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面對生氣
釋從信
生氣令人難以消受,身心不安不樂,宛如蒙上一層陰影,失去了平日的光彩。尤其遭受侮辱時,簡直無法抒解憤怒的情緒。若不討回公道,積憤於胸,纏繞數日、數月、數年,甚至終生不能釋懷。但若逞一時之快,討回公道,雖抒解了憤恨之情緒。隨後便有恐怖的陰影籠罩身心,揮之不去。結怨扯不平,便是打在心底的死結,一樣令人終生不安不樂。
生氣之事大都因他人而起,隨時隨地都有事情令人生氣,而且,生氣時,不能像饑渴那樣,吃過喝過便沒事,往往不能發泄負面的情緒。若已抒解情緒,卻有吃不完兜著走的後患。若人不善於處理生氣的情緒,不能忍受侮辱,日子將很難過。學佛也將很難有所成就。
生氣就是嗔恚,就是貪嗔癡叁毒煩惱之一,就是十惡行中第九嗔恚行,就是人們生老病死憂悲惱苦的動力。常人毫無不生氣的能力,智慧靈敏度很低,生氣靈敏度卻極高,稍不如已意便憤怒異常,甚至有人只因芝麻小事便殺了枕邊情人,殺死共患難朋友,殺死父母子女兄弟。生氣使人禍患無窮,但人們只诃責禍患,卻不诃責生氣。人們只知不要禍患,卻不知去除生氣,宛如揚湯止沸,失望乃是必然。
生氣必有禍患,於已於他都無任何益處。常人以爲適度發脾氣,可用爲抒解不滿情緒,這是不見有善惡行報,不見有今世他世,只顧眼前稱心如意的世間知見。學佛爲永斷生老病死憂悲惱苦,要當依如來知見行事,不依世間凡夫知見。若人生氣時,應實實在在檢視生氣,面對生氣,降服生氣,不令生氣滋長,永斷生氣才叫解脫。可是,已生氣時,人們往往不知不覺,在生氣中還自以爲未生氣,不生氣。若已知生氣時,也拿生氣沒辦法,除了任令生氣之外,別無善策。
生氣不是獨立的心態,只是欲心的附庸,有欲心的人才有嗔恚心,無欲的人才不生氣。斷除生氣,直接向生氣開刀,就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庸醫,也如揚湯止沸,白費力氣。
但欲心也不是獨立的心態,欲心只是愚癡心的附庸,有愚癡心的人才有欲心,才有嗔恚心。易言之,愚癡人才生氣。去除生氣要當斷除欲心,但愚癡心若不斷,欲心則不斷,欲心不斷嗔恚也不斷。是故,除卻生氣要當先斷除愚癡心,若愚癡已斷,欲貪則斷,欲貪斷則嗔恚也斷,貪嗔癡永斷無余時,人才不生氣。但愚癡心也不獨立存在,必定藉欲心彰顯出來,藉嗔心彰顯出來。所謂愚癡就是無明,無正見。無明所覆,愛緣所系縛,以爲實有我及世間,有我則我勝、我劣、我等。勝於我的令我生氣,劣於我的也令我生氣,與我平等也令我生氣。由此之故,世間無一事一人不令我生氣。若要去除生氣,斷除欲心,斷除愚癡,應以正見爲導向,有正見才能檢視生氣,面對生氣,降服生氣,乃至永盡無余。
有問,若是如此,未永斷愚癡貪欲時,便不得不生氣,究當如何面對生氣呢?雜阿含一一零八經雲:“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晨朝著衣持缽入舍衛城乞食,乞食已還精舍,舉衣缽洗足已,持尼師壇著右肩上至安陀林,布尼師壇1,坐一樹下,入盡正受2。爾時祗桓3中有兩比丘爭起,一人罵詈,一人默然。其罵詈者即便改悔忏謝於彼,而彼比丘不受其忏。以不受忏故,時精舍中衆多比丘共相勸谏,高聲鬧亂。