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正法眼藏擊節(陳士強)

  正法眼藏擊節

  陳士強

  

  《正法眼藏》,叁卷,因每卷各分上、下,故又作六卷。南宋臨安府徑山宗杲集。原書未署撰時,據《五燈會元》卷十九記載,此書約撰于紹興十一年(1141)至紹興二十一年(1151)之間。收入《續藏經》等一一八冊。

  《正法眼藏》書首有明萬曆丙辰(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曹洞宗二十七代、古越顯聖寺住持圓澄的的《重刻正法眼藏序》;同年竹嫩居士李日華《題刻大慧禅師正法眼藏》;宗杲的《答張子韶侍郎書》。圓澄說:

  “正法眼藏者,難言也。請以喻明。譬如淨眼洞見森羅,取之無窮,用之無盡,故名曰藏。藏者,含藏最廣。邪正相襍,泾渭難辯,甚至邪能奪正,正反爲邪。故似泉眼不通,泥沙立壅,法眼不正,邪見層出。 剔抉泥沙而泉眼通,剪除邪見而法眼正。自非至人,其何擇焉

  昔竺乾有九十六種背正趨邪,二十八人摧邪持正。逮家東土,白馬西來,正教始興于濁世,名相尋陷于邪宗。由是達磨大師掃除繁萎,直示本心。嗣後五宗分派,各別門風,會其樞要,卓乎純正。讵意人根漥劣,法久弊生,或承虛接響,以盲枷瞎棒,妄號通宗;或守拙抱愚,以一味不言,目爲本分;或仿佛依稀,自稱了悟;或搖唇鼓舌,以當平生。如是有百二十家癡禅,自賺賺人,淪溺狂邪。故我大慧老人承悲願力,運無畏心,決擇五家,提挈最正者,凡百余人,哀以成帙,目曰《正法眼藏》。”(第1頁上)

  《正法眼藏》是一部衰集唐宋禅宗耆宿的示衆機語,間附作者的拈提(簡而言之,即按語)而編成的著作。按圓澄在上文中的說法,宗杲編集此書的目的,是爲了拯救當時“或承虛接響,以盲枷瞎棒,妄號通宗;或守拙抱愚以一味不言,目爲本分;或仿佛依稀,自稱了悟;或搖唇鼓舌,以當平生”的一百二十家“癡禅”的流弊。然而,據作者在卷一之首琅邪(慧覺)和尚一則之末所附的按語,此書的由來則是:

  “予因罪居衡陽,杜門循省外,無所用心。間有衲子請益,不得已與之酬酢。禅者沖密、慧然隨手抄錄,日月浸久,成一巨軸。沖密等持來,乞名其題,欲昭示後來,使佛祖正法眼藏不滅。予因目之曰《正法眼藏》,即以琅邪爲篇首。故無尊宿前後次序、宗派殊異之分,但取徹證向上巴鼻堪與人解黏去縛,具正眼而已”。(第4面頁上)

  這就說明,《正法眼藏》並不是宗杲根據預先的構思而去有計劃地完成的書,而是他的弟子伊山沖密和雪峰慧然二人(見《續傳燈錄》卷叁十二),根據他在衡陽流放期間,爲請益的衲子所作的酬答,抄錄整理,最後由宗呆本人審定,並添加了若幹按語,衰以成帙的。正因爲如此,《正法眼藏》屬于隨筆。全書共收錄禅宗耆宿一百多人的六百余則事段(筆者統計),均不分宗派門類,也不以時間爲序,隨意編次,不立標題:

  卷一上(又稱“卷一”),收“琅邪(慧覺)和尚”等一百二十余則;卷一下(又稱“卷二”),收“晦堂(祖心)和尚”等九十余則;卷二上(又稱“卷叁”),收“達磨大師《安心法門》”等八十余則;卷二下(又稱“卷四”),收“靈泉仁和尚”等一百余則;卷叁上(又稱“卷五”),收“六祖(慧能)”等一百叁十余則;卷叁下(又稱“卷六”),收“風穴(延沼)和尚”等八十余則。

  《正法眼藏》所錄的這些事段,十之八九都是禅語,即禅師上堂示衆時說的法語,以及參禅時師徒之間的接引對答(“機語”),少量是禅頌,至于人物的生世、行曆一般從略。如:

