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楞伽經提要(杜大威)▪P3

  ..續本文上一頁有自性”——緣起有自性相,與如如清淨無自性相,平等不二。正智實證境就是心地本分“如如”境,即依“生滅假相”而證入“本無生滅”之如來藏,故“不可壞”——就是“成自性”或稱“圓成實性”。

  “自性現妄想,八種分別:謂識藏(如來藏即阿賴耶識,赅染境相,妄想染相即識藏;淨相即如如。不二而二,二而不二);意(即意根末那識,爲“執我”、“帶質”、“非量”,滲入前六識和合而起);意識(即第六意識,司知見,分別心,擅長概念、判斷、推論、比較、區別等思維活動,故稱“比量”);及五識身者(五識身即“根身”之識,指眼、耳、鼻、舌、身識,爲吾人感官之直接認知,故稱“現量”,其識境爲“現量境”)。

  “不實妄想故,(生)我、我所(汙染之“識藏”,以前七個識和合,作“帶質有”表演,皆爲“虛擬假設”之有,皆妄想執著“非量”爲“實有”,故生出實有“我”,實有“我所有境”虛幻假相),二攝受滅(正智以平等慧光照破“妄想帶質有”爲“假立”,種種存在之“外相”與“心境”本原不二,故“我、我所”假有幻相消盡,即“二攝受滅”),二無我生(我法二空的如如境如實展現,回歸到阿賴耶識純淨境)。

  “此五法者,聲聞緣覺、菩薩、如來,自覺聖智,諸(菩薩)地相續次第,一切佛法(含對世間法之透徹明了),悉入其中(全包括)。”(卷四)

  C、唯識綱領圖:

  如 如 :

  (出世間法淨相 :二無我)

  妄 想 : 正 智

  如來藏 : 分別、緣生 證入平等,

  (含八種識 “妄想自性” 染淨不二,

  世出世法) “緣起自性” 悟入“成自性”

  由淨變染 由染返淨。

  名、相 :

  (世間法染相 :二我執)

  說明:

  如來藏——含八個識,赅五法,叁自性,二無我,攝染淨、世出世法盡。

  如如——即淨空如來藏,由正智以平等慧轉染成淨證得,即“成自性”或“圓成實性”。

  名、相——由無明、妄想、緣生而起,從如來藏異化、轉變而出,著我法二執之汙染世間相——綜合前五識感官之“現量境”與第六識之概念“比量”境,以及第七識執“我”之“非量”境。

  妄想——分辨、攀緣、虛擬、知見之心,六識、七識攝前五識,轉“本分心地”爲“外在實有”,故産生“顛倒夢想”,由淨入染,造我執法執及“妄想自性”與“緣起自性”。

  正智——反省自覺,悟“外境”即“心境”,證入平等,轉染成淨,轉業識爲正智,即“名、相”而證“如如”,我、法二空,證入“成自性”。

  此圖特點爲:如來藏赅染淨,由如來藏之如如境,若被妄想虛擬異化汙染,即變爲世法名相;世法名相若由正智純化,則歸如如淨境。如慧能大師語:“何名波羅蜜?此是西國語,唐言到彼岸,義解離生滅。著境(妄想染)生滅起,如水有波浪,即名爲此岸(名相)。離境(入正智)無生滅,如水常流通,即名爲彼岸(如如),故號波羅蜜。”(《壇經·般若品》)

  此名詞解釋說明唯識綱領圖。

  以上略述唯識世界觀。

  3、藏識非僅“知見”(之“有”)

  但是,“佛告大慧,我說如來藏,不同外道所說之“我”(有個知見“可得”實體),大慧,有時(將如來藏)說爲空、無相、無願、如實際、法性、法身、涅槃自性、不生不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如是等句……爲斷愚夫(因持知見,而無所依)畏無我句(恐懼無所得、無依止、無實體),故說離妄想,無所有境界,如來藏門。大慧,未來現在菩薩摩诃薩,(對如來藏)不應作“我見”計著……若不如是,則同外道。”

  不能將內省實證的如來藏,下降到知見層次,即爲滿足,若執爲“法我”則同外道,若固持知見,佛陀則說,如來藏“空、無相”。

  四、 緣起性空觀

  緣起性空分兩節說明:

  1、“緣起”的奧秘;2“性空”不在知見(之無)。

  1、“緣起”的奧秘:

  既然如來藏含空、無相、無我之義,經文即深入緣起性空之理,也就是一般所謂“中觀見”。

  緣起性空即“緣起”與“性空”二義。“緣起”指一切事物非如外表看來,自在自有,實有獨立自存之“我”,其“實有性”,原本由主客觀等諸多因素結合而成,“緣起”被表達爲“心生則種種法生”、“此有故彼有”的“和合”關系,如同房子,由人建、磚瓦而成,是爲“緣起”;而“性空”之義呢?房子既由主客觀諸因素形成,故其“純房子自體”不存在,即“性空”。

  佛陀認爲,事物存在之根因爲緣生,分“內緣生”與“外緣生”,內緣生是核心,外緣生只是緣生法的“和合而生”道理,擴大至主客觀世界萬事萬物一切存在而已。

  卷二中如是說——

  “一切法二種緣相,謂外及內。外緣者,謂泥團、柱輪、繩、水、木、人工諸方便緣,有瓶生。如泥瓶、縷疊(織物)、草席、種芽、酪酥等,方便像生,亦複如是,是名外緣前後轉生。雲何內緣?謂無明、愛業等法,得緣名。從彼生(出)陰、界、入法*,得(從)“緣所(生)起”名。”

