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未来传戒的兴衰(道海)▪P2

  ..续本文上一页依报的一切宇宙万物等,现前的境界来制戒的。我们纳受戒体时,就是根据十法界依正二报而发起戒体。十法界的众生包括佛法界、菩萨、缘觉、声闻、天、人、修罗、地狱、饿鬼、畜生等十法界有情众生,以及十法界的无情万物。

  所以佛制戒就是根据十法界有情众生,及十法界一切无情万物所制的戒。我们受的戒就是在十法界有情及无情众生的范围内,都不可以杀、盗等。然而所缘之境虽然很多,却不外乎有情及无情之境。何谓有情之境

  就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缘觉、声闻、天人、三途,下至蚊虻、蚤虱、微细蠕动、中阴众生,这些众生都偏于十方,通于三世,无量无边都是制戒的缘。何谓无情之境

  即包括一切世间微尘国土、山河大地、卉木花草、乃至一针一线、一物一尘、矿植物等都是佛所制的戒法,也是发得戒体所缘之境。我们想了解发戒体的形相,就要先了解所观的境界。所观的十法界的境界很广泛,在这么广泛的境界中,我们受戒时应怎么去领纳戒法呢

  

  正当受戒时,十师为我们做一番三羯磨,让我们希法、缘境、要期誓受。希法是希求十师传授的戒法能如法的纳受。缘境是受戒一番三羯磨时,让我们观想十法界,情与无情的境界如虚空,纳受成戒体。所以我们受戒时,戒师告诉我们要观想十法界如云在虚空中,纳受善种子于心中,即是戒体。譬如不杀戒,不但不可以杀人,十法界有情皆下可以杀。又如盗戒,不但不许盗人间的金银财物,十法界的金银财物也都下可以盗。其余诸戒亦复如是。佛缘十法界制戒,我们戒体也以十法界而发,因为十法界情与无情之境,都是发起戒体之法,名为戒法。

  在我们日常生活行为之中,对于十法界中其他法界,我们无法完全守持,有时连人道的淫杀盗妄都做不到,虽然做不到也要明白这一层道理,时时生起惭愧心。

  第一番羯磨之后,十法界的善法,有情无情之善法皆从地涌出。二番羯磨时,十法界善法由心业力悉皆集升虚空,如云如盖,覆受者之顶。三番羯磨,十法界善法由心业力悉皆流入受者之心,实际上这个就是说明我们纳受戒体的情形。这些我出家以后,最初也不懂,后来反覆看戒学的书,慢慢才了解,希望后辈也能这样的学习,了解纳受戒体的情形。

  灵芝律师解释说,当分的小乘教义,戒体是属于色法,不说依止在心。道宣律祖根据四分律宗的圆教来讲,戒体是心法,不是色法。而小乘教认为戒体是色法下是心法。所以今说戒体依止在心,是根据圆教的义理。

  关于戒体这一章,道宣律祖在《羯磨疏》中写有戒体章。讲的持别精湛,古德很重视它,曾把这一章提出来单行流通。为什么要这样地重视它呢

  因为这一章是关乎我们每一位比丘、比丘尼乃至佛法中的七众弟子,持戒的重要。灵芝律师说,戒体是一部律藏的枢要,持戒犯戒的根本,转凡成圣之源始,发心修行的前导。假使没有戒体的话,律藏就没有重心了。因整部律藏都是在解释戒体。但是戒体之义理渊深幽邃,从后汉至于隋朝的九代里,并未厘清戒体的义理,到了唐朝,独有南山道宣律祖,穷究探研,尽于律制的幽理,而且反覆古来大德的言论,在律藏文义之中斟酌其义理,然后才判定一代的宗旨,明确指出三宗符合释尊一代的教源。然宣祖虽然已去,但其文献街存,训导后人戒体义理之极谈,几近于熄灭。幸而有弘一律师、灵芝律师,将道宣律祖的着作整理出来,希望各位能了解这种道理,以后能好好发心研究。

  弘一律师感叹现代出家人,有很宝贵的资料,不好好保存,亦不会使用。我趁此机会提醒大家能发心去研究。因古德那么辛苦整理出来的教法,既然我们是一个出家人,同时也受了比丘、比丘尼戒,我们对自己切身的事情怎能不研究

  下去了解呢

  

  道宣律祖己经把三宗的戒体整理出来,我们现在讲这三宗。第一实法宗,第二假名宗,第三圆教宗。道宣律祖依四分律部把戒体分成这三宗。

  一、实法宗。实法宗主要是把佛陀所说的一切有为法、无为法,认为是实有的,以诸法实有为宗旨,故名实法宗。他的着作与《杂心论》 、 《毗昙论》 、 《俱舍论》等见解相同。律部则宗于《十诵律》。此宗的主张是作戒体和无作戒体,两种戒体都是色法,不是心法。

  作戒体以善色、善声为体。如同我们正当受戒的时候身业礼拜,长跪等,都是善色。口业的请师、乞戒等为善声。由登坛经三羯磨之后叫作戒体。作戒就以善色善声为戒体。

  无作戒体是无作假色,过去的假色。善色、善声是一种有表色。我们经由身业的礼拜、长跪,受了戒之后,落在身心之中,熏成无作假色。其实有表无表、有作无作、有假无假,意思是一样的。因为无作戒体就是过去所作。这说明我们受戒时,身口的二种行动留在心中的印象,叫无作戒体。我们这样讲就客易懂。作戒体就是善色善声。无作戒体就是熏成过去假色。下面假借六位分别来说明二种戒体。