爾時世尊以淨天下耳過於人耳,聞祗桓中高聲鬧亂,聞已從禅覺,還精舍,於大衆前敷座而坐。告諸比丘:“我今晨朝乞食,還至安陀林坐禅入盡正受,聞精舍中高聲大聲紛紛鬧亂,竟爲是誰?”比丘白佛:“此精舍中有二比丘爭起,一比丘罵,一者默然,時罵比丘尋向悔謝,而彼不受,緣不受故,多人勸谏,故致大聲高聲鬧亂。”佛告比丘:“雲何比丘,愚癡之人,人向悔謝,不受其忏,若人忏而不受者,是愚癡人,長夜當得不饒益苦。諸比丘,過去世時,釋提桓因4,有叁十叁天5共爭,說偈教誡言:
於他無害心,嗔亦不纏結。
懷恨不經久,於嗔以不住,
雖複嗔恚盛,不發於粗言,
不求彼阙節,揚人之虛短。
常當自防護,以義內省察,
不怒亦不害,常與賢聖俱。
若與惡人俱,剛強猶山石。
盛恚能自持,如製逸馬車,
我說爲善禦,非謂執繩者。
佛告諸比丘:“釋提桓因於叁十叁天爲自在王,常行忍辱,亦複贊歎行忍者,汝等比丘,正信非家出學道,當行忍辱,亦複贊歎行忍者,應當學。”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1、尼師壇:中譯爲敷具,出家人外出應隨身攜帶的用具,可坐可臥,冬天可被身,也可覆衣,作包袱用。
2、盡正受:就是滅盡正受,超越四禅八定的減盡定。有阿羅漢無學住,有如來住。
3、祗桓:就是祗園,是祗樹給孤獨園的簡稱。
4、釋提桓因:中譯爲釋天帝,就是天帝名釋,又叫天帝釋。雜阿含一一0四經:“天帝釋本爲人時,供養父母及家諸尊長,和顔軟語,不惡口,不兩舌,常真實言,於悭吝世間,雖在居家而不悭惜,行解脫施,勤施,常樂行施,施會供養,等施一切。”雜阿含一一-0六經:“釋提桓因本爲人時,行於頓施沙門、婆羅門、貧窮、困苦,求生行路乞,施以飲食錢財谷帛,華香嚴具,床臥燈明,以堪能故名釋提桓因。”
5、叁十叁天:這是忉利天的中譯,此天的天主就是天帝釋。人間的上方有六層欲界天,初層天叫四天王天,第二層天叫叁十叁天。人間一百歲是叁十叁天上一日一夜,如是叁十日爲一月,十二月爲一歲,叁十叁天壽一千歲。叁十叁天有叁十叁城,中央叫喜見城天,爲天帝釋的住處,四方各有八城,共叁十叁城,故名叁十叁天。叁十叁天之上有夜摩天,這是第叁層天,第四層兜率天,第五層化樂天,第六層他化自在天。再往上方有色界各種禅定天,更有無色界四無量處。
6、譯提桓因所說揭語,翻譯爲白話應如是說:“於他沒有害心,生氣還不糾纏煩惱。懷恨不經多久,生氣便已消失,雖又嗔恚熾盛,住口不說粗話,不求他缺失,不宣揚他短處。平時應當自行防護,以義理於內心自察,不發怒也不有害心,常常和賢聖在一起相應。否則若又怒又有害心便與惡人相應,仇恨剛強猶如山石難以化解。盛怒時能自持不失義,如控製奔馳的馬車,我稱贊他爲善駕禦,不是執繩的馬夫。”
如經文中說,二比丘爭論是非,一方生氣而破口大罵,另一方挨罵時悶不吭聲。罵人的比丘自覺理虧即便向挨罵的比丘求忏悔。然挨罵的比丘憤恨難消,不接受忏悔。罵人是口行惡,有嗔心而生害心,脫口而出的話都是罵人的邪語,便已造了惡業。但知非而求忏悔,挨罵的若願接受忏悔,惡業即時因忏悔而清淨。可是挨罵的雖悶不吭聲不對罵,不造口行惡,卻已生害心,不與善罷幹休,不受忏悔,即是身行惡。身行惡是意念所摳便,是有覺有觀的的口行所堅持,身行惡具足身口意惡業。此二比丘因此纏結未來冤冤相報之仇恨,於是世尊呵責:“若人忏而不受者是愚癡人,長夜當得不饒益苦。”
