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與“知見習氣”展轉相生,積重難返),誘引诳惑愚癡凡夫,不入真實自通(不能自覺通達內心實況),是故世間言論,種種辯說,不脫生老病死,憂悲苦惱,诳惑迷亂”(卷叁)。
佛陀自已,並不執著語言文字,自稱“我某夜成道,至某涅槃,于此二中間,我都無所說(說而不執),緣自得法住(隨緣濟衆,內安本分,不隨緣生,而安于自心現量緣境常住),故我作是說:“凡愚樂妄想,不聞真實慧,言語叁苦本,真實滅苦因(覺自心地,即真實)”(卷叁)。
世人念動于概念、文字,信認以爲真,隨言語流轉,不覺內心緣起顛倒,滑入世俗見、長期混迹于“叁有”世界觀中,煩惱痛苦難免。若一味自以爲是,執我著境,“認得真切”,鬥爭索取,無有休止,必以自討苦吃告終,甚可哀愍,故吾人當警慎。
六、 救助觀
“自覺”即救助,內觀自心實況,即救助觀。所謂“覺自心現量”——于吾人內心無明緣起知見洪流中,若內覺反省,明白自心現狀,即脫離世俗觀——執外境實有的習慣路線;明白系由內心分別之“無明緣起”而成“外有”,“外有”非有,乃心境自顯,即獲救助脫苦趣——以之擴大而幫助一切衆生脫苦趣,是名廣大救助觀。佛說——
“譬如藏識,頓分別自心觀……自覺聖趣”(卷一)。
“宴坐山林,(作)下、中、上修,能見自心妄想流住……自心所現自性境界虛妄之想:生、死、有海、愛業、無知,如是等因,是悉已超度”(卷一)。
“⑴善分別(覺)自心現(實況);⑵觀外性(存在)非性(沒有實存);⑶離生、住、滅見;⑷得自覺聖智善樂。是名菩薩摩诃薩成就四法,得修行者大方便”(卷二)。
“此有故彼有者,攝、所攝非性,覺自心現量”(卷二)。
“雲何攝受(佛)法?謂覺自心現量”(卷叁)。
“如我所說涅槃者,謂善覺自心現量,不著外性”(卷叁)。
“但覺自心現量,妄想不生,安隱快樂,世事永息。愚癡凡夫,妄想(緣起)作事,(而不知自覺)非諸聖賢”(卷四)。
以上各卷中作了少許摘錄,可見“覺自心現量”爲極好方法。克實而論,此爲禅宗“本地風光”、“直指人心”之實踐,赅頓漸而行“此時、此處”現觀:可觀外界空虛;可離世俗知見;可超度生、死、有、苦海;可安隱快樂;可攝受佛法;可明“緣起性空”,漸入《中觀》理趣;可頓悟阿賴耶識,達唯識至境——即如題解所示,以覺自心現量之方法,達佛說一切皆心境之世界觀;可作叁乘漸修;可證涅槃妙樂——何不樂而爲之?
吾人欲除煩惱,離痛苦得救助,提高心理素質,美化人格情操,乃至漸修入道,由量變達質變,竟至頓悟——“譬如明鏡,頓現一切“無相”色像……頓爲顯示不思議最勝境界——譬如藏識”(卷一)。若舍覺自心現量之自覺觀察法,是無他途可行的。
此爲救助觀。
七、 道行階次
在“覺自心現量”修證途中,聲聞、緣覺、菩薩各有階次,自具特色。
“六地菩薩摩诃薩,及聲聞緣覺,入滅正受”(卷四)。
六地菩薩證“現前地”——當下覺自心現量,及此前的聲聞緣覺,多趣向“滅”一切外有,唯自心識顯的“正受”。
“第七地菩薩摩诃薩,念念正受(當即念念自覺)……非聲聞緣覺”。
七地菩薩證遠行(離)地,念念遠離,解脫于我、法二執,以克服第七末那識的“俱生我執”爲特點,這是聲聞緣覺辦不到的。但是——
“初地乃至七地,觀叁界心、意(根、七識)、意識(前六識)量,(取著)離我、我所,自妄想修(取著修行,亦“妄想”),墮外性種種相(墮在追求“高階位境界”的外在相求取中),(由于長期求取的)愚夫二種自心(習氣),(對能)攝心,所攝(境)向(來)無知,不覺(被)無始(以來的)過惡、虛僞(求取)習氣所熏”(卷四)。