  “晦堂(祖心)和尚示衆曰: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釋迦老子,千門萬戶,一時擊開靈利漢。才聞舉著,撩起便行。更若踟蹰,君往西秦,我之東魯。”(卷一上,第8頁上)

  “香林遠(澄遠)和尚。僧問:北鬥裏藏身,意旨如何

  曰:月似彎弓,少雨多風。問:如何是室內一燈

  曰:叁人證龜成鼈。問:如何是衲衣下事

  曰:臘月火燒山。問:魚遊陸地時如何

  曰:頭重尾輕。”(卷叁上,第116頁下一第117頁上)

  “天衣懷(義懷)和尚《色空頌》二首:色空空色色空空,礙卻潼關路不通;劫火洞然毫未盡,青山依舊白雲中。東西南北,十萬八千;空生罔措,火裏生蓮。”(卷一下,第52頁下)

  《正法眼藏》的作者雖然沒有說明這些事段的出處,但從《正法眼藏》敘及的人物,基本上都見載于後來的《五燈會元》(言語不盡相同),以及這些事段的內容來判別,它們當中有許多是從《傳燈錄》、《廣燈錄》、《續燈錄》(與明居頂的《續傳錄》是兩部不同的書)上摘錄的。如:

  “破竈墮和尚,不稱名氏,言行叵測,隱居嵩嶽。山塢有廟,甚靈。屋下唯安一竈,遠近祭祀不辍,烹殺物命甚多。師一日領侍僧入廟,以杖敲竈叁下,雲:咄!此竈只是泥瓦合成,聖從何來

  靈從何起?恁麼烹殺物命。又打叁下,竈乃傾墮。師曰:破也,墮也。”(卷二上,第70頁上)

  破竈墮和尚是禅宗五祖弘忍的旁出法嗣嵩嶽慧安國師的弟子,雖然後人不知道他的姓氏、籍地和生卒,但他的事迹在叢林中是很出名的。上文就是從《傳燈錄》卷四抄錄的,除個別文字稍作變異外,情節全同。又如:

  “西堂”(智藏)和尚。有俗士問:有天堂、地獄否

  曰:有。雲:有佛法僧寶否

  曰:有。更有多問,盡管言“有”。雲:和尚恁麼道莫錯否?曰:汝曾見尊宿來邪

  雲:某甲曾參徑山和尚來。曰:徑山和尚汝作麼生道

  雲:他道一切總無。曰:汝有妻否

  雲:有。曰:徑山和尚有妻否

  雲:無。曰:徑山和尚道“無”即得。”(卷二下,第89頁上、下)

  西堂智藏是虔化(今江西贛縣)人,俗姓廖。八歲出家,二十五歲受具足戒。後往佛迹岩參馬祖道一,與百丈海、南泉普願、鹽官齊安、歸宗智常等同爲入室弟子。上文摘自《傳燈錄》卷七,除有幾個無關緊要的字有改動以外,其余的全同。

  除《傳燈錄》等北宋燈錄以外,《正法眼藏》也從當時流傳的諸家語錄和其他禅籍上輯錄了不少資料,其中包括一些今已失傳的著作。如卷一下刊載:

  “馬祖示衆雲:汝等諸人,各信自心是佛,此心即是佛。達磨大師從南天竺國來至中華,傳上乘一心之法。,令汝等開悟。又引《楞伽經》以印衆心地,恐汝顛倒不自信。此一心之法,各各有之。故《楞伽經》以佛語心爲宗,無門爲法門。……”(第34頁上)

  此段就是從今已失傳的雲門宗僧人洞山曉聰撰的《禅門宗要》和《祖堂錄》上摘錄的。文中的“《楞伽經》以佛語心爲宗,無門爲法門一句中的“以”字,在當時流傳的永明延壽的《宗鏡錄》和大衣義懷的《通明集》中均誤作“雲”,這就把馬祖道一概括經旨小意而說的話,當作是《楞伽經》中的一句原話,甚至發展到“更于經中求”“佛語心爲門”一語”(見第3.5頁上),即到《楞伽經》中去尋覓這句話。爲此宗杲特地加了按語,作了辯正。

  《正法眼藏》卷叁下的最後一則事段,是宗杲自已的示衆法語。全文約五千四百字,爲書中所錄事段中最長的一則,也是研究宗杲思想的原始資料之一。

  

  禅刊 1992年度第叁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