由此經文可知,若人未永斷愚癡貪欲時,輕易便因人因事而生氣,但於生氣時不生害之心,雖嗔恚熾盛,還不結惡業,不招惹對方還擊,懷恨便不久留,快得抒解負面情緒。若人要能面對生氣不生害心,要當平常有自省的能力,以正見爲導向,常以義理自饒益,於無嗔心無害心時,與賢聖類相應,不與惡人相應。面對生氣時,自知生氣恐將說粗話,自製不說粗話。不說粗話便不求人缺失,不說他短處,便不引起抗爭,不招惹還擊,每有生氣時,不住於嗔心,嗔心己快得消失,便是駕禦嗔恚心的好手。
如何面對侮辱
有問,爲芝麻小事生氣或可不生害心,但若遭受侮辱時,忍辱不還擊,被人譏爲怯弱,也很難堪,究當如何面對侮辱呢?
這是毗摩質多羅阿修羅王的言論,認爲受辱便應立即還以顔色,否則便是懦夫。阿修羅以嗔恚爲力,界於善惡之間,居住於大海底下,時時興軍與叁十叁天大戰。釋提桓因恰有忍辱的能力,用爲對付阿修羅王。雜阿含一一一零經:“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祗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過去世時,有天帝釋,天阿修羅對陣欲戰。釋提桓因語叁十叁天衆言:“今日諸天與阿修羅軍戰,諸天得勝,阿修羅不如者,當生擒毗摩質多羅阿修羅王,以五系縛將還天宮。”毗摩質多羅阿修羅王告阿修羅衆:“今日諸天阿修羅共戰,若阿修羅勝,諸天不如者,當生擒釋提桓因,以五系縛將還阿修羅宮。”當其戰時,諸天得勝,阿修羅不如。時彼諸天捉得毗摩質多羅阿修羅五,以五系縛將還天宮,縛在帝釋斷法殿前門下。帝釋從此門入出之時,毗摩質多羅阿修羅王縛在門側,嗔恚罵詈。時帝釋禦者,見阿修羅王身被五縛在於門側,帝釋出入之時辄嗔恚罵詈。見已即便說偈白帝釋言:“釋今爲畏彼,爲力不足耶?能忍阿修羅,面前而罵辱。”釋即答言:“不以畏故忍,亦非力不足,何有黠慧人,而與愚夫對?”禦者複白言:“若但行忍者,於事則有阙,愚癡者當言,畏怖故行忍,是故當苦治,以智製愚癡。”帝釋答言:“我常觀察彼,製彼愚夫者,見愚者嗔盛,智以靜默伏。非力而爲力,是彼愚癡力,愚癡違遠法,於道則無有。若使有大力,能忍於劣者,是則爲上忍,無力何有忍?於他極罵辱,大力者能忍,是則爲上忍,無力何所忍?於已及他人,善護大恐怖,知彼嗔恚盛,還自守靜默,於二義俱備,自利亦利他。謂言愚夫者,以不見法故,愚夫謂勝忍,重增其惡口,未知忍彼罵,於彼常得勝。於勝已行忍,是名恐怖忍。於等者行忍,是名忍爭忍。於劣者行忍,是則爲上忍。”佛告諸比丘:“釋提桓因于叁十叁天,爲自在王,常行忍辱,贊歎於忍。汝等比丘,正信非家出家學道,亦應如是行忍,贊歎於忍,應當學。”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叁十叁天與阿修羅交戰,雙方都企圖得勝,用五花大綁捉拿敵軍首領。結果諸天得勝,毗摩質多羅阿修羅王被捆綁脖子雙手雙腳,五花大綁捉回天…
《如何面對生氣(釋從信)》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