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未来传戒的兴衰(道海)▪P4

  ..续本文上一页就是惑业的开始,想要断除我们的烦恼怎么办呢

  须知妄业,我们一定要先对治身口意三业相对现前的境界不造恶,这就要持戒,戒是对治诸业而不造,定慧对治惑令不起。假如下受戒,身口意三业生下起持戒的行为,对现前的境界就没有办法停止造恶。所以欲了妄情,须知妄业。受了戒之后,根据十法界情、无情境上成就戒体,然后生起相对于十法界情与无情,不犯戒、不造恶业。恶业停止不造,没有恶因,当然可以得解脱,包含的义理在其中。 “故作法受,还熏妄心一因佛在世制的戒法,我们依据佛的戒法去受戒,受了戒以后生起戒行,将我们的心猿意马带上了锁,不随便乱跑。因为我们的心驱使身口随便造善造恶,都是这一念心,受了戒以后相对境界一定要止恶作善,等于附上枷锁。所以必须要受戒。这儿也有这么一句话叫做“宁可受戒破戒堕地狱,下可不受戒而生天。”这个意思是,受了戒以后,成佛正因的种子已经种下去,纵然破戒堕地狱受苦,将来出来之后仍然可以成佛。然而不受戒永远没有机会。佛在世制戒的目的在此。“戒为无上菩提本”是根据这个道理。

  “于本藏识,成善种子,此戒体也。”这三句话正式指出戒体究竟是什么。我们登坛受戒以后,第一刹那作戒体竟,第二刹那无作戒体的善种子生起,在这个时候,相对得到戒体。于本藏识,识指第八识,圆教宗判为善种子。就因我们受戒时十师经过授受的演礼成就我们的戒体,就等于在我们第八识田中种下善的种子。这个就是我们受戒得到的戒体。 “此戒体也” 。

  因此受完戒之后,就在八识田中任运的止一切恶,任运的作一切善,任运的度一切众生。什么叫任运呢

  下假以任何造作叫任运。如果不是在八识田中有善种子,它怎么能任运的止恶作善呢

  这是道宣律祖,依大乘圆教的义理判无作戒体。

  第三戒行。受了戒以后,得到戒体,随顺戒体在日常生活中,依据我们身口意三业,相对生起善恶之境界。犯戒境界现起时,因为已经受了戒,得到戒体,就会生起戒行,誓言绝对不犯。在家人受了五戒就根据五戒法学习,出家人受了比丘比丘尼戒就根据比丘比丘尼戒去学习,为什么呢

  下学习下晓得怎样持戒

  一定要学习明白以后才能行,应用在我们身口上,这就是戒行。也就是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检点我们意业的思想、口业的言论、身业的行动。戒行是在行住坐卧之中都要实行,故道宣律祖说“常尔一心” 。不是说上午如法持戒,下午就不持戒,并非如此。而是要时时刻刻检点自己的三业,那里符合戒法,那里不符合戒法,时时检点这样子叫戒行。

  在戒行方面要明白止犯作犯、止持作持。作持如半月诵戒、结夏安居自恣、三衣钵等等,这都是作持。止持如杀盗淫妄戒等。作持是必须做就要去做,不做就犯。止持是必须止就止,下止就犯。因此要时时警觉我们的心,完成止持作持,止犯作犯。所以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戒行才能完成。

  第四戒相。弘一律师说戒相有二。1、约戒行而说戒相。2、约戒法而说戒相。

  1、约戒行而说戒相,如持戒的善良行为,不杀就是不杀,下盗就是不盗,把不杀不盗表现在行动之中。这样的善良的行为,使其表达出来就是以戒行来说戒相。

  2、约戒法而说戒相。如受五戒就根据五戒去学习,受比丘比丘尼戒,就根据比丘比丘尼戒去学习。每一种戒都有它的开遮持犯相状,因罪果罪,轻重的相状不同,假使我们下学习,不知道怎么去做、去行呢

  依戒法而说戒相,就是要好好的学习,学习明白了,然后应用戒法实行在身口意三业上。这就是戒行。传戒应具备的条件

  其次,再说传戒时的情形。戒场受戒的条件,弘一律师说,须具备六个条件。

  1、结界成就。结大界成就,凡是出家人比丘、比丘尼居住的地方,必须要有大界。这个大界必须人、法、事、处一一如法。如果有一法不如法,就结界不成。人指僧人,法指教法,事指办理这件结大界的事情,处所指结成大界以内的范围。

