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在,所以無作戒體下屬于色,也不屬于心,非色非心,這是作戒體與無作戒體位次之差別。作戒體是色心二法,無作戒體以非色非心爲體,這與前面實法宗所講的下同。
《行事鈔》中道宣律師引《成實論》來作證明,《成實論》雲:“以身口業思爲體,論其身口,乃是造善惡之具。”文中之身口就是指色:業思是指心,也就是第六識意業思心所。身口只是造善造惡的工具,沒有任何功能,實際上是以心爲主。這是說明以身口業思爲戒體,而身口兩業是一種色法,沒有受戒的功能,必須假借心的造作,以心爲主。然心是無形無相,無法表現請師的動作,故還是要假借身口來表達我們乞戒的意思,所以必須以色心二法爲體。
心是指什麼心呢
小乘不談第七識、第八識,只說第六意識:以第六意識的意爲思心所。如同作戒從開始登壇,到叁羯磨法完畢的第一刹那之前,身口意運用方便的造作,假借身口成就我們的心意去受戒。能受戒的心是正的,而以身口爲副。四分律宗是這樣說的,單單身口下能受戒,必須用心觀想,能領受的心,所觀的境界,心境相應才能成就戒體。
身業的方便造作,禮拜長跪:口業的方便造作,請師乞戒:意業的方便造作是希法。希法是希求十師授我戒法,我將戒法納爲戒體,這是希求戒法。它的期限是盡形壽。所觀之境是以十法界的情與無情,爲我們發起戒體的境界。所以那一法不是我們發起戒體的因
法法都是發戒體之因。受完戒之後,任何一境界上都會生起持戒的力量,這就是戒體的功用。一條戒對十法界,條條戒都是對十法界。所以這樣身口就下容易犯。觀想、希法一定要用意業,因此四分律宗主張以色心二法爲作戒體。
有一個比喻,如同世間上製造物品的機器,機器的本身下能自已去製造,它必須由人工來操作才能製成物品。受戒時身口只是造善造惡的工具,真正能操作造善造惡的主人是這顆心,它驅使身口去造善造惡及受戒,所以受戒以心爲主,身口只是助緣而已。所以四分律宗主張身口只是造善惡的工具,主要在這顆心。
下邊再來解釋無作戒體。無作戒體以非色非心爲體。非色非心是一切有爲法的第叁聚名。大乘名爲下相應行,它下相應于心法,也下相應于色法。大乘有廿四法,小乘有十七法。無作戒體是十七下相應行法中之一種。在色心二法中都沒有無作戒體的意義,因爲無作戒體非色非心,不與心色相應,稱名爲非色非心。這是假名宗主張的無作戒體之名稱。以下各就色心五義證明無作戒體是非色非心。
非色者是說戒體既是從心而生,決定不是四大五塵所能成就的。不是色法所能成就的戒體,故說戒禮非是色法。下面就約色法的五種意義來證明色法中沒有無作戒體的道理:
1、色法有形相方所。有形體、相狀、方位,處所。如桌子擺在這兒有它的體形、相狀、方位、處所。無作戒體完全沒有這樣的意義,所以說無作戒體不是色法。
2、色法有十四種,二十種之差別。十四種是眼耳鼻舌身五根,色聲香味觸五塵,加上地水火風四大,共十四種。二十種即顯色有青黃赤白光影明暗煙雲塵霧十二種:形色有長短方圓高下斜正八種,共二十種。在無作戒體中沒有這些種類的相狀,故證明無作戒體絕對不是色法。
3、色法有惱壞意。色法若壞了,心裏會生起憂惱,因此對有情的身心,會産生憂惱;對無情的物質,則有破壞意。所以色法有惱壞意,無作戒體則全無此道理。
4、色法都有質礙。體質有妨礙,比如桌子放在這,我就無法過去,因爲有妨礙。但是無作戒體沒有體質,亦無障礙,所以無作戒體下是色法。
5、色法爲五識心所得,所得即五塵也。如茶杯有色聲香味觸,是相對眼耳鼻舌身。而無作戒體沒有這樣的意義,故非色法。
其次無作戒體不是心法,也以五種心法意義來證明無作戒體下是心法。
1、心是慮知。心法有覺知、有思慮。覺知外界一切,思慮種種事情,但是無作戒體沒有思慮覺知的作用,故不是心法。
2、心有明暗。明指智慧,暗指愚癡。心有迷悟、智愚的分別,無作戒體全無,故下是心法。
3、心通叁性。能驅使身口去造惡,造善,其余的就是無記,而無作戒體單屬于善性,沒有惡性、無記性,它不通于叁性,因此無作戒體不屬于心法。
4、心有廣咯。意識爲略、六識爲廣,心王爲略、心所爲廣,心有廣有略。無作戒體唯是一定,沒有廣略的差別。故無作戒體不屬于心法。
5、心是報法。是一種果報,如我們今生感得人道,在大乘來講第八識是果報體,畜生有畜生的果報,人天有人天的果報,沒有心就不會受果報,所以心是一種報法。但無作戒體是因發心受戒,假身口的動作、言語而得戒體,它不是報體,所以說無作戒體不是屬于心法。
以上是假名宗判作戒體必須要有色心二法,無作戒體不屬于心也不屬于色,非色非心。這是假名宗的主張,與成實宗主張不一樣,各有各的理由。靈芝律師、弘一律師他們的意思,實際上戒體就是圓教宗講的善種子。爲什麼在四分律不講善種子呢