  1、以有为无为法,来分析。戒体是完全有为法,而不是无为法。因为时间不够不讲无为法,我们单单谈有为法。作戒体和无作戒体都是有为法下是无为法。什么叫有为法

  戒体有生住异减四相。一番三羯磨法受完之后,戒体生起来是有生:得到戒体之后有持戒的力量,有止恶作善的功用,就是住:持戒戒体清净,犯戒戒体就染污这是异:舍戒还俗戒体灭。戒体的生起¨是假众缘和合构造而成的,有生住异灭的四相,故属于有为。这是第一有为无为的分别。

  2、在一切有为法中,总括起来说有三聚:色聚、心聚、非色非心聚。聚是类。色法类、心法类、非色非心法类。作戒体与无作戒体,都是色法聚中所收,下是心法,不是非色非心法。这是第二种在有为法中,作戒体与无作戒体皆属于色法的分析。

  3、在色聚之中,色有十一种。人有眼耳鼻舌身五根,物(如茶杯)有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把十一种色法分成三类:(1)可见有对色。眼睛看得到是眼根所对,这是色法,眼要看得到,可见有对色。(2)不可见有对色。如声香味触四尘,我俨看不见,但声音耳根以对,触尘身根以对。(3)不可见无对色。此属法尘的少分。法尘有二:①心法,指心所法。②非心法,即无表色,指缘念五尘落谢之影像色尘。无作即指此色法而说;亦名过去假色。

  此处所说的作戒体,正当受戒时,身业的动作礼拜、长跪等是第一种色法,可见有对色。口业的动作,请师乞戒等为第二种色法,声尘不可见耳根可对,下可见有对色。以上身口的二种无作,都是属于第三种色法,不可见无对色之法尘所收。过去的无表故称无对。对前五尘实有之色,故名为假。此过去假色为无作戒体。此是第三色聚中的分别。作戒体是前二种色法,无作戒体是第三种色法,故皆是色聚所收。

  4、约身口中两种色的分别。山本报色,指身体四大。身体一定要生起运动才能分出善、恶性、譬如打人生起恶性,如果身体不动就不能分出善恶。作戒体下是本报色,如身体不礼拜、口不乞戒不能叫受戒,故非本报色,所以作戒体是方便色。(2)方便色,如正受戒时,身业礼拜、口业请师乞戒等为身口的方便造作,可成受戒的仪式,故是方便色。无作戒体既非本报色,亦非方便色,二色俱非。

  5、以三性分析。作戒体是属于善性。恶性、无记性不能作戒体。受戒时得戒体能止恶作善,假如受了戒之后不能任运止恶作善,那就不得戒体。所以约三性说,作戒体是属于善性,不属于恶性、无记性、无作戒体本身就是善。

  6、以戒善来分析。在受戒得作戒体时,既是属于善法,又是属于戒法,戒善俱足。没有受戒之前行善,只能称为善,但不能称戒。受完戒后,持戒时,既是属于善、又是属于戒。就好像出家人受了戒法,是属于善又属于戒。未受戒之前所行之善只称善,但不是戒。这是以作戒的始终分析是善是戒,或是善非戒的义理。

  以上实法宗的宗旨,认为一切诸法都是实有,将作戒体、无作戒体统统判为实法。如果单提实法宗所解释作戒体、无作戒体,以上的分析可以说很详细。向下再来说明四分律宗。道宣律师所主张的四分律宗,它主张作戒体,无作戒体的情形。

  二、假名宗。此宗认为一切有为法及无为法,都只有假名,而无实体。前面实法宗,认为有为无为一切诸法都有实体。假名宗认为一切诸法,只有假名没有真实体性,所以称假名,他以假名为宗旨,故称假名宗。与《成实论》同一见解,论部宗于《成实论》。律部则宗于《四分律》 。

  在《羯磨疏》中,道宣律师云:“由于此四分律宗,它的道理通于大乘,所以他主张作戒体和无作戒体是由心而生起。”不同于前面实法宗所主张的作戒体、无作戒体都是色法。这是四分律与前面不同主张的地方。这说明作戒体依色心为戒体,无作戒体是非色非心为戒体。实法宗以色法为作戒体,假名宗以色心二法为作戒体。实法宗以过去假色为无作戒体,假名宗以非色非心为无作戒体,我们来分析,两者的主张那个究竟

  

  为什么假名宗以色心二法为作戒体

  其中有很重要的一句话“分心成色” 。什么叫“分心成色”

  我们在受戒时身口二业的方便造作,身口本身不能造作,它是运用我们的心力驱使身业去礼拜,驱使口业去乞戒等动作来完成戒体的。它必须假借身口动作来表现心的力量,所以叫“分心成色”。

  如约依正二报而说,外面依报是色法,身体属于正报,身体与外面的依报都是由我们心力而成的。假使没有心的话,身体不成其用,一切万事万物与我们无关,所以依报的环境和正报的身体,唯心所造而成,都是运用心力而成的。比如受戒时单单用身口去受戒,而没有用心力去驱使,他他也不会礼拜,也不会长跪。必须色心二法,心力与身口二业才能成就受戒。

  无作戒体指开始登坛受戒时,一番三羯磨结束,作戒体已经完成,无作戒体第一念已经生起,唯有无作戒体留在我们心中,唯有无作戒体存…

《未来传戒的兴衰(道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结戒十义(明尧)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