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禅宗修持—至易又至難(劉元齊)

  禅宗修持—至易又至難

  劉元齊

  

  佛教之修持法門種類極多,其中禅宗修持法門獨具特色。這種特色,概而言之,就是至易又至難。

  禅宗修持是至易的。

  比如,禅宗主張“不悟,即佛是衆生;一念若悟,即衆生是佛”,“心險佛衆生,平等衆生佛”。這樣,禅宗修持只在一念之間,這個入手處可以說是至易的。正如孔子所雲,“我欲仁,斯仁至矣”,禅宗修持也是只要你一念平等智慧,就是成佛作祖。而且一般佛教宗派所重視的戒律、禅定、讀經,在禅宗這裏都可以“放松”要求。如禅宗主張,“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不用修禅”,主張不立文字,教外別傳。

  表面看來,禅宗不重視戒律、禅定,讀經,這樣修持好象是很容易。其實,這只是禅宗的一方面,禅宗還有其至難的一面。

  比如《壇經》在結語處,對禅宗修持法門的被傳授者要求極高。《壇經》雲,“誓(願)修行,遭難不退,遇苦能忍,福德深厚,方授此法。如根性不堪,材量不得,雖求此法,達立不得者,不能妄付《壇經》。”可見禅宗法門不易修行。

  爲了進一步認識禅宗修持事實上要求極高,我們可以看一個禅門故事。話說白居易在杭州做太守時,一日去參谒鳥巢道林禅師,問:“如何是佛法大意?”師曰:“諸惡莫作,衆善奉行。”白曰:“叁歲孩兒也恁麼道。”師曰:“叁歲小兒道得,八十歲老人行不得。”白作禮而退,深有所悟。這則故事表明,知道教戒律並不是最難的事,有些道理叁歲孩兒也許都知道。但到八十歲,一個人都不一定能將其中一句話落實到心上。人往往波波度一生,對佛法精義卻未得半點受用。

  禅宗認爲,此心地如果真正變化了,人的氣質、行爲甚至骨髓都會根本改變。此殊勝正果,怎麼可能輕而易舉地得到呢?曾有人問曹山本寂禅師如何修持佛法,師曰:要如過蠱毒之鄉,水也不得沾得一滴。可見,要使此心轉變,需要一種多麼嚴肅而刻苦的精神啊!

  其實禅宗祖師們的修持是很艱苦卓絕。禅宗始祖達摩大師面壁九年,二祖慧可修頭陀行,和早期禅僧一道,嚴守乞食等十二項規則,甚至不定居一地,以免引起貪戀。可見艱苦修行是禅宗之一特色和風氣。禅宗所重,正是實質,正是真正的修持,以求得真正的受用,這裏容不得任何的虛假和怠惰。

  然而,禅宗發展到後期,有些禅師對于禅宗修持法門産生了錯誤的看法。他們往往只看到禅宗平易的一面,但看不到禅宗要求至難的一面。後期禅宗中相當一部分人以爲任心即是道,當下即是,甚至認爲惡也是佛性。因此他們主張不別善惡,無作無修。無論這種主張最初意味是什麼,這咱說法事實上導致了相當多的人認妄心爲真心,走向懈怠和放任。禅宗的質樸、艱苦禅風逐漸失去,險怪、輕薄之風流行于相當多的叢林,終于禅宗逐漸走向衰落,到清朝中後期瀕于絕滅之命運。

  總之,在當今禅修再次流行之時,我們應該認識到禅宗平易一面背後還有艱苦的一面。應該繼承禅宗質樸、高峻的正統禅風,走出媚俗、險怪的誤區。只有這樣的禅風主導當前的禅修。當前的禅修才能有一個發達的前景。

  

  禅刊 1995年度第四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