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解“不二”(姚展雄)

  禅解“不二”

  姚展雄

  禅在哪裏?禅不在深山古寺裏,禅不在寂寂禅堂上,禅不在宴坐冥想間,禅不在浩瀚佛經中。淨土非遙,靈山不遠,禅就在我們每個人舉心動念的當下。

  我們口頭上經常說的“刹那”、“覺悟”、“大千世界”、“恒河沙數”、“天花亂墜”、“無事不登叁寶殿”、“不看僧面看佛面”、“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一塵不染”、“不二法門”等成語,皆來源于佛教。不管信與不信,佛教思想已深深植根于中國人的靈魂,成爲中華文明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一日,有朋友拜谒南山寺,歸來問我:你是學佛的,南山寺山門上的“不二”兩字作何解釋?今試解之,以求教于善知識。

  不二一詞最早見于我國《呂氏春秋》一書(書中有“不二篇”),故有“不二法門”之譯名。原義的“不二”,是指不能有兩個中心,強調權力要集中統一。當佛經的翻譯者們將“不二”一詞置于佛教特有的語境中時,其內在的含義發生了截然不同的變化。

  不二作爲佛教用語,意思是無二、離兩邊。從佛教哲學觀來說,“不二”是指對一切現象應無分別,“非此非彼又即此即彼”,諸如善惡不二,得失不二,淨穢不二,迷悟不二,內外不二,人我不二,生死不二,佛魔不二,色空不二,體用不二,性相不二,因果不二等等。據《維摩诘經·入不二法門品》載,佛教共計有33種不二法門。不二是佛教認知世界萬事萬物的方法與觀念,佛教將這種不執偏見、契合法性之認識,稱之爲“中道觀”。據《大乘義章》卷一解釋:“言不二者,無異之謂也,即是經中一實義也。一實之理,妙寂離相,如如平等,亡于彼此,故雲不二。”菩薩悟入一實平等之理,謂之入不二法門。

  不二的另一層含義爲真如、法性之別名。《六祖壇經》曰:“佛言: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無常。佛性非常非無常,是故不斷,名爲不二。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蘊之與界,凡夫見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佛性。”

  此外,不二法門還是叁亞南山寺一大景觀,爲南北朝建築風格,遊客進入此門,便進入了吉祥清靜的南山佛教聖地。山門正面的“不二”和背面的“一實”前後對應、互爲表裏,系我國著名書法家顧廷龍老先生94歲高齡時手書。

  不二是指萬事萬物歸根到底都是平等的,沒有彼此的區別,皆由因緣和合而生,因緣一旦解體,事物就不複存在,一切皆是虛無,皆是“空”;“一實”又稱“一實相印”、“一法印”,指代表真正佛教的一種標識,即承認“真如”(佛陀所揭示的絕對真理)是實實在在的實體。“一實”與“不二”互爲表裏,是從不同角度來說的,本義都是一樣的。用一句淺顯的話來說,就是:一切皆空(不二),但佛法不空(一實)。

  在佛教中,對事物認識的規範,稱之爲法;修行得道的高僧都是從這裏證悟的,又稱之爲門。佛教有八萬四千法門,不二法門是其至高境界。入得此門,便進入了佛教的聖境,可以直見聖道,也就是達到了超越生死的涅槃妙境。如《維摩诘經》載,文殊師利菩薩問維摩诘大士:“我等各自說已。仁者當說,何等是菩薩入不二法門?”維摩诘默然不應。文殊曰:“善哉善哉!乃至無有文字語言,是真入不二法門。”

  由此看來,懂得了不二,便懂得了佛法大意;入得不二法門,便進入了涅槃妙境。

✿ 继续阅读 ▪ 《壇經》導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