  “內緣”法,是佛教“緣起性空”真正的理論核心,“性空”、“人無我、法無我”等出世法獨特原則,皆依此出,所謂人身,所謂世界,所謂認知,乃至五陰、十八界、十二處等世法亦皆依此出。其主要特點是:以第六意識能分別之心爲“因”,以前五識的感官直覺境爲“緣”,和合而虛擬出世間相。若執以爲外在真實,即妄想之“因緣生法”。然而,六個識皆心地現象,並非“外境”,故“彼無差別”。虛擬之“外境”不真,不真故空,故“緣起性空”。虛擬即內緣法。

  “彼無差別,而愚夫妄想,是名內緣法。”(同上)

  按佛的說法:無明、愛業、妄想(分別心)……,即內緣法,將“彼無差別”之“心地境界”,製造出了差別——使“主觀”認知功能(能知心)與被認知的“客觀”境界(所知境)産生了差別。按佛法無間道(內證)的觀點看來,二者本無差別,系同爲“自心顯現境界”,該境界由不可分之二部表示:一爲心,二爲境。心即常人七個識:意根(末那識)、意識、前五識等,爲“能知心”;境即識“所知境”;有非量的帶質境、比量境、現量境等。然而,在無明、愛業、妄想分別心的“內緣生”法作用下,心境分離,心多隱沒不自顯,僅現“外在帶質境”——所謂客觀世界,但這一切其實純粹爲心地現象,只不過由本來清淨的真如實相“緣起異化”爲外境,按《成唯識論》裏的說法:“或複內識,呈外境相現。”

  由此看來,“能知”與“所知”,同原爲本心本性的清淨“如來藏”,本無差別,那麼差別到底是怎樣産生的?客觀世界又是怎樣産生的?客觀“自性”、“人我”、“法我”又是怎樣産生的呢?

  佛陀教法:是“此有故彼有”,“心生則種種法生”,是由我們自心“緣起”産生的。“緣”雖爲心之境,但也含向外趨攀緣之趣,廣義的“緣”不僅含感官之前五識境,且包括意識向外攝取,所謂“因亦是緣”;“起”就産生“外境”實有之感,心境産生了異化質變。那麼,“緣起性空”又是怎麼回事呢?道理如次——“緣起”是由“無明”、“愛業”、“妄想分別心”和合完成的。無明是對愛取、分別認知心不自覺察,于是由分別心“認出個(緣)”——“外境(起)”,並迷信其所起之外境爲實有,實則此境仍然是“識境”,仍然是心境,由于此境根源本非“外有”,由無明之無知而以爲是外有,並執爲實有實法,故爲“妄想”,執內識爲外有,故爲“顛倒夢想”——外境爲假,假非真有,非有故空,即“緣起”——“性空”,如鏡中相,顯而無實,其真實感是虛擬造作的。

  但是,由于無明對“緣起”而不自覺其空,內緣法就充分運作:愛業挾“妄想分別”,而無明又“信以爲真”,其心理工廠就虛擬製造出“外在于”本心本性的無量無邊事事物物之幻影——世界、人我、主客觀、時空、有無、是非……源源無盡地“緣生”而出。然而,是空的,沒有實質性。這樣概括:“心生種種法生”、“此有故彼有”——心趨動于“此”,緣生法于“彼”,實則彼此皆“自心所現”,由“緣”銜接兩頭,“緣”既是“內心”能知之攀取,“緣”又顯“外在”所知之境物,即心、即物、即空,如鏡境,色空不二,“彼無差別”。故卷二:“此有故彼有者——(能)攝(取之此心),所攝(取之彼物),非(有實)性——(應該)覺自心現量(照破無明而自覺證:攝、所攝,即能所不二皆自心顯現,並非實有外境産生)。”

  再按卷二文,釋內緣條目——

  “大慧,彼(內緣法之)因者,有六種:謂當有因,相因,作因,顯示因,待因。

  ——當有因:作因已,內外法(産)生。”

  當有因統攝六因,一念當有,一點意味,一點動機,若不自明,“認知”起動,“當”下認“有”!緣起輪轉,正“當”是“有”!執著萬有,虛擬造作開始,“內外法産生”。倏忽萬象,森然羅列,墮入世間,生死飄流,何其險奇?無明之弊,豈可不慎?然而法無美醜,貴在自悟,同隨緣起,覺者濟世,愚夫沈淪。當有因,約第七末那識的“執我、帶質”動機,爲“俱生我執”(與生俱來),我們念念“當有”,帶質(性質)暗生,函蓋眼、耳、鼻、舌、身、意諸識,無不“帶質”,內外世界,質礙聳立,更挾六識“分別我執”,囿于名相概念,判斷推理(現行分別),執著不已,虛擬造作出種種“我執”假有,使五陰世間,更趨堅固。

  “相續因者——作攀緣已,內外法生陰種子等。”(同上)

  攀緣——七識見一切境,執爲“帶質實我”。而“見、執”功能,即俱生的原始攀緣;六識攝“前五”境,生名相推…

《楞伽經提要(杜大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