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依報的一切宇宙萬物等,現前的境界來製戒的。我們納受戒體時,就是根據十法界依正二報而發起戒體。十法界的衆生包括佛法界、菩薩、緣覺、聲聞、天、人、修羅、地獄、餓鬼、畜生等十法界有情衆生,以及十法界的無情萬物。
所以佛製戒就是根據十法界有情衆生,及十法界一切無情萬物所製的戒。我們受的戒就是在十法界有情及無情衆生的範圍內,都不可以殺、盜等。然而所緣之境雖然很多,卻不外乎有情及無情之境。何謂有情之境
就是十方叁世一切諸佛、菩薩、緣覺、聲聞、天人、叁途,下至蚊虻、蚤虱、微細蠕動、中陰衆生,這些衆生都偏于十方,通于叁世,無量無邊都是製戒的緣。何謂無情之境
即包括一切世間微塵國土、山河大地、卉木花草、乃至一針一線、一物一塵、礦植物等都是佛所製的戒法,也是發得戒體所緣之境。我們想了解發戒體的形相,就要先了解所觀的境界。所觀的十法界的境界很廣泛,在這麼廣泛的境界中,我們受戒時應怎麼去領納戒法呢
正當受戒時,十師爲我們做一番叁羯磨,讓我們希法、緣境、要期誓受。希法是希求十師傳授的戒法能如法的納受。緣境是受戒一番叁羯磨時,讓我們觀想十法界,情與無情的境界如虛空,納受成戒體。所以我們受戒時,戒師告訴我們要觀想十法界如雲在虛空中,納受善種子于心中,即是戒體。譬如不殺戒,不但不可以殺人,十法界有情皆下可以殺。又如盜戒,不但不許盜人間的金銀財物,十法界的金銀財物也都下可以盜。其余諸戒亦複如是。佛緣十法界製戒,我們戒體也以十法界而發,因爲十法界情與無情之境,都是發起戒體之法,名爲戒法。
在我們日常生活行爲之中,對于十法界中其他法界,我們無法完全守持,有時連人道的淫殺盜妄都做不到,雖然做不到也要明白這一層道理,時時生起慚愧心。
第一番羯磨之後,十法界的善法,有情無情之善法皆從地湧出。二番羯磨時,十法界善法由心業力悉皆集升虛空,如雲如蓋,覆受者之頂。叁番羯磨,十法界善法由心業力悉皆流入受者之心,實際上這個就是說明我們納受戒體的情形。這些我出家以後,最初也不懂,後來反覆看戒學的書,慢慢才了解,希望後輩也能這樣的學習,了解納受戒體的情形。
靈芝律師解釋說,當分的小乘教義,戒體是屬于色法,不說依止在心。道宣律祖根據四分律宗的圓教來講,戒體是心法,不是色法。而小乘教認爲戒體是色法下是心法。所以今說戒體依止在心,是根據圓教的義理。
關于戒體這一章,道宣律祖在《羯磨疏》中寫有戒體章。講的持別精湛,古德很重視它,曾把這一章提出來單行流通。爲什麼要這樣地重視它呢
因爲這一章是關乎我們每一位比丘、比丘尼乃至佛法中的七衆弟子,持戒的重要。靈芝律師說,戒體是一部律藏的樞要,持戒犯戒的根本,轉凡成聖之源始,發心修行的前導。假使沒有戒體的話,律藏就沒有重心了。因整部律藏都是在解釋戒體。但是戒體之義理淵深幽邃,從後漢至于隋朝的九代裏,並未厘清戒體的義理,到了唐朝,獨有南山道宣律祖,窮究探研,盡于律製的幽理,而且反覆古來大德的言論,在律藏文義之中斟酌其義理,然後才判定一代的宗旨,明確指出叁宗符合釋尊一代的教源。然宣祖雖然已去,但其文獻街存,訓導後人戒體義理之極談,幾近于熄滅。幸而有弘一律師、靈芝律師,將道宣律祖的著作整理出來,希望各位能了解這種道理,以後能好好發心研究。
弘一律師感歎現代出家人,有很寶貴的資料,不好好保存,亦不會使用。我趁此機會提醒大家能發心去研究。因古德那麼辛苦整理出來的教法,既然我們是一個出家人,同時也受了比丘、比丘尼戒,我們對自己切身的事情怎能不研究
下去了解呢
道宣律祖己經把叁宗的戒體整理出來,我們現在講這叁宗。第一實法宗,第二假名宗,第叁圓教宗。道宣律祖依四分律部把戒體分成這叁宗。
一、實法宗。實法宗主要是把佛陀所說的一切有爲法、無爲法,認爲是實有的,以諸法實有爲宗旨,故名實法宗。他的著作與《雜心論》 、 《毗昙論》 、 《俱舍論》等見解相同。律部則宗于《十誦律》。此宗的主張是作戒體和無作戒體,兩種戒體都是色法,不是心法。
作戒體以善色、善聲爲體。如同我們正當受戒的時候身業禮拜,長跪等,都是善色。口業的請師、乞戒等爲善聲。由登壇經叁羯磨之後叫作戒體。作戒就以善色善聲爲戒體。
無作戒體是無作假色,過去的假色。善色、善聲是一種有表色。我們經由身業的禮拜、長跪,受了戒之後,落在身心之中,熏成無作假色。其實有表無表、有作無作、有假無假,意思是一樣的。因爲無作戒體就是過去所作。這說明我們受戒時,身口的二種行動留在心中的印象,叫無作戒體。我們這樣講就客易懂。作戒體就是善色善聲。無作戒體就是熏成過去假色。下面假借六位分別來說明二種戒體。
