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深味。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已)得无妄想(之内证境)者,见(到妄想)不生相已(后),随(即再将“内证境”与妄想设立的“外在俗境”,进行)比(较)思量,(由此)观察不生妄想(之内证境),(可以)言(说此内证境为)“无”耶?”
佛告大慧:
“(并)非观察(到)不生妄想(之内证境),(就可以)言“无”。所以者何?(为什么呢?)——妄想(虚拟之“实有境界”)者,(是)因(为设立)彼(有“外境”产)生(的缘)故。(譬如,妄设之有,)依彼(“心理概念”中的牛)角(设想,而)生(彼“外在实有”牛角之颠倒)妄想,(实则,“概念角”是)以依(感官直觉之)角(境,而)生(实有感)妄想(的)。是故,言(说“概念”乃是)依因(于“感官直觉境”的缘)故。
“离(比较“概念设立”与“感官境界”的)异或不异,故(可以明了):(并)非观察(到)不生妄想(之境界,就可以运用“概念”来判断:)言说(此境界为)“无角”。(说明如下——)
“大慧,若复妄想(“外在实有”之“概念角”)异(于“感官直觉”之)角(境)者:则(“概念角”)不因(“感官直觉”之)角(境而)生,(因此,“概念角实有”之设想、言说自不成立;)
“(设)若(“概念角”)不异(于“感官直觉之角境”)者:则因彼(乃“概念设立”)故,(两相比较,)乃至(将“感官直觉之角境”作)微尘分析推求,悉不可得(“概念角”于“感官直觉之角境”中。因为:“概念”属于“意识”,必然不可于“眼、耳、鼻、舌、身识”等“感官直觉境”中分析推求可得,这是被“思维概念”与“感官直觉”的特点区别所规定了的。)(所以,设若“概念角”)不异(于“感官直觉”之)角(境)故,(则)彼(“概念角实有”之言说)亦非(真实)性(也同样不能成立)。
“(因此,无论“概念角”与“直觉之角境”异或不异,“概念言说”于此)二(途)俱无(“境界依据”之可信)性者,(既然“概念言说”之判断、设立,因无“境界依据”——自不成立,那么,因)何法?(由)何故?而(居然能用“自不成立”的概念)言(说来判断——本由直觉观察之“内证境”为——)“无”耶?(“无”也属“概念设立”,故“无”的判断也不成立)。
“大慧,若无(境界依据)故,无(“概念假立”之)角,(然而)观(“感官直觉”自显之)有(境),故言(说“感官直觉”之)兔无角者,不应作(与“无概念牛角”之比较)想,大慧,不正因故,(因为“概念假设之境”与“感官直觉之境”不在一个比较层面上,且“兔无角”之直观境,根本毋须用“概念言说”来确立。故)而(由“概念”来言)说有、无,二俱不成(卷一)。
据中观应成派观点:“名言中亦不许有自相”(见法尊译《入中论善显密意疏》), 故也可知,“言说”缺乏“自相境界”作真实依据。但因此更不可用名言——即更不可用“概念言说”来认定“内证境界”为空无。
这里必须明确的是:在证悟基础上,物、境、识、心、空、无差别,在“觉自心现量”大前提下,“一切皆心境”——包括感官的“现量角境”与妄执外有“概念角”的俗境。但是,妄想分别、颠倒梦想,则专职将如来藏清净境转变、异化为“外有对象境”——变自心为外在对象。以上经文即昭示了人们盲目地(无明)运用概念,将自心境界物化为“外在事物”这一心理过程,并将彼假立“外物”信以为真地执为实有,这就是一般“世俗认知”的心理误区根源。然而,佛教的任务,却是要回归“本来面目”,要将颠倒见反转回来,内证其“外境”非“外”、非“彼”,外境不可得,性空。因此,决不能将内证的“实相无相境”,重新又由言说确定为“外境中的”有或无,因为言说意取的功能不论其说有说无,皆专司“颠倒”,若由言说,则是“内证”的异化与降格,故实义不在言说,而在觉受。知见之“无”与内证之“无”,此二种无,如天壤之别,也是两个层面的问题:“内觉之无”是收回“外在对象”,没有这种认知取著的外在对象,不可得——无,是彻底内向的;而知见,是确立有个可得的认知“外境对象”,名为——“无”,是完全外放的。故不可混为一谈。
联系到阿赖耶识之“胜义有”与缘起性空之“毕竟空”,被言说定义中的肯定与否定(实为负面肯定)争议千年,若持知见立场,必无休止,因为这是被知见的规律——二律背反所决定了的,即佛揭橥出的不可落于一、异、有、无等互为矛盾的边(偏)见。如佛开示:“不正因故,而说有无,二俱不成”。作为履践“得缘自觉以观察住,离“有无”事(知见)相”而安本分住的无诤觉者,当注意。禅宗慧能大师偈言:“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坛经·般若品》),赅此义。
至于方便教化,作言语之相似般若,应机济众,当别论。
该节要点为:“概念名相”虚拟不实(无现量境证实),故运用“名相”来说“有”说“无”皆不成立。因此,不能将“缘起性空”的内证境界,用知见之概念名相来确立,说其为“无”;亦如对内证之阿赖耶识,不可用知见名相说其为“有”。
五、 世俗观
挟无明知见而固执、盲动,就是世俗观。不明白知见、意志在自心的运作,而迷信、趋取知见所确认的“外境”,就是世俗观。此外境,即五阴、十八界、十二处的“三有”世界观。此世界观以妄想虚拟为根源,故虚幻不实。
世俗观的建立,按佛教看法,实基于“颠倒梦想”——认心境为外有,即“异化”、颠倒了。因此,固执心外“实有”——我执,势必沉溺烦恼、痛苦。
佛陀揭示了世俗世界观的心理根因——不明白缘生法——缘于内而“生于外”、若执外有即颠倒见妄想,经文揭示了妄想的种种表现形态:
“大慧,云何妄想自性分别通相?”(卷二)
如何通达了解,妄想是怎样设立外有“自性”的?
