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傳戒的興衰
道海
開證長老,各位法師慈悲,今天弘法大會要我來講幾句話,其實我什麼也不會,口齒也很笨,希望各位諒解。今天大會給我的題目是“未來傳戒的興衰”。大會給我這個題目,我自己沒有這個智慧、能力,來推測未來傳戒興衰的情形。我借南山在家備覽,弘一律師所輯的,實際上這都是南山律祖、弘一大師和靈芝律師的東西,就這幾種合起來貢獻給各位。
未來傳戒的興衰,未來兩個字不是指現在,也不是指過去。過去我們對傳戒的事情或許有大概的了解:至于現在的時間很短暫,于是我們只有寄托在未來傳戒,到底是往興盛方面去行,或是向衰敗方面去行,這個對我本身來講,沒有這個智慧,也沒有這樣的能力來推測未來傳戒如何。
至于說到傳戒,最好根據過去佛陀的製度,及曆代祖師傳戒的傳承,或許我們對未來可以有少許的了解。
傳戒,亦;名受戒。傳戒的傳是指傳授,十師把戒法傳授給弟子叫傳戒:弟子納受戒法,名爲受戒。無論是十師傳戒也好,弟子納受戒法也好,其中最主要的是戒法,除此戒法之外沒什麼可傳的,也沒什麼可受的。假使我們受了戒之後,如何生起我們的戒行,運用身、口、意叁業,在日常生活中,以戒行保護戒體,這才是我們受戒的人應該有的心態。我們想要明白受了戒以後,怎樣照著戒條去實行,這需要好好的去學習戒律。假如我們不學習的話,不明白戒律,那如何去實行呢
所以這方面是很重要的。
尤其是身口意叁業,在日常生活中,行住坐臥之間,對戒法的認識不可缺少。所以我們到戒場去,受完戒回來以後,想要能夠保持我們的戒行而不犯,使令戒體清淨,就應該好好學習戒律。把戒的持犯種種軌則、行法明白之後,我們才知道怎麼去行,。
傳戒以戒字爲中心點,究意戒是什麼意思呢
今天假借弘法大會的因緣來談一談。假使我講的對的地方,可以互相再研究:假使錯的地方,請開證長老及各位法師多多指教。
剛剛也講過,受了戒之後,學習了戒相,藉身口意的行動來實踐戒行。利用意業每天在生活中的思惟,口業的言談,身業的一一行動,在生活中的所作所爲是不是符合戒體,今天利用集會的因緣來提一提戒的意義。戒的叁種名稱
戒的意義有叁種名稱,四種義理。現在我們先說戒的叁種名稱。知道戒的叁種名稱,就可以知道我們受戒的目的是什麼。叁種名稱是昆尼、屍羅、波羅提木又。
第一毗尼。梵音昆尼,傳到中國譯爲律。律者法也,就是法律。法是以楷正、決定爲義。就好像我們受了戒之後,在日常生活之中,所作所爲究意屬于持戒
還是犯戒
犯了戒之後是屬于犯輕
還是犯重
我們如果想要了解,在律藏之中有剀切的說明,詳細的判別。所以昆尼翻爲律,律者法也,是楷正決定的意思。
因爲對持犯的了解,賞罰分明,功過了然。所以持戒有功,犯戒有過。佛陀對任何一個受戒的弟子,明白指示出持犯開遮的詳情,所以第一個名稱叫毗尼。它包含整個律藏,是屬于如來的教中所诠。所诠的持犯開遮輕重等相,名爲教诠。
第二屍羅。屍羅也是梵語,中國譯爲戒。戒有的地方翻爲清涼。其實清涼之義只是持戒的功能,使令犯戒煩惱之熱而下現起,這是依持戒功能而翻的,可見並非是正譯。又戒是警策的意思。如來製戒,爲能警策之法,所警策的是身口意叁業。警策我們受戒的人,相對犯戒之境現前而能不犯,遠離犯戒之過。
又戒的意思是性義。性通于善性、惡性、無記性。戒法只通于善性,不通于惡性及無記性。所以圓教稱戒體爲善種子。戒屬于善性,不過也通于惡性。如屠戶之家、打獵人等,外道受惡戒去作惡事,禁作善行。若受善戒者,則禁止作惡,如受佛戒的七衆弟子,既然受了善法之戒,所以禁止作諸惡業。因爲善惡之性互不相害,此取其禁止之義。是故受惡戒者禁止善事,受善戒者則禁作惡事。
佛教七衆弟子
受了佛陀的戒法,是受了如來的善戒,所以身口意叁業,相對現前一切境界,應當止一切惡,行一切善,利益一切衆生。跟平常吃飯時發願一樣,願斷一切惡,願修一切善,誓度一切衆生,這都是合乎戒行的行願。正是戒義,幫助我們在日常中止惡、行善。
《戒經》中說“如來立禁戒,半月半月說”。按照性義解釋,戒是禁止的意思。戒是屬于因行。因行是說在我們因地之中,應當實踐之行,如菩薩道爲佛果之因行。我們求因行,惡法就不入。佛教的七衆弟子受戒之後,應當止一切惡,行一切善,此止惡作善的行爲即持戒,所達到的效果,是離世間叁途苦,得佛果之因。修菩薩行者在六度中也歡喜持戒。戒是無上菩提之根本,叁乘人之因種,所以戒是因行。毗尼是教诠,戒是因行,因地中應當行之行。
第叁波羅提木又。中國譯爲解脫。由持戒的因行,感得解脫的果。戒屬于因行,解脫屬于果诠。既然有了因中的行門,一定感得解脫之果。所以解脫有二個意思。一是近解脫,亦名近果。二是遠解脫,亦名遠果。