1、以有爲無爲法,來分析。戒體是完全有爲法,而不是無爲法。因爲時間不夠不講無爲法,我們單單談有爲法。作戒體和無作戒體都是有爲法下是無爲法。什麼叫有爲法
戒體有生住異減四相。一番叁羯磨法受完之後,戒體生起來是有生:得到戒體之後有持戒的力量,有止惡作善的功用,就是住:持戒戒體清淨,犯戒戒體就染汙這是異:舍戒還俗戒體滅。戒體的生起¨是假衆緣和合構造而成的,有生住異滅的四相,故屬于有爲。這是第一有爲無爲的分別。
2、在一切有爲法中,總括起來說有叁聚:色聚、心聚、非色非心聚。聚是類。色法類、心法類、非色非心法類。作戒體與無作戒體,都是色法聚中所收,下是心法,不是非色非心法。這是第二種在有爲法中,作戒體與無作戒體皆屬于色法的分析。
3、在色聚之中,色有十一種。人有眼耳鼻舌身五根,物(如茶杯)有色聲香味觸法六塵。把十一種色法分成叁類:(1)可見有對色。眼睛看得到是眼根所對,這是色法,眼要看得到,可見有對色。(2)不可見有對色。如聲香味觸四塵,我俨看不見,但聲音耳根以對,觸塵身根以對。(3)不可見無對色。此屬法塵的少分。法塵有二:①心法,指心所法。②非心法,即無表色,指緣念五塵落謝之影像色塵。無作即指此色法而說;亦名過去假色。
此處所說的作戒體,正當受戒時,身業的動作禮拜、長跪等是第一種色法,可見有對色。口業的動作,請師乞戒等爲第二種色法,聲塵不可見耳根可對,下可見有對色。以上身口的二種無作,都是屬于第叁種色法,不可見無對色之法塵所收。過去的無表故稱無對。對前五塵實有之色,故名爲假。此過去假色爲無作戒體。此是第叁色聚中的分別。作戒體是前二種色法,無作戒體是第叁種色法,故皆是色聚所收。
4、約身口中兩種色的分別。山本報色,指身體四大。身體一定要生起運動才能分出善、惡性、譬如打人生起惡性,如果身體不動就不能分出善惡。作戒體下是本報色,如身體不禮拜、口不乞戒不能叫受戒,故非本報色,所以作戒體是方便色。(2)方便色,如正受戒時,身業禮拜、口業請師乞戒等爲身口的方便造作,可成受戒的儀式,故是方便色。無作戒體既非本報色,亦非方便色,二色俱非。
5、以叁性分析。作戒體是屬于善性。惡性、無記性不能作戒體。受戒時得戒體能止惡作善,假如受了戒之後不能任運止惡作善,那就不得戒體。所以約叁性說,作戒體是屬于善性,不屬于惡性、無記性、無作戒體本身就是善。
6、以戒善來分析。在受戒得作戒體時,既是屬于善法,又是屬于戒法,戒善俱足。沒有受戒之前行善,只能稱爲善,但不能稱戒。受完戒後,持戒時,既是屬于善、又是屬于戒。就好像出家人受了戒法,是屬于善又屬于戒。未受戒之前所行之善只稱善,但不是戒。這是以作戒的始終分析是善是戒,或是善非戒的義理。
以上實法宗的宗旨,認爲一切諸法都是實有,將作戒體、無作戒體統統判爲實法。如果單提實法宗所解釋作戒體、無作戒體,以上的分析可以說很詳細。向下再來說明四分律宗。道宣律師所主張的四分律宗,它主張作戒體,無作戒體的情形。
二、假名宗。此宗認爲一切有爲法及無爲法,都只有假名,而無實體。前面實法宗,認爲有爲無爲一切諸法都有實體。假名宗認爲一切諸法,只有假名沒有真實體性,所以稱假名,他以假名爲宗旨,故稱假名宗。與《成實論》同一見解,論部宗于《成實論》。律部則宗于《四分律》 。
在《羯磨疏》中,道宣律師雲:“由于此四分律宗,它的道理通于大乘,所以他主張作戒體和無作戒體是由心而生起。”不同于前面實法宗所主張的作戒體、無作戒體都是色法。這是四分律與前面不同主張的地方。這說明作戒體依色心爲戒體,無作戒體是非色非心爲戒體。實法宗以色法爲作戒體,假名宗以色心二法爲作戒體。實法宗以過去假色爲無作戒體,假名宗以非色非心爲無作戒體,我們來分析,兩者的主張那個究竟
爲什麼假名宗以色心二法爲作戒體
其中有很重要的一句話“分心成色” 。什麼叫“分心成色”
我們在受戒時身口二業的方便造作,身口本身不能造作,它是運用我們的心力驅使身業去禮拜,驅使口業去乞戒等動作來完成戒體的。它必須假借身口動作來表現心的力量,所以叫“分心成色”。
如約依正二報而說,外面依報是色法,身體屬于正報,身體與外面的依報都是由我們心力而成的。假使沒有心的話,身體不成其用,一切萬事萬物與我們無關,所以依報的環境和正報的身體,唯心所造而成,都是運用心力而成的。比如受戒時單單用身口去受戒,而沒有用心力去驅使,他他也不會禮拜,也不會長跪。必須色心二法,心力與身口二業才能成就受戒。
無作戒體指開始登壇受戒時,一番叁羯磨結束,作戒體已經完成,無作戒體第一念已經生起,唯有無作戒體留在我們心中,唯有無作戒體存…
《未來傳戒的興衰(道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