“谓“言说”妄想、“所说事”妄想、“相”妄想、“利”妄想、“自性”妄想、“因”妄想、“见”妄想、“成”妄想、“生”妄想、“不生”妄想、“相续”妄想、“缚、不缚”妄想——是名妄想自性分别通相”。(同上)
以上罗列出妄想表现的种种形态,以下解释:
“大慧,云何“言说”妄想?谓种种妙音歌咏之声,美乐计著,是名言说妄想”。(同上)
说美滋滋的好话,作歌咏,都能够指谓导示“其事实有”,这是缘起,若不自觉,称为落在“能言说”妄想之中——虚拟、造作之行为。
“大慧,云何“所说事”妄想?(同上)
所指之事,是缘起的假立,不自觉而认之为实,落“所说事”实有的妄想之中。
“大慧,云何“相”妄想?谓即彼所说事,如鹿渴想,(作)种种计著,而计著坚、湿、暖、动相一切性妄想,是名相妄想”。(同上)
执所说的一切事相为真,有“实在性”,如鹿渴想,认光焰为水饮,认幻成真,不自觉内心缘起,是称之为相妄想。
“云何“利”妄想?谓乐种种金银财宝,是名利妄想”。(同上)
“乐趋”财利,不觉内心缘生,认心境为“外有”——称为趋得妄想。
“云何自性妄想?谓自性持此如是,不异恶见妄想,是名自性妄想”(同上)。
执著外在“自性实有”,称为自性妄想。
“云何“因”妄想?谓若因若缘,有无分别,因相生,是名“因”妄想”(同上)。
能分别之心为“因”,感官直觉境为“缘”,“因相”摄“缘境”而判断其为有为无,所谓因缘和合,遂将其“判断”执为“实法”。而能分别之“因相”,是名为因妄想。既为妄想,即是虚拟不实的根源。
“云何“见”妄想?谓有、无、一、异、俱、不俱恶见,外道妄想,计著妄想,是名“见”妄想”。(同上)
执概念名词偏见,认同外道知见结论,或自作缘生计著,“心生”动念于内,不自知觉,以为确实,即“知见”妄想。
“云何“成”妄想?谓我、我所想,成决定论,是名“成”妄想”。(同上)
认定确有我,我所有,不觉自心缘起,就名为“成立”妄想。
“云何“生”妄想?谓缘起有无性,生计著,是名“生”妄想”。(同上)
心地缘起,不觉而“异化”生起外物之“有”,但此“生起”之“外有”仍然是心地现象,“缘起假有”没有外物产生,误以为有外物生,名“生”妄想。
“云何“不生”妄想?谓一切性,本无生无种,因缘无因身,是名“不生”妄想”。(同上)
执著“因缘生”无实有性的教条,认为一切无生无种,又落在“知见”巢臼,是名“不生”妄想。由此须注意“理论家之弊”。
“大慧,云何相续妄想?谓彼俱相续,如金缕,是名相续妄想。”
认事物相续存在,作此知见,不觉自心缘起,名相续妄想。
“大慧,云何缚不缚妄想?谓缚不缚因缘计著,如士夫方便,若缚若解,是名缚不缚妄想”。(同上)
认为实有被束缚与求不被束缚,内心作知见,不觉自心缘起,或作知见“本无束缚”,名缚不缚妄想。
总而言之,一切不自知觉的心理取著,迷信于“知见”,认实有其事,皆“妄想”,皆“颠倒见”,皆自惑于心地缘起法,皆属假造的“有为法”,皆不实如幻,是名为:执一切“假立有为法”为“实有”的世俗世界观,其世界观——心理表现的主要形式是“知见”“分别心”、概念、言说、判断推理等。若对此“自心缘生”现象,缺乏应有的警惕与自觉,落在“我执”烦恼,必滑向危险。经文——
“如缘言说义计著,堕建立(肯定)及诽谤(否定)见(知见),…彼言说妄想,建立于诸法(实有自性、我执),以彼建立故,死堕泥犁中(地狱)”(卷三)。
“世间言论,种种句味味,因缘譬喻(相似表述),采集庄严(论点采用事相说明,煞有介事,“外在事相”…
《楞伽经提要(杜大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