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楞伽經提要(杜大威)▪P2

  ..續本文上一頁人生,則契合叁種般若智慧:A、文字般若,也稱相似般若,信解自覺義理,指明入聖方向;B、觀照般若,依解起行,將自覺作動詞,實踐身心之微密覺觀,此乃悟前悟後之自爲功夫;C、實相般若,自覺爲名詞,義爲已達聖境之實證,並安住自在境地。故觀察自覺、自爲、自在,上可證悟聖境,漸斷二執(我、法);下可廣濟叁途苦趣,道場在茲,修證在茲,念茲在茲,“但覺自心現量,妄想不生,安隱快樂,世事永息”(卷四)。

  禅宗旨趣,不出乎此。

  叁、 唯識觀

  唯識觀由:1唯識宗旨、2唯識觀綱領、3藏識非僅知見(之有)等節說明。

  1、唯識宗旨

  唯識觀即佛教“叁界唯心、萬法唯識”之世界觀,也可以作“凡主客觀存在,皆心識所顯”之觀察修爲,皆契經題“佛說一切皆心境”。

  唯識世界觀,體現于“如來藏”,也稱“阿賴耶識”、“八識”、“藏識”、“識藏”,赅括淨染,可表現爲“真識”與“轉識”。真識即“淨空如來藏”本身,或稱“藏識真相”、“自真相識”、“如如境”、“淨八識”,是“實不滅”的;而“轉識”或“轉相”、“分別事相”、“業相”是由如來藏派生出的假相,是生滅的“染八識”,二者關系是:藏識本身是不生不滅,但函攝“轉識”與“業相”生滅假相,然而卻是他們的體性、根因與終極目的。二者“非異非不異”,佛用“泥團微塵”、“牛二角”關系以說明之:泥團攝微塵,微塵合泥團;牛二角,實無二體。

  用現代電影比喻,亦貼切,拷貝喻識藏,放映之銀幕影像喻轉識,拷貝及放映全程喻赅染淨之八識,本無增減生滅,而影像情節卻現出生滅得失等人事假相;底片內容本無影像中虛擬出的“實有”,而映現情境卻煞有介事,人物景物森羅萬有;底片本不動,而影像在活動。

  佛陀說:“大慧,譬如泥團微塵,非異非不異,金莊嚴具,亦複如是。大慧,若泥團微塵異者,非其所成,而實彼成,是故不異;若不異者,則泥團微塵應無分別。如是,大慧,“轉識”、“藏識實相”若異者,藏識非(根本)因,若不異者,“轉識”滅,“藏識”亦應滅,而自真實相實不滅。是故大慧,非自真相識滅,但業相滅。若自真相滅者,藏識則滅,大慧,藏識滅者,不異外道斷見論議”(卷一)。佛陀以生動的譬喻,高度赅括了出世法的“藏識”,與世間法相的“轉識”之間,深刻的異與不異、滅與不滅的對立統一、辨證法關系。

  明確指出:藏識不滅,業相滅。此不滅體性,是一切主客觀現象之“根基”、變化之“根因”及“歸宿”。此即佛法唯識世界觀:非僅爲理論,而是在頓悟超越中發現的——“譬如藏識,頓分別知”,故“佛說一切皆心境”。

  以上明唯識宗旨。

  2、唯識觀綱領

  唯識觀以赅括染淨的如來藏爲本不動搖、本無生滅的基礎,而由“五法、叁自性、八識、二無我”作爲綱領。五法是:名、相、妄想分別、正智、如如;叁自性是“妄想自性(遍計所執自性),緣起自性(依他起自性),成自性(圓成實自性);八識是:第八阿賴耶識(即如來藏);第七末那識,又稱意根;第六意識;前五識爲眼、耳、鼻、舌、身;二無我是:人無我、法無我。

  以下分爲:A、關于五法;B、五法、叁自性、八識、二無我之關系;C、“唯識綱領圖”叁部分來說明。佛陀解釋——

  A、關于五法:

  “彼“相”者:眼識所照,名爲色;耳、鼻、舌、身、意、(被)意識所照,名爲聲、香、味、觸、法,是名爲“相””(卷四)。

  佛陀解釋“相”是什麼?

  眼、耳、鼻、舌、身、意,被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所照”,産生認知。此確切認知,即色、聲、香、味、觸、法,這就是“相”,也是廣義的法。但要注意,“相”非“外有”;並且前五識感官之相與第六識思慮之相,有很大區別。前五識,是顯示人們直接當下的感官印像,故稱“現量”,其“相”爲現量境,其特點雖直接顯示,但刹那不住,即現代哲學所謂具體的“感性認識”;第六意識,是人們的“念頭”、“分別心”、“知見”、“計著”、“擬議”、“擬想”等,主要以概念、判斷、推論爲特征,其顯示之“相”爲“法”——此爲意識專屬境,系隙義之法。意識之功能,可統攝諸感官刹那不住之直接印像,將其予以“合理化編輯”,並超出之,作爲“穩定的外境”設想。經思慮比較而形成概念的“名言法相”,具相對穩定性,故稱“比量”,但“名言法相”作爲“概念”,非直接感官可見,是抽象的,抽掉了感官之“現量”,是意識慮知的“比量境”,即現代哲學所謂概念式的抽象“理性認識”。所以,厘清色、聲相等“感官現量境”與名言法相“概念之比量境”當屬重要。然而,六個識,現量比量交互作用,互爲因果。名言法相或曰概念境,雖抽去了直接感官境而非現量,但它的確能統攝刹那不住的直覺感官境,將五官之境編輯整理,給予名稱概念,使之成爲相對穩固的“生活境相”觀念。人們自發地接受被概念整理後的境相,認爲很鞏固,殊不知“看見”的現量印像刹那不住,而由“看不見”的比量“名相概念”才“暗中”造就了“外境”的鞏固感——無形中將其“合理化”地“整頓”爲“外在實有”。這就是知見的力量,而普通人沈酣于這種由概念知見虛擬的外境中,對此是漫不經心,不加反省的。六識之比量知見,挾執現量之感官五境,製造“外有世界”實有之信念,這是唯識觀所不能同意的,並斥此“實有世界相”爲妄想。