因爲講出來會令大小乘的種子混淆,所以四分律宗,它用不同的名稱,把戒體表示出來。因此這個地方不用善種子,只能用非色非心來表達無作戒體。道宣律祖說“強目” ,不知無作戒體該叫什麼名字,因它非與色法相應,也非心法相應,只好叫他“非色非心”。
這個地方靈芝律師;告訴我們,敘述假名宗無作戒體重要的目的,使令我們後學,歡喜學習的人,可以好好的去思考,究竟這個地方爲什麼要這麼講。
道宣律祖在《業疏》上有一段文:“考其業體,本由心生,還熏本心,有能有用。”無作成體是內心生起,既然是由心生起,可見心屬于能受,戒體是屬于所受。還熏本心,戒體能還熏習本來所受戒的那個心。因爲受了戒,戒體還要熏修本心,令起善法,防非止惡。若從生起來說,心是能生,戒體爲所生:若從熏習來講,戒體爲能熏,心是所熏的。心與戒體互爲能所,故說還熏本心。有能有用者,指受戒後,戒體生起戒行,相對;于境界能防止犯戒,這是戒體的功用,所以說有能指戒體,有用指戒行,即防遏緣非。所以受戒要明白這個道理。
叁、圓教宗。也是道宣律祖由四分律中開出的。宣祖根據法華涅槃二經立此圓教宗。教法上是屬于小乘教,但義理方面是通于大乘教。法華經開權顯實,授聲聞成佛之記,涅槃經中重新扶起戒律,廣談常住佛性,根據這兩部經的義理建立圓教宗,顯出無作戒體,;其他經中沒有這種根據,唯有這兩部經有這種教義。
圓有叁個意思:1、圓頓,2、圓融,3、圓滿,具有這叁個意思稱圓教宗。
1、圓頓者二剛面實法宗與假名宗二宗,教義方面是屬于小乘教,圓教宗才屬于大乘教。如果依法華經中所說,依大乘教義看小乘教,並不需要等待接受了大乘之後才能稱名爲大乘。因爲佛是爲了一乘的實教,而才施設叁乘的權教。也就是叁乘小教也都是一乘實教,本爲大乘而施小教,所以下須等待入大乘之後方名爲大。如小孩子沒有上大學的資格,你一定要讓他讀幼稚園,千步一步的進入大·學,沒有幼稚園資格怎麼能上大學。佛施設小教就是令衆生步步進入大乘,因此小乘教就是大乘教。法華經雲:“決了聲聞性,是諸經中王”正式說明方便施設小乘,目的都是爲大乘,這是圓頓的意思。
2、圓融者。實法宗判戒體是色,假名宗判無作戒體是非色非心,色法是偏于一面,心法也是偏一面的,不能均衡戒體的義理。圓教宗把實法宗之色法稱爲善種子,假名宗之非色非心法也稱爲善種子,他用善種子把色法心法圓融起來,這就是圓融的意思。其實只是一個戒體,實法宗判是色法,假名宗判非色非心法,圓教宗判的是善種子,叁個其實是;個體。實法宗的色法也好,假名宗的非色非心法也好,都是善種子,善種子把叁個融合起來稱爲圓融。
道宣律祖有一個比喻,好像一塊美玉,不認識的人認爲是一塊石頭,有人認爲不是石頭,真正認識的人知道是一塊美玉。這塊美玉可以說是石頭也可說不是石頭,其實都是指這一塊玉。
3、圓滿者。一代時教根據前叁教,阿含、方等、般若,一直到法華會上,這個時候會叁權教爲一實教。聲聞人可以授記成佛,一般的衆生也都可授記成佛。由會叁歸一的意思,我們才可以知道,前二宗所說的戒體都是權教的方便,所以《涅槃經》上說:“佛所說的戒體,有人不了解,有認爲是色法,有認爲是非色非心法,因下了解其義,來到法華涅槃會上就了解了。一色與非色之名雖然不同,與善種子之體無差別,究意完成戒體的義理,故名圓滿。
道宣律師藉四分律宗建立圓教宗。圓教宗所談的戒體以色心二法爲戒體,無作戒體是善種子。善種子就是在我們受戒時,身業禮拜長跪,口業請師乞戒等,一番叁羯磨完後,運用我們身口方便的功能熏入第八識田中,使令成善的種子。前面有說到,第一羯磨後,十法界善法的種子就動了起來,第二羯麼後,十法界的善種子升于虛空,第叁羯磨法競,十法界善種子流入受者身心成正報,成爲善種于。作戒就是熏修我們的第八識,把種子熏入第八識田中,用善的心來熏。善指十法界情與無情的善,種子是比喻,比喻種在我們八識田中,它將來能發菩提芽,成菩提子,開菩提花,結菩提果,沒有這個種子,如何能成就呢
善聲示不是惡,不是無記性,善種子就是成佛的種子,成佛的因。這是屬于圓教宗所指的無作戒體。把前面色法、非色非心法全部融合起來。
四分律宗是攝于大乘教,道宣律祖也有說明,四分律的確是攝入大乘教。它本身的教理是小乘教,但前後的文教都有大乘的意義,因此根據前後的正文發揮四分律教爲大乘教。義理通于大乘,言教則是屬于小乘、這是道宣律祖本持的立場。
道宣律祖有句話:“欲了妄情,須知妄業,故作法受,還熏妄心,于本藏識成善種子,此戒體也。”假使有煩惱,…
《未來傳戒的興衰(道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