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未来传戒的兴衰(道海)▪P3

  ..续本文上一页在,所以无作戒体下属于色,也不属于心,非色非心,这是作戒体与无作戒体位次之差别。作戒体是色心二法,无作戒体以非色非心为体,这与前面实法宗所讲的下同。

  《行事钞》中道宣律师引《成实论》来作证明,《成实论》云:“以身口业思为体,论其身口,乃是造善恶之具。”文中之身口就是指色:业思是指心,也就是第六识意业思心所。身口只是造善造恶的工具,没有任何功能,实际上是以心为主。这是说明以身口业思为戒体,而身口两业是一种色法,没有受戒的功能,必须假借心的造作,以心为主。然心是无形无相,无法表现请师的动作,故还是要假借身口来表达我们乞戒的意思,所以必须以色心二法为体。

  心是指什么心呢

  小乘不谈第七识、第八识,只说第六意识:以第六意识的意为思心所。如同作戒从开始登坛,到三羯磨法完毕的第一刹那之前,身口意运用方便的造作,假借身口成就我们的心意去受戒。能受戒的心是正的,而以身口为副。四分律宗是这样说的,单单身口下能受戒,必须用心观想,能领受的心,所观的境界,心境相应才能成就戒体。

  身业的方便造作,礼拜长跪:口业的方便造作,请师乞戒:意业的方便造作是希法。希法是希求十师授我戒法,我将戒法纳为戒体,这是希求戒法。它的期限是尽形寿。所观之境是以十法界的情与无情,为我们发起戒体的境界。所以那一法不是我们发起戒体的因

  法法都是发戒体之因。受完戒之后,任何一境界上都会生起持戒的力量,这就是戒体的功用。一条戒对十法界,条条戒都是对十法界。所以这样身口就下容易犯。观想、希法一定要用意业,因此四分律宗主张以色心二法为作戒体。

  有一个比喻,如同世间上制造物品的机器,机器的本身下能自已去制造,它必须由人工来操作才能制成物品。受戒时身口只是造善造恶的工具,真正能操作造善造恶的主人是这颗心,它驱使身口去造善造恶及受戒,所以受戒以心为主,身口只是助缘而已。所以四分律宗主张身口只是造善恶的工具,主要在这颗心。

  下边再来解释无作戒体。无作戒体以非色非心为体。非色非心是一切有为法的第三聚名。大乘名为下相应行,它下相应于心法,也下相应于色法。大乘有廿四法,小乘有十七法。无作戒体是十七下相应行法中之一种。在色心二法中都没有无作戒体的意义,因为无作戒体非色非心,不与心色相应,称名为非色非心。这是假名宗主张的无作戒体之名称。以下各就色心五义证明无作戒体是非色非心。

  非色者是说戒体既是从心而生,决定不是四大五尘所能成就的。不是色法所能成就的戒体,故说戒礼非是色法。下面就约色法的五种意义来证明色法中没有无作戒体的道理:

  1、色法有形相方所。有形体、相状、方位,处所。如桌子摆在这儿有它的体形、相状、方位、处所。无作戒体完全没有这样的意义,所以说无作戒体不是色法。

  2、色法有十四种,二十种之差别。十四种是眼耳鼻舌身五根,色声香味触五尘,加上地水火风四大,共十四种。二十种即显色有青黄赤白光影明暗烟云尘雾十二种:形色有长短方圆高下斜正八种,共二十种。在无作戒体中没有这些种类的相状,故证明无作戒体绝对不是色法。

  3、色法有恼坏意。色法若坏了,心里会生起忧恼,因此对有情的身心,会产生忧恼;对无情的物质,则有破坏意。所以色法有恼坏意,无作戒体则全无此道理。

  4、色法都有质碍。体质有妨碍,比如桌子放在这,我就无法过去,因为有妨碍。但是无作戒体没有体质,亦无障碍,所以无作戒体下是色法。

  5、色法为五识心所得,所得即五尘也。如茶杯有色声香味触,是相对眼耳鼻舌身。而无作戒体没有这样的意义,故非色法。

  其次无作戒体不是心法,也以五种心法意义来证明无作戒体下是心法。

  1、心是虑知。心法有觉知、有思虑。觉知外界一切,思虑种种事情,但是无作戒体没有思虑觉知的作用,故不是心法。

  2、心有明暗。明指智慧,暗指愚痴。心有迷悟、智愚的分别,无作戒体全无,故下是心法。

  3、心通三性。能驱使身口去造恶,造善,其余的就是无记,而无作戒体单属于善性,没有恶性、无记性,它不通于三性,因此无作戒体不属于心法。

  4、心有广咯。意识为略、六识为广,心王为略、心所为广,心有广有略。无作戒体唯是一定,没有广略的差别。故无作戒体不属于心法。

  5、心是报法。是一种果报,如我们今生感得人道,在大乘来讲第八识是果报体,畜生有畜生的果报,人天有人天的果报,没有心就不会受果报,所以心是一种报法。但无作戒体是因发心受戒,假身口的动作、言语而得戒体,它不是报体,所以说无作戒体不是属于心法。

  以上是假名宗判作戒体必须要有色心二法,无作戒体不属于心也不属于色,非色非心。这是假名宗的主张,与成实宗主张不一样,各有各的理由。灵芝律师、弘一律师他们的意思,实际上戒体就是圆教宗讲的善种子。为什么在四分律不讲善种子呢

