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人生,则契合三种般若智慧:A、文字般若,也称相似般若,信解自觉义理,指明入圣方向;B、观照般若,依解起行,将自觉作动词,实践身心之微密觉观,此乃悟前悟后之自为功夫;C、实相般若,自觉为名词,义为已达圣境之实证,并安住自在境地。故观察自觉、自为、自在,上可证悟圣境,渐断二执(我、法);下可广济三途苦趣,道场在兹,修证在兹,念兹在兹,“但觉自心现量,妄想不生,安隐快乐,世事永息”(卷四)。
禅宗旨趣,不出乎此。
三、 唯识观
唯识观由:1唯识宗旨、2唯识观纲领、3藏识非仅知见(之有)等节说明。
1、唯识宗旨
唯识观即佛教“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之世界观,也可以作“凡主客观存在,皆心识所显”之观察修为,皆契经题“佛说一切皆心境”。
唯识世界观,体现于“如来藏”,也称“阿赖耶识”、“八识”、“藏识”、“识藏”,赅括净染,可表现为“真识”与“转识”。真识即“净空如来藏”本身,或称“藏识真相”、“自真相识”、“如如境”、“净八识”,是“实不灭”的;而“转识”或“转相”、“分别事相”、“业相”是由如来藏派生出的假相,是生灭的“染八识”,二者关系是:藏识本身是不生不灭,但函摄“转识”与“业相”生灭假相,然而却是他们的体性、根因与终极目的。二者“非异非不异”,佛用“泥团微尘”、“牛二角”关系以说明之:泥团摄微尘,微尘合泥团;牛二角,实无二体。
用现代电影比喻,亦贴切,拷贝喻识藏,放映之银幕影像喻转识,拷贝及放映全程喻赅染净之八识,本无增减生灭,而影像情节却现出生灭得失等人事假相;底片内容本无影像中虚拟出的“实有”,而映现情境却煞有介事,人物景物森罗万有;底片本不动,而影像在活动。
佛陀说:“大慧,譬如泥团微尘,非异非不异,金庄严具,亦复如是。大慧,若泥团微尘异者,非其所成,而实彼成,是故不异;若不异者,则泥团微尘应无分别。如是,大慧,“转识”、“藏识实相”若异者,藏识非(根本)因,若不异者,“转识”灭,“藏识”亦应灭,而自真实相实不灭。是故大慧,非自真相识灭,但业相灭。若自真相灭者,藏识则灭,大慧,藏识灭者,不异外道断见论议”(卷一)。佛陀以生动的譬喻,高度赅括了出世法的“藏识”,与世间法相的“转识”之间,深刻的异与不异、灭与不灭的对立统一、辨证法关系。
明确指出:藏识不灭,业相灭。此不灭体性,是一切主客观现象之“根基”、变化之“根因”及“归宿”。此即佛法唯识世界观:非仅为理论,而是在顿悟超越中发现的——“譬如藏识,顿分别知”,故“佛说一切皆心境”。
以上明唯识宗旨。
2、唯识观纲领
唯识观以赅括染净的如来藏为本不动摇、本无生灭的基础,而由“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作为纲领。五法是:名、相、妄想分别、正智、如如;三自性是“妄想自性(遍计所执自性),缘起自性(依他起自性),成自性(圆成实自性);八识是:第八阿赖耶识(即如来藏);第七末那识,又称意根;第六意识;前五识为眼、耳、鼻、舌、身;二无我是:人无我、法无我。
以下分为:A、关于五法;B、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之关系;C、“唯识纲领图”三部分来说明。佛陀解释——
A、关于五法:
“彼“相”者:眼识所照,名为色;耳、鼻、舌、身、意、(被)意识所照,名为声、香、味、触、法,是名为“相””(卷四)。
佛陀解释“相”是什么?
