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但向伊道:“寒即言寒,热即言热。”若更问道:“不问者个事。”但云:“问什么事?”若再问:“赵州说什么法?”便向伊道:“和尚来时不交传语上座,若要知赵州事,但自去问取。””问:“外方忽有人问:“赵州说什么法?”如何祇对?”师云:“盐贵米贱。”
问:“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师云:“我在青州做一领布衫,重七斤。”
问:“如何是道?”师云:“墙外的。”云:“不问者个。”师云:“问什么道?”云:“大道。”师云:“大道通长安。”
赵州老和尚的这类法语,深深浸透于修行者的生命之中,又平凡若实,端的是条条“大道通长安”,若能这样去修,好消息自会到来。所以,赵州禅的实质,即是在生活中炼禅、演禅、行禅,生活就是自己的身心性命、三业处与外部环境的一体化。佛法不是线性的、平面的理论,而是多维立体的,所以云门大师在谈论经义教义时说:“(法华)经中道:“一切治生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修行遍及生命及生活的一切处,所以三界六道皆是学修的道场。
四、享受生活,转烦恼成菩提;
享受生命,转生死成涅槃
不论是凡人还是圣人,都必须在社会生活中度过自己的一生,完成自己的生命流程。其中的差别是价值观念、人生观念和世界观念的不同而已。所谓出世,也是在社会生活中实践自己的出世观念,绝对离开社会生活的出世是不存在的。所以,大乘佛法对世间的关怀,菩萨对众生的慈悲都离不开实际的社会生活。
1992年净慧长老入住柏林寺以来,大力提倡生活禅,如今已进入第20个年头了。把禅修融入生活,是历代祖师们的家风,但如此鲜明、积极,并面对社会提倡,慧老当是第一人。
学修佛法,践履禅宗,转烦恼成菩提,转生死成涅槃自然是根本的目的,要达到这崇高的终极目的,手段和方法是相当重要的。用什么样的手段和方法,才能更巧更妙的达到这一目的呢?关键就在一个“转”字。“转”并不需要改变环境,也无须拨动因缘,只须将自己的立场,祖师们所说的“脚根”或“鼻孔”转过来,风光就天地悬隔了。
悟前见山是山,见水是水;悟时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悟后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就是过来人的真切感受。
学修佛法,浸润于经教义海之中,或沉醉于祖师语录之中,作为获取入门的资粮,这是不可或缺的。佛法看重文字般若,但更看重活般若和实相般若。所谓活般若和实相般若,则必须实修实证,必须在自已的生活、乃至生命上着力。禅宗的方法被称为“心地法门”、“念头功夫”,又提倡“不立文字”,就是要让修行者放下书本,放下分别知见,而在自己的生活、乃至生命上下手,这样佛法、禅法才能在自己的生活和生命中鲜活起来。
对生活禅,我有如下的感受,就是要立足于自己的生活、生命去参,去悟。只有自己的生活、生命才是属于自己的、一切具足的根本道场。如何在自己的生活、生命中去参呢?首先就得对参与生活与生命的、自己的那个色、受、想、行、识加以了解和认识。许多人活了一生,还不了解自己的生命结构和精神结构,自然也不了解生活本身。如果结合佛法对色、受、想、行、识这个五蕴身多加观照,才能感受到自己生命的搏动,才能感受到自己的精神体用。这样结合学修佛法才没有理论上的空洞感,才能领会到佛法所讲的就是我们生命和精神的实质。
这里涉及到“转”的问题,在生活中,怎样才“转”得动烦恼?八识田中的种子现形不是常人所能掌控的,祥和喜庆当然人所乐见,但颠倒梦想,罣碍恐怖则为人所恶。但人生不如意事十居八九,这也是常人认为无可奈何的,这就是烦恼—当然根子在于贪嗔痴了。而这恰好是修行的最佳时机,也是提升自己修为的最佳时机。转,就得在此时去转,在此地去转,直面去转—烦恼尚未生起之时,又能转个什么呢?
在这里,我提出“享受”这个心理觉受机制。慧老“生活禅”的主题是“觉悟人生,奉献人生”,若在觉悟和奉献中融入“享受”,参与者就会有幸福的感受,也就更有持久的力量了。
孔夫子说:“学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反过来说,只有“乐之者”才能“好之”,才能持久的“学之”。两相回互,“转”在其中矣。
从明心见性的层面上说,何为“心性”?这不是知识能解决的问题。画饼不能充饥,只有真实的感受自己的喜怒哀乐,感受自己的烦恼,才能对自己的心性有相应的感受。但人们多是脆弱的,面对烦恼往往无力无术。若能以“享受”的角度契入其间,就别有一番风光了。
“享受”可以把感觉转为觉受,再转为法喜和受用。以“享受”的姿态面对生活,自有一种超然的情趣在其中,而不为喜怒哀乐所左右。当年慧老在一次生活禅夏令营中,提出“善用其心,善待一切”,可以说妙不可言,涵摄了一切心法在其中,我至今仍受用不尽。事事都能尽善尽美当然非常人所及,但若能以“享受”折衷于其中,就给自己留有余地,留下增上的空间。在其中再用禅宗向上提持的方法不时提持提持,这种“享受”会带给我们意想不到的好处。
在这里摆脱了所知障、理障、禅障的牢笼,也没有“葛藤”衍生之处,有利于当代学人如实进入佛法和禅宗的学修。这也是禅宗的“盘剥”功夫,盘剥久了,熟了,再进而享受生活,转烦恼成菩提;享受生命,转生死成涅槃的观照、觉受,进一步成为受用,那就皆大欢喜了。能把临济禅、赵州禅、生活禅打成一片,就足以庆快平生。
《把临济禅、赵州禅、生活禅打成一片》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