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楞伽经提要(杜大威)▪P3

  ..续本文上一页有自性”——缘起有自性相,与如如清净无自性相,平等不二。正智实证境就是心地本分“如如”境,即依“生灭假相”而证入“本无生灭”之如来藏,故“不可坏”——就是“成自性”或称“圆成实性”。

  “自性现妄想,八种分别:谓识藏(如来藏即阿赖耶识,赅染境相,妄想染相即识藏;净相即如如。不二而二,二而不二);意(即意根末那识,为“执我”、“带质”、“非量”,渗入前六识和合而起);意识(即第六意识,司知见,分别心,擅长概念、判断、推论、比较、区别等思维活动,故称“比量”);及五识身者(五识身即“根身”之识,指眼、耳、鼻、舌、身识,为吾人感官之直接认知,故称“现量”,其识境为“现量境”)。

  “不实妄想故,(生)我、我所(污染之“识藏”,以前七个识和合,作“带质有”表演,皆为“虚拟假设”之有,皆妄想执著“非量”为“实有”,故生出实有“我”,实有“我所有境”虚幻假相),二摄受灭(正智以平等慧光照破“妄想带质有”为“假立”,种种存在之“外相”与“心境”本原不二,故“我、我所”假有幻相消尽,即“二摄受灭”),二无我生(我法二空的如如境如实展现,回归到阿赖耶识纯净境)。

  “此五法者,声闻缘觉、菩萨、如来,自觉圣智,诸(菩萨)地相续次第,一切佛法(含对世间法之透彻明了),悉入其中(全包括)。”(卷四)

  C、唯识纲领图:

  如 如 :

  (出世间法净相 :二无我)

  妄 想 : 正 智

  如来藏 : 分别、缘生 证入平等,

  (含八种识 “妄想自性” 染净不二,

  世出世法) “缘起自性” 悟入“成自性”

  由净变染 由染返净。

  名、相 :

  (世间法染相 :二我执)

  说明:

  如来藏——含八个识,赅五法,三自性,二无我,摄染净、世出世法尽。

  如如——即净空如来藏,由正智以平等慧转染成净证得,即“成自性”或“圆成实性”。

  名、相——由无明、妄想、缘生而起,从如来藏异化、转变而出,著我法二执之污染世间相——综合前五识感官之“现量境”与第六识之概念“比量”境,以及第七识执“我”之“非量”境。

  妄想——分辨、攀缘、虚拟、知见之心,六识、七识摄前五识,转“本分心地”为“外在实有”,故产生“颠倒梦想”,由净入染,造我执法执及“妄想自性”与“缘起自性”。

  正智——反省自觉,悟“外境”即“心境”,证入平等,转染成净,转业识为正智,即“名、相”而证“如如”,我、法二空,证入“成自性”。

  此图特点为:如来藏赅染净,由如来藏之如如境,若被妄想虚拟异化污染,即变为世法名相;世法名相若由正智纯化,则归如如净境。如慧能大师语:“何名波罗蜜?此是西国语,唐言到彼岸,义解离生灭。著境(妄想染)生灭起,如水有波浪,即名为此岸(名相)。离境(入正智)无生灭,如水常流通,即名为彼岸(如如),故号波罗蜜。”(《坛经·般若品》)

  此名词解释说明唯识纲领图。

  以上略述唯识世界观。

  3、藏识非仅“知见”(之“有”)

  但是,“佛告大慧,我说如来藏,不同外道所说之“我”(有个知见“可得”实体),大慧,有时(将如来藏)说为空、无相、无愿、如实际、法性、法身、涅槃自性、不生不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如是等句……为断愚夫(因持知见,而无所依)畏无我句(恐惧无所得、无依止、无实体),故说离妄想,无所有境界,如来藏门。大慧,未来现在菩萨摩诃萨,(对如来藏)不应作“我见”计著……若不如是,则同外道。”

  不能将内省实证的如来藏,下降到知见层次,即为满足,若执为“法我”则同外道,若固持知见,佛陀则说,如来藏“空、无相”。

  四、 缘起性空观

  缘起性空分两节说明:

  1、“缘起”的奥秘;2“性空”不在知见(之无)。

  1、“缘起”的奥秘:

  既然如来藏含空、无相、无我之义,经文即深入缘起性空之理,也就是一般所谓“中观见”。

  缘起性空即“缘起”与“性空”二义。“缘起”指一切事物非如外表看来,自在自有,实有独立自存之“我”,其“实有性”,原本由主客观等诸多因素结合而成,“缘起”被表达为“心生则种种法生”、“此有故彼有”的“和合”关系,如同房子,由人建、砖瓦而成,是为“缘起”;而“性空”之义呢?房子既由主客观诸因素形成,故其“纯房子自体”不存在,即“性空”。

  佛陀认为,事物存在之根因为缘生,分“内缘生”与“外缘生”,内缘生是核心,外缘生只是缘生法的“和合而生”道理,扩大至主客观世界万事万物一切存在而已。

  卷二中如是说——

  “一切法二种缘相,谓外及内。外缘者,谓泥团、柱轮、绳、水、木、人工诸方便缘,有瓶生。如泥瓶、缕叠(织物)、草席、种芽、酪酥等,方便像生,亦复如是,是名外缘前后转生。云何内缘?谓无明、爱业等法,得缘名。从彼生(出)阴、界、入法*,得(从)“缘所(生)起”名。”

