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传戒的兴衰
道海
开证长老,各位法师慈悲,今天弘法大会要我来讲几句话,其实我什么也不会,口齿也很笨,希望各位谅解。今天大会给我的题目是“未来传戒的兴衰”。大会给我这个题目,我自己没有这个智慧、能力,来推测未来传戒兴衰的情形。我借南山在家备览,弘一律师所辑的,实际上这都是南山律祖、弘一大师和灵芝律师的东西,就这几种合起来贡献给各位。
未来传戒的兴衰,未来两个字不是指现在,也不是指过去。过去我们对传戒的事情或许有大概的了解:至于现在的时间很短暂,于是我们只有寄托在未来传戒,到底是往兴盛方面去行,或是向衰败方面去行,这个对我本身来讲,没有这个智慧,也没有这样的能力来推测未来传戒如何。
至于说到传戒,最好根据过去佛陀的制度,及历代祖师传戒的传承,或许我们对未来可以有少许的了解。
传戒,亦;名受戒。传戒的传是指传授,十师把戒法传授给弟子叫传戒:弟子纳受戒法,名为受戒。无论是十师传戒也好,弟子纳受戒法也好,其中最主要的是戒法,除此戒法之外没什么可传的,也没什么可受的。假使我们受了戒之后,如何生起我们的戒行,运用身、口、意三业,在日常生活中,以戒行保护戒体,这才是我们受戒的人应该有的心态。我们想要明白受了戒以后,怎样照着戒条去实行,这需要好好的去学习戒律。假如我们不学习的话,不明白戒律,那如何去实行呢
所以这方面是很重要的。
尤其是身口意三业,在日常生活中,行住坐卧之间,对戒法的认识不可缺少。所以我们到戒场去,受完戒回来以后,想要能够保持我们的戒行而不犯,使令戒体清净,就应该好好学习戒律。把戒的持犯种种轨则、行法明白之后,我们才知道怎么去行,。
传戒以戒字为中心点,究意戒是什么意思呢
今天假借弘法大会的因缘来谈一谈。假使我讲的对的地方,可以互相再研究:假使错的地方,请开证长老及各位法师多多指教。
刚刚也讲过,受了戒之后,学习了戒相,藉身口意的行动来实践戒行。利用意业每天在生活中的思惟,口业的言谈,身业的一一行动,在生活中的所作所为是不是符合戒体,今天利用集会的因缘来提一提戒的意义。戒的三种名称
戒的意义有三种名称,四种义理。现在我们先说戒的三种名称。知道戒的三种名称,就可以知道我们受戒的目的是什么。三种名称是昆尼、尸罗、波罗提木又。
第一毗尼。梵音昆尼,传到中国译为律。律者法也,就是法律。法是以楷正、决定为义。就好像我们受了戒之后,在日常生活之中,所作所为究意属于持戒
还是犯戒
犯了戒之后是属于犯轻
还是犯重
我们如果想要了解,在律藏之中有剀切的说明,详细的判别。所以昆尼翻为律,律者法也,是楷正决定的意思。
因为对持犯的了解,赏罚分明,功过了然。所以持戒有功,犯戒有过。佛陀对任何一个受戒的弟子,明白指示出持犯开遮的详情,所以第一个名称叫毗尼。它包含整个律藏,是属于如来的教中所诠。所诠的持犯开遮轻重等相,名为教诠。
第二尸罗。尸罗也是梵语,中国译为戒。戒有的地方翻为清凉。其实清凉之义只是持戒的功能,使令犯戒烦恼之热而下现起,这是依持戒功能而翻的,可见并非是正译。又戒是警策的意思。如来制戒,为能警策之法,所警策的是身口意三业。警策我们受戒的人,相对犯戒之境现前而能不犯,远离犯戒之过。
又戒的意思是性义。性通于善性、恶性、无记性。戒法只通于善性,不通于恶性及无记性。所以圆教称戒体为善种子。戒属于善性,不过也通于恶性。如屠户之家、打猎人等,外道受恶戒去作恶事,禁作善行。若受善戒者,则禁止作恶,如受佛戒的七众弟子,既然受了善法之戒,所以禁止作诸恶业。因为善恶之性互不相害,此取其禁止之义。是故受恶戒者禁止善事,受善戒者则禁作恶事。
佛教七众弟子
受了佛陀的戒法,是受了如来的善戒,所以身口意三业,相对现前一切境界,应当止一切恶,行一切善,利益一切众生。跟平常吃饭时发愿一样,愿断一切恶,愿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这都是合乎戒行的行愿。正是戒义,帮助我们在日常中止恶、行善。
《戒经》中说“如来立禁戒,半月半月说”。按照性义解释,戒是禁止的意思。戒是属于因行。因行是说在我们因地之中,应当实践之行,如菩萨道为佛果之因行。我们求因行,恶法就不入。佛教的七众弟子受戒之后,应当止一切恶,行一切善,此止恶作善的行为即持戒,所达到的效果,是离世间三途苦,得佛果之因。修菩萨行者在六度中也欢喜持戒。戒是无上菩提之根本,三乘人之因种,所以戒是因行。毗尼是教诠,戒是因行,因地中应当行之行。
第三波罗提木又。中国译为解脱。由持戒的因行,感得解脱的果。戒属于因行,解脱属于果诠。既然有了因中的行门,一定感得解脱之果。所以解脱有二个意思。一是近解脱,亦名近果。二是远解脱,亦名远果。