眼、耳、鼻、舌、身、意,被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所照”,产生认知。此确切认知,即色、声、香、味、触、法,这就是“相”,也是广义的法。但要注意,“相”非“外有”;并且前五识感官之相与第六识思虑之相,有很大区别。前五识,是显示人们直接当下的感官印像,故称“现量”,其“相”为现量境,其特点虽直接显示,但刹那不住,即现代哲学所谓具体的“感性认识”;第六意识,是人们的“念头”、“分别心”、“知见”、“计著”、“拟议”、“拟想”等,主要以概念、判断、推论为特征,其显示之“相”为“法”——此为意识专属境,系隙义之法。意识之功能,可统摄诸感官刹那不住之直接印像,将其予以“合理化编辑”,并超出之,作为“稳定的外境”设想。经思虑比较而形成概念的“名言法相”,具相对稳定性,故称“比量”,但“名言法相”作为“概念”,非直接感官可见,是抽象的,抽掉了感官之“现量”,是意识虑知的“比量境”,即现代哲学所谓概念式的抽象“理性认识”。所以,厘清色、声相等“感官现量境”与名言法相“概念之比量境”当属重要。然而,六个识,现量比量交互作用,互为因果。名言法相或曰概念境,虽抽去了直接感官境而非现量,但它的确能统摄刹那不住的直觉感官境,将五官之境编辑整理,给予名称概念,使之成为相对稳固的“生活境相”观念。人们自发地接受被概念整理后的境相,认为很巩固,殊不知“看见”的现量印像刹那不住,而由“看不见”的比量“名相概念”才“暗中”造就了“外境”的巩固感——无形中将其“合理化”地“整顿”为“外在实有”。这就是知见的力量,而普通人沉酣于这种由概念知见虚拟的外境中,对此是漫不经心,不加反省的。六识之比量知见,挟执现量之感官五境,制造“外有世界”实有之信念,这是唯识观所不能同意的,并斥此“实有世界相”为妄想。
“彼“妄想”者:施众“名”(设立名称、概念),显示(假有)诸相,……彼名彼相,毕竟不可得”(卷四)。
妄想即第六意识,摄感官境而付予名称,形成概念以“施众名”,专司虚拟,并显示“诸相外有”。——这固然被唯识观坚决反对,所以严斥第六意识等为“妄想”,譬若梦中,境像、概念皆自心所予,决非“外有”,“毕竟不可得”——此入唯识学极大特色。唯识世界观认为:一切唯“心识所变现”,若梦中并无真正质碍事物存在。而第六意识之“知见”,概括具体感观境像、施设名称,建立抽象概念,并挟第七识意根,付予“名”、“相”以“实有存在”而“显示诸相”——末那识专司“执我”存在与“带质有”存在(但以其不真,故称“非量”),从而假立起“质碍世界”,也就是物化世界,或佛教认为的三有(欲界、色界、无色界)世间,以唯识观看,此三有世界纯属虚拟幻境,是“颠倒梦想”的产物。此颠倒见,尤以第六意识、第七意根为魁首,故断然指明意识意根“知见”、“计著”,虚拟“名相实有”为妄想。所谓颠倒——六、七摄前五,拟本分“心境”为“外在实有”,实为颠倒谬见!而此“心境”,不论其染净全属如来藏,无一丝毫之“外境”。
如来藏赅括染净,由净转染为“妄想”,由染返净为“正智”。
经文以大海喻如来藏如如净识,以波浪喻前七等带质颠倒的妄想染识。卷二中说:“譬如巨海浪,斯由(妄想)猛风起,藏识海常住(清净),界境(缘起)风所动,种种(名相)诸识浪,腾跃而转生(外境染相)。七识亦如是:(与八识海)心俱,和合生(染识外境相波浪)”
由此,心地如如境,因无明颠倒妄想,转化为“外境界”生,故名相等染境,皆由妄想而起。
这是唯识观对世法“名”、“相”、“妄想”产生的评述。
以下关于出世法:
“正智者:(觉悟到)彼名相(“实有”)不可得。(名相等“三有世间”,被正智勘破,无外在性可得,即证悟回自心如如本位。)
“知名相不生(不生,即没有外在实有事物产生),是名如如(不生不灭的本分心地像)”(卷四)。
“名相”等世间法相,原为知见概念摄感官境而虚拟出的“存在”,无实在性可得。若自觉“名相”不生,无存在,即回归到“如如”境;所谓“正智”——即妄心归正觉之智,也称“平等智”(真妄平等),显如如境。详释见下文。
这是对“正智”、“如如”等出世法的说明。以上略释五法。
B、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之关系:
“佛告大慧:三种自性,及八识、二种无我,悉归于五法(五法为唯识观纲领,摄世出世间法尽)。”
“彼“名”及“相”,是“妄想自性”(由第七识“执我、带质”,并由第六识摄前五识“立名”,共同执名相为实有存在,此“存在”即“妄想自性”或“遍计所执自性”,此“妄想自性”乃能执的分别心[六、七识]所虚拟出的存在,并没有真实性)。
“若依彼妄想(依缘于境界,作见知妄想,施设“名称”,认外境实有,物相实有,五感官境实有——实乃“心所”之幻境),生心、心(所)法(心能生名称,是由于依缘于“心所”之境,见《俱舍论》),“名”(称概念依物相)俱时生,如日光俱(光物同显,名相同生),(起)种种(名相)分别,分别(诸相)执(为实有),是名“缘起自性”(“心”依靠“心所缘境”而虚立名称,于是“名相”俱生——“摄境[前五识]起名”显第六识功能;“认境[前六个识]实有”是第七识功能。六七和合而生“缘起自性”或称“依他起性”——于是“心生种种法生”——外有的“自性”存在就产生了。但是“缘起自性”仍为诸识和合虚拟而成,没有真实性)。
“正智“如如”者:不可坏故,名“成自性””(卷四)。
正智即当下平等智,明了“外物”当下与“心境”平等不二,令物返心,证如如境圆成实性;《唯识论·八》所谓平等、正智“杂无漏之心一切妄想”,故“无漏如如”、“真心”与“妄有之心”平等不二;《唯识论·十》所谓“反于第七识之“我见”而达“无我”平等之理”,“我见”与如如清净“无我”平等;《大乘义章·三》所谓“正智者,了法缘起无…
《楞伽经提要(杜大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