即便是修行,也得注意“求取”的隱蔽賊心。七地以下境界,尚有追求,攀越習氣,刻意求著“離我、我所”等高層境界,無意間腳跟已經移動,表現出“向來無知”,“自妄想修”習氣。故《清初僧诤記》一書中揭示的“悟後起不起修”爭議,乃至傳到現代,值得參究。
“八地菩薩摩诃薩,(深知)聲聞緣覺涅槃(境界)。菩薩者,叁昧覺所持,是故叁昧樂門(自在),不般涅槃(八地不取涅槃境)……(因爲)棄舍一切有爲(法等)衆生事(的緣)故,佛種則應斷(衆生有爲之世法如泥,佛法如蓮,無泥則蓮種斷),爲示如來不可思議無量功德(故不舍衆生有爲事),(而)聲聞緣覺,(愛取自渡脫苦的)叁昧門,得樂所牽故,(造)作涅槃想”(卷四)。
道行境界差別在于:八地以上菩薩,不刻意求著涅槃,因爲本來即安住涅槃,諸佛世尊也不舍衆生有爲之事,實因深知本分已經涅槃,于此“不住涅槃”之涅槃,故無執取之修,且不耽已樂,入有爲法不斷佛種而振濟衆生,此乃“無學位”事;七地以下,“學生腔重”,取著習氣,用于聖教,故經文有“不覺無始過惡、虛僞習氣所熏!”之語,批判是嚴厲的。
但是,一乘覺道,不離當下自悟,“唯此一真實,于二皆非真”,初地乃至十地的劃分,並不機械,禅宗倡導頓悟成佛,教階之設,由“有學位”之修,入“無學位”之“不修”,也只是全面展示閱曆與體驗罷了。故佛說——
“于彼演說(教階諸)乘,皆是如來地。十地則爲初(一頓入歡喜地,已入究竟);初地則爲八(達不生不滅不動之無生法忍地);第九爲第七(善慧地即遠離我執之地);七亦複爲八(勘破我執,本不動搖);第二爲第叁(離垢地也顯發光地);第四爲第五(焰慧地亦顯難勝地);第叁爲第六(發光地覺自心現量——即現前地);無所(謂)有何次(第)(教階次第)”(卷四)。
八、 綱要總結
《楞伽經》主題是:“佛說一切皆心境”——赅人生宇宙,主觀客觀,萬事萬物,世出世法等。
《楞伽經》的禅宗觀表現在“直指人心”——令人當下自覺“悉檀”,覺受內心實況;此自覺行,由頓、漸二門實踐;宗通爲自通內證,說通爲教下啓蒙,藉教悟宗。
《楞伽經》以“叁界唯心,萬法唯識”作世界觀;以“覺自心現量”爲方法論;以“五法叁自性,八識二無我”爲綱要。如來藏阿賴耶識于頓悟中覺證,不在言說,其“勝義有”若作爲“法執”知見,不異外道。
《楞伽經》揭示“叁有”世間産生的奧秘——“內緣起法”。揭示一切痛苦産生的根源在于無明,顛倒見,妄想分別——“設立外有存在”執爲“知見實有”,不覺“此有故彼有”、“緣起性空”;而“中觀”乃脫苦之行門,濟世之良方。“畢竟空”不可僅僅作爲知見而滿足,當覺觀履踐,以免“斷滅空”之嫌。
《楞伽經》中揭示的世俗觀,是“內緣生法”的世間行爲運作版——對內緣生法不自知覺,誤認“外界實有”。雖然只概括了十二種形式,但實爲常人與生俱來,念念不覺的知見誤區。若不治理顛倒夢想,後果嚴重,此爲佛陀立教情懷。
《楞伽經》之救助觀集中爲聖言“覺自心現量”——赅濟苦;破“外有”俗見;頓漸禅修;赅唯識、中觀行持精髓;落實佛法于實處——舍此無他途。
《楞伽經》之教階設立,雖明諸菩薩地,乃至聲聞、緣覺之意趣深淺,習氣陶冶,但總歸結爲“皆是如來地”衆相,“無所(謂)有何次(第)”,契合《法華》、《涅槃》圓頓大教之理念,唯啓發吾人之覺悟。
謹祝願讀者: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楞伽經提要(杜大威)》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