  “彼“妄想”者:施衆“名”(設立名稱、概念),顯示(假有)諸相,……彼名彼相,畢竟不可得”(卷四)。

  妄想即第六意識,攝感官境而付予名稱,形成概念以“施衆名”,專司虛擬,並顯示“諸相外有”。——這固然被唯識觀堅決反對,所以嚴斥第六意識等爲“妄想”,譬若夢中,境像、概念皆自心所予,決非“外有”,“畢竟不可得”——此入唯識學極大特色。唯識世界觀認爲:一切唯“心識所變現”,若夢中並無真正質礙事物存在。而第六意識之“知見”,概括具體感觀境像、施設名稱,建立抽象概念,並挾第七識意根,付予“名”、“相”以“實有存在”而“顯示諸相”——末那識專司“執我”存在與“帶質有”存在(但以其不真,故稱“非量”),從而假立起“質礙世界”,也就是物化世界,或佛教認爲的叁有(欲界、色界、無色界)世間,以唯識觀看,此叁有世界純屬虛擬幻境,是“顛倒夢想”的産物。此顛倒見,尤以第六意識、第七意根爲魁首,故斷然指明意識意根“知見”、“計著”,虛擬“名相實有”爲妄想。所謂顛倒——六、七攝前五,擬本分“心境”爲“外在實有”,實爲顛倒謬見!而此“心境”,不論其染淨全屬如來藏,無一絲毫之“外境”。

  如來藏赅括染淨,由淨轉染爲“妄想”,由染返淨爲“正智”。

  經文以大海喻如來藏如如淨識,以波浪喻前七等帶質顛倒的妄想染識。卷二中說:“譬如巨海浪,斯由(妄想)猛風起,藏識海常住(清淨),界境(緣起)風所動,種種(名相)諸識浪,騰躍而轉生(外境染相)。七識亦如是:(與八識海)心俱,和合生(染識外境相波浪)”

  由此,心地如如境,因無明顛倒妄想,轉化爲“外境界”生,故名相等染境,皆由妄想而起。

  這是唯識觀對世法“名”、“相”、“妄想”産生的評述。

  以下關于出世法:

  “正智者:(覺悟到)彼名相(“實有”)不可得。(名相等“叁有世間”,被正智勘破,無外在性可得,即證悟回自心如如本位。)

  “知名相不生(不生,即沒有外在實有事物産生),是名如如(不生不滅的本分心地像)”(卷四)。

  “名相”等世間法相,原爲知見概念攝感官境而虛擬出的“存在”,無實在性可得。若自覺“名相”不生,無存在,即回歸到“如如”境;所謂“正智”——即妄心歸正覺之智,也稱“平等智”(真妄平等),顯如如境。詳釋見下文。

  這是對“正智”、“如如”等出世法的說明。以上略釋五法。

  B、五法、叁自性、八識、二無我之關系:

  “佛告大慧:叁種自性,及八識、二種無我,悉歸于五法(五法爲唯識觀綱領,攝世出世間法盡)。”

  “彼“名”及“相”,是“妄想自性”(由第七識“執我、帶質”,並由第六識攝前五識“立名”,共同執名相爲實有存在,此“存在”即“妄想自性”或“遍計所執自性”,此“妄想自性”乃能執的分別心[六、七識]所虛擬出的存在,並沒有真實性)。

  “若依彼妄想(依緣于境界,作見知妄想,施設“名稱”,認外境實有,物相實有,五感官境實有——實乃“心所”之幻境),生心、心(所)法(心能生名稱,是由于依緣于“心所”之境,見《俱舍論》),“名”(稱概念依物相)俱時生,如日光俱(光物同顯,名相同生),(起)種種(名相)分別,分別(諸相)執(爲實有),是名“緣起自性”(“心”依靠“心所緣境”而虛立名稱,于是“名相”俱生——“攝境[前五識]起名”顯第六識功能;“認境[前六個識]實有”是第七識功能。六七和合而生“緣起自性”或稱“依他起性”——于是“心生種種法生”——外有的“自性”存在就産生了。但是“緣起自性”仍爲諸識和合虛擬而成,沒有真實性)。

  “正智“如如”者:不可壞故,名“成自性””(卷四)。

  正智即當下平等智,明了“外物”當下與“心境”平等不二,令物返心,證如如境圓成實性;《唯識論·八》所謂平等、正智“雜無漏之心一切妄想”,故“無漏如如”、“真心”與“妄有之心”平等不二;《唯識論·十》所謂“反于第七識之“我見”而達“無我”平等之理”,“我見”與如如清淨“無我”平等;《大乘義章·叁》所謂“正智者,了法緣起無…

《楞伽經提要(杜大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