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未來傳戒的興衰(道海)▪P4

  ..續本文上一頁就是惑業的開始,想要斷除我們的煩惱怎麼辦呢

  須知妄業,我們一定要先對治身口意叁業相對現前的境界不造惡,這就要持戒,戒是對治諸業而不造,定慧對治惑令不起。假如下受戒,身口意叁業生下起持戒的行爲,對現前的境界就沒有辦法停止造惡。所以欲了妄情,須知妄業。受了戒之後,根據十法界情、無情境上成就戒體,然後生起相對于十法界情與無情,不犯戒、不造惡業。惡業停止不造,沒有惡因,當然可以得解脫,包含的義理在其中。 “故作法受,還熏妄心一因佛在世製的戒法,我們依據佛的戒法去受戒,受了戒以後生起戒行,將我們的心猿意馬帶上了鎖,不隨便亂跑。因爲我們的心驅使身口隨便造善造惡,都是這一念心,受了戒以後相對境界一定要止惡作善,等于附上枷鎖。所以必須要受戒。這兒也有這麼一句話叫做“甯可受戒破戒墮地獄,下可不受戒而生天。”這個意思是,受了戒以後,成佛正因的種子已經種下去,縱然破戒墮地獄受苦,將來出來之後仍然可以成佛。然而不受戒永遠沒有機會。佛在世製戒的目的在此。“戒爲無上菩提本”是根據這個道理。

  “于本藏識,成善種子,此戒體也。”這叁句話正式指出戒體究竟是什麼。我們登壇受戒以後,第一刹那作戒體竟,第二刹那無作戒體的善種子生起,在這個時候,相對得到戒體。于本藏識,識指第八識,圓教宗判爲善種子。就因我們受戒時十師經過授受的演禮成就我們的戒體,就等于在我們第八識田中種下善的種子。這個就是我們受戒得到的戒體。 “此戒體也” 。

  因此受完戒之後,就在八識田中任運的止一切惡,任運的作一切善,任運的度一切衆生。什麼叫任運呢

  下假以任何造作叫任運。如果不是在八識田中有善種子,它怎麼能任運的止惡作善呢

  這是道宣律祖,依大乘圓教的義理判無作戒體。

  第叁戒行。受了戒以後,得到戒體,隨順戒體在日常生活中,依據我們身口意叁業,相對生起善惡之境界。犯戒境界現起時,因爲已經受了戒,得到戒體,就會生起戒行,誓言絕對不犯。在家人受了五戒就根據五戒法學習,出家人受了比丘比丘尼戒就根據比丘比丘尼戒去學習,爲什麼呢

  下學習下曉得怎樣持戒

  一定要學習明白以後才能行,應用在我們身口上,這就是戒行。也就是在日常生活中,時時刻刻檢點我們意業的思想、口業的言論、身業的行動。戒行是在行住坐臥之中都要實行,故道宣律祖說“常爾一心” 。不是說上午如法持戒,下午就不持戒,並非如此。而是要時時刻刻檢點自己的叁業,那裏符合戒法,那裏不符合戒法,時時檢點這樣子叫戒行。

  在戒行方面要明白止犯作犯、止持作持。作持如半月誦戒、結夏安居自恣、叁衣缽等等,這都是作持。止持如殺盜淫妄戒等。作持是必須做就要去做,不做就犯。止持是必須止就止,下止就犯。因此要時時警覺我們的心,完成止持作持,止犯作犯。所以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戒行才能完成。

  第四戒相。弘一律師說戒相有二。1、約戒行而說戒相。2、約戒法而說戒相。

  1、約戒行而說戒相,如持戒的善良行爲,不殺就是不殺,下盜就是不盜,把不殺不盜表現在行動之中。這樣的善良的行爲,使其表達出來就是以戒行來說戒相。

  2、約戒法而說戒相。如受五戒就根據五戒去學習,受比丘比丘尼戒,就根據比丘比丘尼戒去學習。每一種戒都有它的開遮持犯相狀,因罪果罪,輕重的相狀不同,假使我們下學習,不知道怎麼去做、去行呢

  依戒法而說戒相,就是要好好的學習,學習明白了,然後應用戒法實行在身口意叁業上。這就是戒行。傳戒應具備的條件

  其次,再說傳戒時的情形。戒場受戒的條件,弘一律師說,須具備六個條件。

  1、結界成就。結大界成就,凡是出家人比丘、比丘尼居住的地方,必須要有大界。這個大界必須人、法、事、處一一如法。如果有一法不如法,就結界不成。人指僧人,法指教法,事指辦理這件結大界的事情,處所指結成大界以內的範圍。