  “内缘”法,是佛教“缘起性空”真正的理论核心,“性空”、“人无我、法无我”等出世法独特原则,皆依此出,所谓人身,所谓世界,所谓认知,乃至五阴、十八界、十二处等世法亦皆依此出。其主要特点是:以第六意识能分别之心为“因”,以前五识的感官直觉境为“缘”,和合而虚拟出世间相。若执以为外在真实,即妄想之“因缘生法”。然而,六个识皆心地现象,并非“外境”,故“彼无差别”。虚拟之“外境”不真,不真故空,故“缘起性空”。虚拟即内缘法。

  “彼无差别,而愚夫妄想,是名内缘法。”(同上)

  按佛的说法:无明、爱业、妄想(分别心)……,即内缘法,将“彼无差别”之“心地境界”,制造出了差别——使“主观”认知功能(能知心)与被认知的“客观”境界(所知境)产生了差别。按佛法无间道(内证)的观点看来,二者本无差别,系同为“自心显现境界”,该境界由不可分之二部表示:一为心,二为境。心即常人七个识:意根(末那识)、意识、前五识等,为“能知心”;境即识“所知境”;有非量的带质境、比量境、现量境等。然而,在无明、爱业、妄想分别心的“内缘生”法作用下,心境分离,心多隐没不自显,仅现“外在带质境”——所谓客观世界,但这一切其实纯粹为心地现象,只不过由本来清净的真如实相“缘起异化”为外境,按《成唯识论》里的说法:“或复内识,呈外境相现。”

  由此看来,“能知”与“所知”,同原为本心本性的清净“如来藏”,本无差别,那么差别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客观世界又是怎样产生的?客观“自性”、“人我”、“法我”又是怎样产生的呢?

  佛陀教法:是“此有故彼有”,“心生则种种法生”,是由我们自心“缘起”产生的。“缘”虽为心之境,但也含向外趋攀缘之趣,广义的“缘”不仅含感官之前五识境,且包括意识向外摄取,所谓“因亦是缘”;“起”就产生“外境”实有之感,心境产生了异化质变。那么,“缘起性空”又是怎么回事呢?道理如次——“缘起”是由“无明”、“爱业”、“妄想分别心”和合完成的。无明是对爱取、分别认知心不自觉察,于是由分别心“认出个(缘)”——“外境(起)”,并迷信其所起之外境为实有,实则此境仍然是“识境”,仍然是心境,由于此境根源本非“外有”,由无明之无知而以为是外有,并执为实有实法,故为“妄想”,执内识为外有,故为“颠倒梦想”——外境为假,假非真有,非有故空,即“缘起”——“性空”,如镜中相,显而无实,其真实感是虚拟造作的。

  但是,由于无明对“缘起”而不自觉其空,内缘法就充分运作:爱业挟“妄想分别”,而无明又“信以为真”,其心理工厂就虚拟制造出“外在于”本心本性的无量无边事事物物之幻影——世界、人我、主客观、时空、有无、是非……源源无尽地“缘生”而出。然而,是空的,没有实质性。这样概括:“心生种种法生”、“此有故彼有”——心趋动于“此”,缘生法于“彼”,实则彼此皆“自心所现”,由“缘”衔接两头,“缘”既是“内心”能知之攀取,“缘”又显“外在”所知之境物,即心、即物、即空,如镜境,色空不二,“彼无差别”。故卷二:“此有故彼有者——(能)摄(取之此心),所摄(取之彼物),非(有实)性——(应该)觉自心现量(照破无明而自觉证:摄、所摄,即能所不二皆自心显现,并非实有外境产生)。”

  再按卷二文,释内缘条目——

  “大慧,彼(内缘法之)因者,有六种:谓当有因,相因,作因,显示因,待因。

  ——当有因:作因已,内外法(产)生。”

  当有因统摄六因,一念当有,一点意味,一点动机,若不自明,“认知”起动,“当”下认“有”!缘起轮转,正“当”是“有”!执着万有,虚拟造作开始,“内外法产生”。倏忽万象,森然罗列,堕入世间,生死飘流,何其险奇?无明之弊,岂可不慎?然而法无美丑,贵在自悟,同随缘起,觉者济世,愚夫沉沦。当有因,约第七末那识的“执我、带质”动机,为“俱生我执”(与生俱来),我们念念“当有”,带质(性质)暗生,函盖眼、耳、鼻、舌、身、意诸识,无不“带质”,内外世界,质碍耸立,更挟六识“分别我执”,囿于名相概念,判断推理(现行分别),执著不已,虚拟造作出种种“我执”假有,使五阴世间,更趋坚固。

  “相续因者——作攀缘已,内外法生阴种子等。”(同上)

  攀缘——七识见一切境,执为“带质实我”。而“见、执”功能,即俱生的原始攀缘;六识摄“前五”境,生名相推…

《楞伽经提要(杜大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