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禅學的未來
丁謂
禅學在世界範圍內的流行,雖然只是近幾十年的事情,但其聲勢之浩大,影響之廣泛,已經引起世人的關注。坦率地講,禅學已經不再具有種族和區域的色彩,而成爲人類文明的典範。全人類的有識之士,都可以從禅學中獲得教益,體會人類共同的理想。
佛學源于印度而禅學則興于中國,中華禅學的曆史成就,爲世人所注目。值此禅學熱方興未艾之際,如何在世界禅林,保持中華禅學的應有的地位,重溫先哲的光榮,回應時代的召喚,是當代中華學子特別是青年一代的曆史責任。
禅學的價值,在于對偏執的揚棄,而使人類思維走上心物均衡、色空不二的道路。通俗地講,禅代表著一種高級的思維模式;換而言之,它是一種自然狀態的流露,禅修是人的天性,修禅則是對它的強化。禅學的作用在于使人們從兩難的思想困境中遊離出來,進入真如不二的新天地。
禅學的生命在于標新,標新的基礎在于融合。唯有融本合源才能繼往開來。如果溯源的話,我們不難在許多先哲的論述中,發現禅學的萌芽,只不過沒有象《壇經》那樣直接罷了。
發展中華禅學,應該汲取曆史的經驗和教訓,以坦誠的心智,開拓禅學的未來。根據個人膚淺的體會,說點看法,祈請各位老師指正。
(1)提高自身的禅學素養
禅學不立文字,並非沒有文字,不假修持,絕非一蹴而就。切不可淺嘗辄止,把個人的主觀意願,運命浮沈同禅學揉合在一起,不肯做踏實平易的修持工夫,這樣于人于學均無益處。學在禅時,禅爲學;禅在學時,學爲禅。因此,在禅學的普及上,應該強調禅學本身是一門高深卻又源于平易的學問,而不僅僅是個人情感的渲瀉。
(2)走與中國傳統共進之路
中華禅學自有其不同凡響之處,但畢竟離不開中國傳統的土壤,根深方能葉茂!學者的視野應該寬廣一些,無需劃地爲牢。對佛經須切已深研,對其它各家學說也應認真學習,這樣才能做到觸類旁通,幽明同居。
(3)開悟成務,農禅並舉
開悟是禅學的基本內涵,成務則是社會對人提出的現實要求。特別是對于生活在我們這樣一個發展中國家的人而言,物質生活水准仍然很低,尚面臨許多嚴峻的生存問題。因此,我以爲各位學人不應沈溺于個人理想的實現,而應與大衆同甘苦,以困難爲資糧,做到悟務一貫,勞作與修禅並舉。
(4)中西一體,攜手同行
中學、西學的紛爭,我想是可以在禅學中獲得統一,而這種統一定會促進禅學向新的領域邁進。這是人類文明進步的內在要求,舍此,別無它途。禅學研修的深入,有賴于形成高水平的研修群體。禅學的未來在青年,青年的成長卻需要老一輩的培養,相互啓悟,修研相長。
禅刊 1991年度第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