  2、有能秉法僧。有能秉受羯磨教法的僧人,指真實得到比丘戒體的人,而且輕重等持,受戒以後而沒有犯戒,這種人稱能秉受羯磨之人,即能秉法之僧。

  3、僧數滿足。以上所說的出家人,只要五個人就可以受戒。智者大師,澫益大師,弘一律師他們都王張五個比丘,但是叁位大師都很失望。僧數滿就是要有人數滿足的比丘。印度要十個,中國五個就可以了。

  4、界內盡集和合。大界以內所有出家人完全集合,而且僧衆要和合。和合包含六和僧衆。界內所有的出家人全部集合,集合之後必須要有六和僧衆的條件。

  5、有羯磨教法。根據佛陀所製的羯磨教法去做,不可以擅改。羯磨時,言詞不清楚,字句不明白,使受戒的人聽不懂,這是不如法。所以受戒的人,一定要言;語相同。就算言語相同,馬馬虎虎讀過去,其他人沒有聽清楚,一樣有過錯。

  6、資緣具足。叁衣缽具完全不缺,六根具足,無衆病緣,沒有十叁重難,十六輕遮。十師清淨,戒子具足,這樣叫資緣具足。

  以上六個條件完全具足,方得受戒。

  弘一律師雲:“今則悉缺” 。現在來講六個條件全部缺少,再來說明未來傳戒的興衰。今錄一段弘一大師之問答:

  問:今世傳戒,皆聚衆數百人,並且以一月爲期限,(現在二個月、叁個月不一定)是否合乎佛製

  

  答:佛在世時,凡是出家受具足戒的人,都是由他的剃度和尚,請九位清淨持戒的出家人來授戒即可,而且是一個人自己受的。中國唐朝的時候,雖有多人共同受戒,那時也只不過十個、二十個人共同受戒。至于近代受戒,爲令門庭熱鬧、所以聚集很多人。弘一律師舉漓益大師一段文說明這個道理。漓益大師常常呵斥這種受戒方法不如法。

  澫益大師雲:“隨時皆可人道,何須臘八及四月八,難緣方許叁人,豈容多衆至百千也。”只要剃度和尚隨時給我們請九位出家人,隨時隨地都可以受戒。現在傳戒分春秋二季,根本不需要,隨時都可以受戒的。假使有任何難緣才可以叁個人同時受戒

  豈容多衆至百千。弘一律師舉藕益大師這段話,就是回答前面的問題。以一個月限期是否合乎佛製。下面是澫益大師討論的問題:“近代以一個月爲期,成千成百的大衆來受戒,只下過幫助傳戒的道場經忏佛事。這件事與我們受戒的實質毫無關系。最重要的是受戒之前,受戒之後,他的師父如何引導他,把戒的叁名四義,受戈時應該怎麼樣希法、觀想講解清楚,這才是傳戒最重要的意義,以及得戒和尚重要的責任和義務。”

  澫益大師也講,受戒的時候好像很重要,受了戒以後也不看律典,也下學習律典,受完戒之後就等于畢業了

  成佛亍

  圓滿了

  所以受戒前,師父應當指示自己的弟子預先作好受戒的准備。道宣律祖告訴我們,縱然師父沒有講清楚,在受戒戒場的十師,有責任要跟戒子講清楚。你們受戒時可能十師已經跟你們講清楚了。我只是照這個文洽爾們念念。

  我插一句閑話,這文好比在念佛堂要講淨土法門;在禅堂中必須講參禅的理論一樣。最好在受戒期間講解受戒的重要,令戒子明白受戒義理,這是十師的責任。就像前面所講的,如此我們受戒時才能了解如何觀想、希法、緣境、要期誓願,受戒之後一切行動能止惡作善,這是很重要的。希望將來弘法大會能有這種力量來提倡如法的傳戒。

  不過像剛才所講的,過去根據佛陀的製度是單獨一個人受,等到中國唐朝是十個、二十個人受。根據蔺益大師;弘一律師認爲,佛的製度、祖師的傳承,是重質而不重量,而現在的傳戒是重量不重質。傳戒以人多爲興盛,如果以這種爲興盛,那只是衰敗的現象。假使以重質,只收一個人,一切如法,這種興盛,才是真正的興盛。究竟那一方面會興盛,那一方面會衰敗,在我們將來傳戒時,看情形就可知道。

  澫益大師也講,現在傳戒是重視表面的莊嚴,內無實質。過去則重視實質而不重視表面。希望弘法大會能夠將來提倡如法的傳戒,這是好事。將來以量爲主,以質爲主,這都是戒師們的責任,我今天講到這裏。

  摘自《僧伽》第3卷第4期

  

《未來傳戒的興衰(道海)》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結戒十義(明堯)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