先解釋近解脫,近果。近果是指持戒所得之果。如同比丘受了二百五十條戒,比丘尼受了叁百四十八條戒,隨其持守一條戒,可得一條之解脫:持十條戒得十條解脫:持百條戒得百條解脫:全部持全部解脫。其中若有一條不持,則被其一條犯戒的業力所牽,下得解脫。.就如犯了淫、盜戒,有了煩惱就不能得解脫:保持清淨戒就可得解脫。戒有犯,則隨其業流轉不得解脫。此屬近脫,亦名近果。比丘是這樣,比丘尼也一樣,乃至在家人受五戒,持之也同樣得解脫。這說明近果是持戒得解脫。
第二遠解脫,亦名遠果,指聖位。受戒之後如法持戒而下犯,戒體清淨如法,由戒生起禅定,開發智慧,由智慧而斷煩惱種子,所以能超出叁界,成就聖人之道。因此遠果指將來達到聖果,究竟永離煩惱的聖位。
此叁名中,毗尼是律法屬于教诠,是如來所製成的戒:屍羅即戒屬于因行,讓我們因地中如法持戒,由戒生行,波羅提木又即解脫,是指有了戒的因行之後,將來才能得解脫。由這叁個名字,就把我們由凡夫地至聖人地,所學的都包含在內,這是大概就戒的叁種意思作說明。
戒的四種意義
古來大德皆以戒法、戒體、戒行、戒相的四種意義來解釋戒字。這也是關乎我們出家人受了比丘、比丘尼戒之後,很重要的事。我假借這機會來說明,然後我們才可以了解戒場受戒的情形。以下介缙四種意義。
第一戒法。扼要地說,戒法就是佛在世時所製成的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除了這以外沒有其他的戒法。但是戒法的目的何在呢
目的是使令一切衆生,受了戒法之後,種下叁乘聖因,及成佛之種。
道宣律祖在《羯磨疏》中,有這樣一個問答,我們可以由問答中去了解它的意思。在《羯磨疏》中有人這麼問:“人人都知道受戒,究竟所受的是什麼呢”
道宣律師回答說:“所受的是聖法。”我們一般稱戒法,這兒稱聖法。爲什麼戒法稱聖法呢
假使我們知道自己所受的戒法,是聖法的話,我們一定會視之爲寶貝,珍貴的愛護它。所謂聖法就是生善滅惡之法、成就聖人之法,也可以說是成佛的種子、成佛的正因,這就是聖法。因爲叁乘聖人,乃至成佛都是由此法而成的。所以稱爲聖法,因中而稱果上之法。
叁乘聖人乃至于成佛,都是依戒爲根本,依戒爲基礎,在因中成佛的聖法。假使我們能夠知道,我們所受的戒法是成就聖人之法、究竟聖人之法、成佛正因、成佛種子,我們受完戒之後,會把戒法當成珍貴的東西,不會一念之間不小心去犯戒,把成佛之因、成佛之種,隨便放棄。如果不曉得這個道理,以爲受了戒,比丘戒具足圓滿了,就可以成佛,隨隨便便而犯戒,就失去了成聖成佛之因種,是很可惜的事。
道宣律祖告訴我們究竟受的是什麼戒
就是戒法,這很重要的。既然我們知道所受的是聖法,我們受了戒之後,應該怎樣來珍貴它、保護它,完成清淨無染之業
所以凡是七衆弟子受佛戒者,應該特別的重視它、珍貴它、保護它,使身口意叁業的行爲一無所犯。才不辜負我們在戒場所受的戒法。
戒法是指修學聖道之法,趣向聖人之道。靈芝律師解釋時說:“假使有人知道他所受的戒法是聖法,是可尊可貴成聖成佛的種子、成佛的正因,他一定會珍貴、愛護它,決定不會在日常生活之中隨便犯戒,隨便放棄它。”
由于這番的問答顯示,道宣律祖提醒我們所有受戒的人,應該自問:既然受了戒,得了戒體,如果不運用身口意叁業的行爲,善于保護戒體,等于不受。甚至道宣律師說下如不受。爲什麼不受呢
假使不受戒,也下致于墮地獄。道宣律師所說的話,並不是鼓勵我們下要受,而是鼓勵我們,受了之後切記不要犯。這說明戒法是我們每一個受戒的人最寶貴的東西。
戒法的法下局限于凡夫、聖人的。俗人可以受五戒、八戒:比丘、比丘尼則受出家五衆的戒法。然而佛弟子受了戒之後,就在我們的行儀上及心裏上,生起如法持戒而不犯,任運止一切惡,行一切善的這股力量,實際上這就是戒體。假如我們受了戒之後,依戒法如法去行就是因行,因中持戒的行爲,既然有因行就能達持戒的效果,這是戒法的意思。
第二戒體。戒體指我們在戒場之中,十師所傳如來所製的戒,我們所納受的亦是如來所製的戒,經過授受之後,在我們心中及思想上有了持戒的功能,有了這種功能,相對于境界不犯的力量,這叫做戒體。
道宣律祖也告訴我們,要先明白能領受戒體之心。戒法既然是如此,而我們如何去領納戒法呢
《行事鈔》中說,能領受的戒法是心相。然而我們的心,它是無形無相的,看不見的。就如同我坐在這裏,我的身體大家看得見,我的心無形無相大家看不到,只是運用講話、言語及行動來表達心的存在。所以要說明能領受的心相,需要假借所觀之境來說明。
首先說明能領受的心相。就如我們在授戒時開示戒子:佛所製的戒是根據正報的身心,及…
《未來傳戒的興衰(道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