先解释近解脱,近果。近果是指持戒所得之果。如同比丘受了二百五十条戒,比丘尼受了三百四十八条戒,随其持守一条戒,可得一条之解脱:持十条戒得十条解脱:持百条戒得百条解脱:全部持全部解脱。其中若有一条不持,则被其一条犯戒的业力所牵,下得解脱。.就如犯了淫、盗戒,有了烦恼就不能得解脱:保持清净戒就可得解脱。戒有犯,则随其业流转不得解脱。此属近脱,亦名近果。比丘是这样,比丘尼也一样,乃至在家人受五戒,持之也同样得解脱。这说明近果是持戒得解脱。
第二远解脱,亦名远果,指圣位。受戒之后如法持戒而下犯,戒体清净如法,由戒生起禅定,开发智慧,由智慧而断烦恼种子,所以能超出三界,成就圣人之道。因此远果指将来达到圣果,究竟永离烦恼的圣位。
此三名中,毗尼是律法属于教诠,是如来所制成的戒:尸罗即戒属于因行,让我们因地中如法持戒,由戒生行,波罗提木又即解脱,是指有了戒的因行之后,将来才能得解脱。由这三个名字,就把我们由凡夫地至圣人地,所学的都包含在内,这是大概就戒的三种意思作说明。
戒的四种意义
古来大德皆以戒法、戒体、戒行、戒相的四种意义来解释戒字。这也是关乎我们出家人受了比丘、比丘尼戒之后,很重要的事。我假借这机会来说明,然后我们才可以了解戒场受戒的情形。以下介缙四种意义。
第一戒法。扼要地说,戒法就是佛在世时所制成的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除了这以外没有其他的戒法。但是戒法的目的何在呢
目的是使令一切众生,受了戒法之后,种下三乘圣因,及成佛之种。
道宣律祖在《羯磨疏》中,有这样一个问答,我们可以由问答中去了解它的意思。在《羯磨疏》中有人这么问:“人人都知道受戒,究竟所受的是什么呢”
道宣律师回答说:“所受的是圣法。”我们一般称戒法,这儿称圣法。为什么戒法称圣法呢
假使我们知道自己所受的戒法,是圣法的话,我们一定会视之为宝贝,珍贵的爱护它。所谓圣法就是生善灭恶之法、成就圣人之法,也可以说是成佛的种子、成佛的正因,这就是圣法。因为三乘圣人,乃至成佛都是由此法而成的。所以称为圣法,因中而称果上之法。
三乘圣人乃至于成佛,都是依戒为根本,依戒为基础,在因中成佛的圣法。假使我们能够知道,我们所受的戒法是成就圣人之法、究竟圣人之法、成佛正因、成佛种子,我们受完戒之后,会把戒法当成珍贵的东西,不会一念之间不小心去犯戒,把成佛之因、成佛之种,随便放弃。如果不晓得这个道理,以为受了戒,比丘戒具足圆满了,就可以成佛,随随便便而犯戒,就失去了成圣成佛之因种,是很可惜的事。
道宣律祖告诉我们究竟受的是什么戒
就是戒法,这很重要的。既然我们知道所受的是圣法,我们受了戒之后,应该怎样来珍贵它、保护它,完成清净无染之业
所以凡是七众弟子受佛戒者,应该特别的重视它、珍贵它、保护它,使身口意三业的行为一无所犯。才不辜负我们在戒场所受的戒法。
戒法是指修学圣道之法,趣向圣人之道。灵芝律师解释时说:“假使有人知道他所受的戒法是圣法,是可尊可贵成圣成佛的种子、成佛的正因,他一定会珍贵、爱护它,决定不会在日常生活之中随便犯戒,随便放弃它。”
由于这番的问答显示,道宣律祖提醒我们所有受戒的人,应该自问:既然受了戒,得了戒体,如果不运用身口意三业的行为,善于保护戒体,等于不受。甚至道宣律师说下如不受。为什么不受呢
假使不受戒,也下致于堕地狱。道宣律师所说的话,并不是鼓励我们下要受,而是鼓励我们,受了之后切记不要犯。这说明戒法是我们每一个受戒的人最宝贵的东西。
戒法的法下局限于凡夫、圣人的。俗人可以受五戒、八戒:比丘、比丘尼则受出家五众的戒法。然而佛弟子受了戒之后,就在我们的行仪上及心里上,生起如法持戒而不犯,任运止一切恶,行一切善的这股力量,实际上这就是戒体。假如我们受了戒之后,依戒法如法去行就是因行,因中持戒的行为,既然有因行就能达持戒的效果,这是戒法的意思。
第二戒体。戒体指我们在戒场之中,十师所传如来所制的戒,我们所纳受的亦是如来所制的戒,经过授受之后,在我们心中及思想上有了持戒的功能,有了这种功能,相对于境界不犯的力量,这叫做戒体。
道宣律祖也告诉我们,要先明白能领受戒体之心。戒法既然是如此,而我们如何去领纳戒法呢
《行事钞》中说,能领受的戒法是心相。然而我们的心,它是无形无相的,看不见的。就如同我坐在这里,我的身体大家看得见,我的心无形无相大家看不到,只是运用讲话、言语及行动来表达心的存在。所以要说明能领受的心相,需要假借所观之境来说明。
首先说明能领受的心相。就如我们在授戒时开示戒子:佛所制的戒是根据正报的身心,及…
《未来传戒的兴衰(道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