  2、有能秉法僧。有能秉受羯磨教法的僧人,指真实得到比丘戒体的人,而且轻重等持,受戒以后而没有犯戒,这种人称能秉受羯磨之人,即能秉法之僧。

  3、僧数满足。以上所说的出家人,只要五个人就可以受戒。智者大师,澫益大师,弘一律师他们都王张五个比丘,但是三位大师都很失望。僧数满就是要有人数满足的比丘。印度要十个,中国五个就可以了。

  4、界内尽集和合。大界以内所有出家人完全集合,而且僧众要和合。和合包含六和僧众。界内所有的出家人全部集合,集合之后必须要有六和僧众的条件。

  5、有羯磨教法。根据佛陀所制的羯磨教法去做,不可以擅改。羯磨时,言词不清楚,字句不明白,使受戒的人听不懂,这是不如法。所以受戒的人,一定要言;语相同。就算言语相同,马马虎虎读过去,其他人没有听清楚,一样有过错。

  6、资缘具足。三衣钵具完全不缺,六根具足,无众病缘,没有十三重难,十六轻遮。十师清净,戒子具足,这样叫资缘具足。

  以上六个条件完全具足,方得受戒。

  弘一律师云:“今则悉缺” 。现在来讲六个条件全部缺少,再来说明未来传戒的兴衰。今录一段弘一大师之问答:

  问:今世传戒,皆聚众数百人,并且以一月为期限,(现在二个月、三个月不一定)是否合乎佛制

  

  答:佛在世时,凡是出家受具足戒的人,都是由他的剃度和尚,请九位清净持戒的出家人来授戒即可,而且是一个人自己受的。中国唐朝的时候,虽有多人共同受戒,那时也只不过十个、二十个人共同受戒。至于近代受戒,为令门庭热闹、所以聚集很多人。弘一律师举漓益大师一段文说明这个道理。漓益大师常常呵斥这种受戒方法不如法。

  澫益大师云:“随时皆可人道,何须腊八及四月八,难缘方许三人,岂容多众至百千也。”只要剃度和尚随时给我们请九位出家人,随时随地都可以受戒。现在传戒分春秋二季,根本不需要,随时都可以受戒的。假使有任何难缘才可以三个人同时受戒

  岂容多众至百千。弘一律师举藕益大师这段话,就是回答前面的问题。以一个月限期是否合乎佛制。下面是澫益大师讨论的问题:“近代以一个月为期,成千成百的大众来受戒,只下过帮助传戒的道场经忏佛事。这件事与我们受戒的实质毫无关系。最重要的是受戒之前,受戒之后,他的师父如何引导他,把戒的三名四义,受戈时应该怎么样希法、观想讲解清楚,这才是传戒最重要的意义,以及得戒和尚重要的责任和义务。”

  澫益大师也讲,受戒的时候好像很重要,受了戒以后也不看律典,也下学习律典,受完戒之后就等于毕业了

  成佛亍

  圆满了

  所以受戒前,师父应当指示自己的弟子预先作好受戒的准备。道宣律祖告诉我们,纵然师父没有讲清楚,在受戒戒场的十师,有责任要跟戒子讲清楚。你们受戒时可能十师已经跟你们讲清楚了。我只是照这个文洽尔们念念。

  我插一句闲话,这文好比在念佛堂要讲净土法门;在禅堂中必须讲参禅的理论一样。最好在受戒期间讲解受戒的重要,令戒子明白受戒义理,这是十师的责任。就像前面所讲的,如此我们受戒时才能了解如何观想、希法、缘境、要期誓愿,受戒之后一切行动能止恶作善,这是很重要的。希望将来弘法大会能有这种力量来提倡如法的传戒。

  不过像刚才所讲的,过去根据佛陀的制度是单独一个人受,等到中国唐朝是十个、二十个人受。根据蔺益大师;弘一律师认为,佛的制度、祖师的传承,是重质而不重量,而现在的传戒是重量不重质。传戒以人多为兴盛,如果以这种为兴盛,那只是衰败的现象。假使以重质,只收一个人,一切如法,这种兴盛,才是真正的兴盛。究竟那一方面会兴盛,那一方面会衰败,在我们将来传戒时,看情形就可知道。

  澫益大师也讲,现在传戒是重视表面的庄严,内无实质。过去则重视实质而不重视表面。希望弘法大会能够将来提倡如法的传戒,这是好事。将来以量为主,以质为主,这都是戒师们的责任,我今天讲到这里。

  摘自《僧伽》第3卷第4期

  

《未来传戒的兴衰(道海)》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结戒十义(明尧)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