就有涵盖乾坤,截断众流,随波逐浪这三层功用在里边,祖师们的手段和功用是相通的。

  若能融会贯通,那就可以一句通千万句,一法通千万法。如果在祖师接人的一句偈语之中,能够引发无上菩提,使我们明心见性,这个就是临济禅的高明处。还须指出的是,临济禅种种高明处就在逼拶。什么叫“拶”,拶是古时的刑具,用于拶手指逼供,十指连心,痛不可忍!什么叫“逼拶”?“逼拶”就是要把我们思想里的无穷内容拶得无影无踪,再看剩下个什么?

  临济宗的祖师爱用的就是竹篾子话,如首山禅师手里常拿着一条竹篾,说:“唤作竹篾则触,不唤作竹篾则背,唤作什么?”本来是篾条,不需要你说它是篾条;本来是篾条,说它不是篾条也不行。你不能说它是,也不能说它不是,于是就有人问,这个是什么东西?他就是要使你的思维无下手处。

  到了大慧宗杲禅师的时候,就把这个公案发挥到极致。他拿了这个篾条说:“唤作竹篾则触,不唤作竹篾则背;不得有语,不得无语;不得棒,不得喝;不得做女人拜,不准作绕床窜;不得扭妖作怪;一切总不得,且道上一句,是什么?”因为禅宗机锋玩了一两百年以后大家都会玩了,你“喝”,他也“喝”,你拿棒子敲过去,他也拿棒子敲过来。也有的人学女人拜,或者绕床窜,因为很多祖师演过这些手段,演过这些戏,大家都看过戏了,都知道怎么当票友。但是当票友容易,你是不是真演员呢?所以大慧宗杲就在这个地方,杜绝了一切大家所熟悉的各种机锋的表达方式,再让你说这个是什么?这就是“逼拶”,逼到你山穷水尽,把你一切模仿的,学的,种种自以为是的东西给你夺尽,你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穷尽一切手段你都回答不上!就在你山穷水尽、走投无路的时候,或许能让自己无思无想的“那个”一迸,领悟到了,那就可以明心见性。所以临济宗的方法是很厉害的,只是如今能用、善用的知识太少了。

  平常学佛的人,总是要捞根稻草:老佛爷怎么说的,菩萨怎么说的,祖师怎么说的,师父怎么说的,他总是要这样那样去攀缘,这样那样去“扯葛藤”,找回答这种东西。但是禅宗要你别用别人的东西,要在自己本分上见,要在离开了自己的分别思维上见。临济大师把这个叫“驱耕夫之牛,夺饥人之食”,这是临济宗最毒辣的方法,也就是用“逼拶”的方法,达到截断众流的效果。

  赵州老和尚的师兄长沙岑和尚说:“百尺竿头须进一步,十方世界是全身。”你能立于百尺竿头,不得了啊,但百尺竿头,还是有一个立足之处,如果把这个立足之处给你去掉,你又立在什么地方呢?我们安身立命,有一个立足之处;学佛学道,仁义礼智信,是我们的立足之处,如果把这个支点去掉你怎么玩?没了这个支点,反而十方世界就是你的支点,你才真正知道什么叫做真如自性。

  临济大师的下则公案生动说明了这层要义。供养赵州老和尚的那位赵王,其祖父在灯录里被称为“王常侍”:

  王常侍一日访师,同师于僧堂前看。乃问:“这一堂僧还看经么?”师云:“不看经。”侍云:“还学禅么?”师云:“不学禅。”侍云:“经又不看禅又不学,毕竟作个什么?”师云:“总教伊成佛作祖去。”

  三、圆顿不二,凡圣不二的禅者作略

  当然,学修禅宗的人并不是生活在真空里,佛教所宣扬的空性也不是真空,从佛陀带领弟子们托钵、行脚、打坐、讲法和与尘世交往的修行实践,到六祖大师所提倡的“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佛法修行都离不开自然和社会这个世间环境。佛教虽强调出世,但核心却是世出世间的不二。华严宗的教法宏大幽深,其“十玄门”中就明确开示了凡圣不二,净土和秽土不二等许多既不可思议,又平常日用的境界。如圭峰大师在其《禅源诸诠集都序》中讲:

  诸法是全一心之证法。一心是全诸法之一心。性相圆融一多自在。故诸佛与众生交彻,净土与秽土融通,法法皆彼此互收,尘尘悉包含世界。相入相即无碍镕融,具十玄门重重无尽。名为无障碍法界。