  因为讲出来会令大小乘的种子混淆,所以四分律宗,它用不同的名称,把戒体表示出来。因此这个地方不用善种子,只能用非色非心来表达无作戒体。道宣律祖说“强目” ,不知无作戒体该叫什么名字,因它非与色法相应,也非心法相应,只好叫他“非色非心”。

  这个地方灵芝律师;告诉我们,叙述假名宗无作戒体重要的目的,使令我们后学,欢喜学习的人,可以好好的去思考,究竟这个地方为什么要这么讲。

  道宣律祖在《业疏》上有一段文:“考其业体,本由心生,还熏本心,有能有用。”无作成体是内心生起,既然是由心生起,可见心属于能受,戒体是属于所受。还熏本心,戒体能还熏习本来所受戒的那个心。因为受了戒,戒体还要熏修本心,令起善法,防非止恶。若从生起来说,心是能生,戒体为所生:若从熏习来讲,戒体为能熏,心是所熏的。心与戒体互为能所,故说还熏本心。有能有用者,指受戒后,戒体生起戒行,相对;于境界能防止犯戒,这是戒体的功用,所以说有能指戒体,有用指戒行,即防遏缘非。所以受戒要明白这个道理。

  三、圆教宗。也是道宣律祖由四分律中开出的。宣祖根据法华涅槃二经立此圆教宗。教法上是属于小乘教,但义理方面是通于大乘教。法华经开权显实,授声闻成佛之记,涅槃经中重新扶起戒律,广谈常住佛性,根据这两部经的义理建立圆教宗,显出无作戒体,;其他经中没有这种根据,唯有这两部经有这种教义。

  圆有三个意思:1、圆顿,2、圆融,3、圆满,具有这三个意思称圆教宗。

  1、圆顿者二刚面实法宗与假名宗二宗,教义方面是属于小乘教,圆教宗才属于大乘教。如果依法华经中所说,依大乘教义看小乘教,并不需要等待接受了大乘之后才能称名为大乘。因为佛是为了一乘的实教,而才施设三乘的权教。也就是三乘小教也都是一乘实教,本为大乘而施小教,所以下须等待入大乘之后方名为大。如小孩子没有上大学的资格,你一定要让他读幼稚园,千步一步的进入大·学,没有幼稚园资格怎么能上大学。佛施设小教就是令众生步步进入大乘,因此小乘教就是大乘教。法华经云:“决了声闻性,是诸经中王”正式说明方便施设小乘,目的都是为大乘,这是圆顿的意思。

  2、圆融者。实法宗判戒体是色,假名宗判无作戒体是非色非心,色法是偏于一面,心法也是偏一面的,不能均衡戒体的义理。圆教宗把实法宗之色法称为善种子,假名宗之非色非心法也称为善种子,他用善种子把色法心法圆融起来,这就是圆融的意思。其实只是一个戒体,实法宗判是色法,假名宗判非色非心法,圆教宗判的是善种子,三个其实是;个体。实法宗的色法也好,假名宗的非色非心法也好,都是善种子,善种子把三个融合起来称为圆融。

  道宣律祖有一个比喻,好像一块美玉,不认识的人认为是一块石头,有人认为不是石头,真正认识的人知道是一块美玉。这块美玉可以说是石头也可说不是石头,其实都是指这一块玉。

  3、圆满者。一代时教根据前三教,阿含、方等、般若,一直到法华会上,这个时候会三权教为一实教。声闻人可以授记成佛,一般的众生也都可授记成佛。由会三归一的意思,我们才可以知道,前二宗所说的戒体都是权教的方便,所以《涅槃经》上说:“佛所说的戒体,有人不了解,有认为是色法,有认为是非色非心法,因下了解其义,来到法华涅槃会上就了解了。一色与非色之名虽然不同,与善种子之体无差别,究意完成戒体的义理,故名圆满。

  道宣律师藉四分律宗建立圆教宗。圆教宗所谈的戒体以色心二法为戒体,无作戒体是善种子。善种子就是在我们受戒时,身业礼拜长跪,口业请师乞戒等,一番三羯磨完后,运用我们身口方便的功能熏入第八识田中,使令成善的种子。前面有说到,第一羯磨后,十法界善法的种子就动了起来,第二羯么后,十法界的善种子升于虚空,第三羯磨法竞,十法界善种子流入受者身心成正报,成为善种于。作戒就是熏修我们的第八识,把种子熏入第八识田中,用善的心来熏。善指十法界情与无情的善,种子是比喻,比喻种在我们八识田中,它将来能发菩提芽,成菩提子,开菩提花,结菩提果,没有这个种子,如何能成就呢

  善声示不是恶,不是无记性,善种子就是成佛的种子,成佛的因。这是属于圆教宗所指的无作戒体。把前面色法、非色非心法全部融合起来。

  四分律宗是摄于大乘教,道宣律祖也有说明,四分律的确是摄入大乘教。它本身的教理是小乘教,但前后的文教都有大乘的意义,因此根据前后的正文发挥四分律教为大乘教。义理通于大乘,言教则是属于小乘、这是道宣律祖本持的立场。

  道宣律祖有句话:“欲了妄情,须知妄业,故作法受,还熏妄心,于本藏识成善种子,此戒体也。”假使有烦恼,…

《未来传戒的兴衰(道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结戒十义(明尧)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