  在中国佛教中,天台、华严、禅宗都推崇圆顿不二,指出顿必归圆,圆必依顿的修行。当然,这样的境界不是仅放在学问中、思想中去玩。修行,必须是在自己的身心性命中浸透和释放出这样的气息来,并在生活中实践和受用。历代祖师以身作则,向我们演示了这样的风采,如:

  师(临济)普请(地里干活)锄地次,见黄檗来,拄钁而立。黄檗云:“这汉困那?”师云:“钁也未举,困个什么!”黄檗便打。师接住棒,一送送倒。黄檗唤维那:“维那扶起我。”维那近前扶云:“和尚争容得这风颠汉无礼!”黄檗才起,便打维那。师钁地云:“诸方火葬,我这里一时活埋。”

  一日普请次,师在后行。黄檗回头见师空手乃问:“钁头在什么处?”师云:“有一人将去了也。”黄檗云:“近前来,共汝商量个事。”师便近前。黄檗竖起钁头云:“只这个,天下人拈掇不起。”师就手掣得竖起云:“为什么却在某甲手里?”黄檗云:“今日大有人普请。”便归院。

  师栽松次。黄檗问:“深山里栽许多作什么?”师云:“一与山门作境致,二与后人作标榜。”

  在百丈禅师提倡农禅以来,处在山林深处的禅寺,无不农禅并重,自耕自食。同时,为了不让所知障、理障屏闭了实修实证的见道之门,祖师们还提倡用平常心、平常日用事来炼禅,如临济大师所说:“道流!佛法无用功处,只是平常无事;屙屎送尿,着衣吃饭,困来即卧。愚人笑我,智乃知焉。”

  赵州老和尚一生的行持在这里更得到充分的展现,人们所熟悉的“吃茶去”,“吃粥去”,“柏树子”,“狗子无佛性”公案等,无不出于赵州老和尚之口。要知道,赵州老和尚一生从不谈玄说妙,也不行棒行喝,而是在日常生活的行住坐卧中,向人们演示了禅宗的无上妙法,向人们展示出难以企及的“打成一片”的纯熟功夫,成为禅门五家共同尊奉、千年禅修者视为楷模的杰出禅师。

  如何打破所知障、理障乃至禅障,赵州老和尚作出了精妙的示范。如有人问:“如何是玄中玄?”师云:“玄来多少时也?”学云:“玄来久矣!”师云:“赖遇老僧,洎合玄杀这屡生。”佛法不仅是玄思其中的奥理,而且致力于身心的解脱,赵州老和尚对这个原则是一以贯之,始终不易的。

  佛法修行,是对自己身语意三业的锤炼,虽说应深入经藏,广启智慧,但若离开对自己三业活动的观照与修炼,一切佛法皆成无根之谈。而三业实相,须得在日用动静中料理,在人与外部的关系中料理,这才是修行的门径,离开这个地带,就谈不上学修佛法。赵州老和尚用更平实的话道出了自己的根基:“兄弟!莫久立。有事商量,无事向衣钵下坐,穷理好。老僧行脚时,除二时斋粥,是杂用心力处,余外更无别用心处也。若不如此,出家大远在!”

  禅宗祖师多称以“本分事接人”,如赵州老和尚常说:“老僧此间,即以本分事接人。若教老僧随伊根机接人,自有三乘十二分教,接他了也。若是不会,是谁过欤!已后遇着作家汉,也道老僧不辜他。但有人问,以本分事接人。”什么是本分事?就是直指人心,接引学人顿悟的方法。这个方法是禅宗独有的,不是“随伊根机接人,自有三乘十二分教”的这类教法。机锋棒喝是本分事接人的手段,但用久成弊,赵州老和尚的手段却永远鲜活,如:

  问:“万物中何物最坚?”师云:“相骂饶汝接嘴,相唾饶汝泼水。”师上堂,谓众云:“若一生不离丛林,不语十年五载,无人唤你作哑汉。已后佛也不奈你何!你若不信,截取老僧头去。”

  师上堂云:“兄弟!你正在第三冤里。所以道:“但改旧时行履处,莫改旧时人。”共你各自家出家,比来无事。更问禅问道,三十二十人聚头来问,恰似欠伊禅道相似。你唤作善知识,我是同受拷。老僧不是戏好,恐带累他古人,所以东道西说。”

  问:“十二时中,如何用心?”师云:“你被十二时使,老僧使得十二时。你问哪个时?”

  师示众云:“我教你道,若有问时,但向伊道赵州来。忽问:“赵州说什么法?”…

《把临济禅、赵州禅、生活禅打成一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也谈僧伽禅修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