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臺觀心誦經法
心皓
一般來講,誦經有兩種目的,一是爲了解佛教義理作爲自己的修行指南,或者是爲弘經說教而讀經及參閱古德注疏等,詳研經義。二是以誦經作爲修行,這是大乘佛教的傳統,佛教史傳中就有許多關于誦經可增長福慧功德乃至開悟的記載。印光大師曾特別說到這一方法,他在《文鈔》中說:“不敢蔭一念懈怠,不敢起一念分別。從首至尾,一直閱去。無論若文若義,一概不加理會。如是閱經,利根之人,便能悟二空理,證實相法。即根機鈍劣,亦可以消除業障,增長福慧。1”這是以讀誦佛經作爲一種修行的法門,因爲其便利易行,所以受到中國佛教徒的大力歡迎和廣泛實踐。然而誦經之法在佛經中僅是零星地闡述,具體說明誦經觀修的法門著作唯有天臺創始人智者大師的《觀心誦經法》一書。
天臺宗一向重視誦經這一法門的修習,智者大師有誦經方面的許多獨特體驗。他從小讀誦《法華經·普門品》,至大賢山受教于慧思禅師時又讀誦《法華》、《無量義經》、《普賢觀經》等叁部大經,後至大蘇山讀誦《法華》得以悟證法華叁昧。據《天臺四祖智者大師》記載,智者在大蘇山修習法華叁昧,經二七日,誦《法華》至〈藥王品〉“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如來”時,“身心豁然,寂而入定”,因而闡發了以忏法理觀爲助緣來念誦經典,進入叁昧的方法。
智者大師曾創建了一系列的忏儀製度,這些忏法中幾乎都有誦經一項的要求,如《金光明忏》立有十科儀軌中,前九法爲午前所行,余時則專唱誦《金光明經》。宋代遵式所寫的《金光明補助儀》,則更詳細說明了唱誦《金光明經》的要求,指出誦經時除了讀誦經文外,還指出應當正念思惟經義,要求行者誦經時,使文句分明,更了知音聲性空,無所取著,此即忏法之理觀。若能如是誦經,則是通于天臺止觀雙運之法。大師所製定的各部忏法雖然沒有一一明確說明誦經時的觀心之法,其實已于實相正觀一項說明。爲了更明確此一觀法,他特意講述了《觀心誦經法》,說明空假中一心叁觀之法,作爲單行本流通。唐代湛然爲此述有《觀心誦經記》。筆者試對智者《觀心誦經法》作一簡單解析,原文十分簡短,茲錄如下:
夫欲念經滅罪,第一先須盥漱整威儀,別座跏趺而坐;第二入觀所坐之座高廣嚴好;次觀座下皆有天龍八部四衆圍繞聽法。
次須運心作觀。觀我能爲法師傳佛正教,爲四衆說想所出聲,非但此一席衆,乃至十方皆得聽受,名爲假觀;次觀能說之人所念之經,何者是經?爲經卷?是爲紙墨?是爲標軸?是誦者爲當心念?是口念?是爲龈齶和合而出?爲有我身?爲無我身?誰是念者?觀此四衆,爲是實有?爲後想生?四衆非有,推尋畢竟無有我,能念者是名空觀;雖無所念之經,而有經卷紙墨文字,雖無能念之人,而有我身爲四衆宣念,雖非內外不離內外,雖非經卷不離經卷,雖非心口不出心口,從始至終必無差謬,名不可思議。能作此解,能作此觀,名爲叁觀。
雖無施者,而有法施;雖無受者,四衆宛然;雖無法座,登座宣說;非一二叁,而一二叁,名爲法施檀波羅蜜。專心執持,無諸遮礙,名爲持戒。忍耐惡覺,名聞財利,皆不能惱,名之爲忍。一心不息,從始至終,無有慚愧,名爲精進。專念此經,無有愛味,名之爲禅。分別無謬,序正流通,無不谛了,字句分明,名爲般若。是名六波羅蜜具足。
自行此法名之爲實,傳授外人名之爲權。若從生至老,一生已辦,以此成功德,于無始心名爲正因種子;若有心觀名爲了因;高座四衆說授因緣名爲因緣;叁因具足。若觀未明,但是性德;研之不已,觀心相應,名托聖胎,以胎業成就,名爲修德;中間四十二位亦名性修;至于極果名爲種智。伊字叁點2,不縱不橫,名大涅槃。名到彼岸,名第一義空平等大慧,是名念經正觀。叁世諸佛無不從此而生,信者可施,無問莫說。
第叁流通者。若自調自度,不名爲慈;見苦不救,不名爲悲。既修正觀現前,複應莊嚴法界。所念經竟,出觀之後,以此道觀功德:已登正覺之者,願度衆生;入位之人,悉登上地;未入位者,即運慈悲二法,願未來世成等正覺也。3
觀心誦經法主要包括身威儀和心作觀兩方面的要求。在身威儀方面,要求“盥漱整威儀”,誦經法與天臺忏法有相通之處在于,誦經和行忏同樣是入道場作佛事,因此正式運作之前,必須身口意叁業清淨。天臺忏法對行者淨身方面的要求是這樣的:爲了維護道場的莊嚴清淨,行者在正入忏堂前,宜洗浴清淨,換潔淨衣出入。連拜忏用的氈褥薦席皆須新淨,如此方能使道場清淨,無汙穢氣,佛菩薩才能感降。如“若不先嚴淨身心,卒入道場,則道心不發,行不如法,無所感降。”4“若不如是護淨,則不如法,徒行無益,乃更招罪,是故行者努力護之,日叁時浴者不可阙也。”5因此四部忏法都有洗浴方面的要求,並且日日洗浴,有的甚至要求一日叁時洗浴,著新淨衣,如入廁須更衣方可,並脫故衣及革屣遠置于道場之外,不令淨觸混雜。這些是對行忏者入莊嚴道場的嚴格要求,誦經行者雖無特意布置的莊嚴道場,作爲方便行法的個人誦經修持,其身口意的基本行儀亦應同于忏法,如盥漱整儀等當是最起碼的要求。
之後,爲了正心攝念,須“別座跏趺而坐”,此爲誦經身體姿勢之要求。文中提到的“座”,是講經或禮誦時,法師之座,一般稱爲高座。《大比丘叁千威儀》卷上說:“上高座讀經。”6《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卷下說:“敷百高座請百法師,講讀般若波羅蜜多經。”7高座有顯示佛法尊貴之義。經是佛陀金口所宣,宣講之處,人非人等皆來聽受,個人誦經時,雖無人道衆生來聽,但爲利益非人故,必須“入觀所坐之座高廣嚴好”,以此座象征佛陀的法座,誦經即是代佛說法,故“次觀座下皆有天龍八部四衆圍繞聽法”,以期它們亦得佛法受用。這些必要的觀想實際就是菩提心的發起,發大心才能修大行8,方具資格修習下面大乘圓教的觀法。
運心作觀由次第叁觀修習,其法如文所說,誦經時必須運心做空假中叁觀。其觀法次第是:首先觀想自己爲法師能代佛傳教,十方世界衆生皆來聽講受持,這是假有可見的一面,稱爲假觀;其次,觀能說之人、所念之經、聽者四衆皆不可得,如文說:“次觀能說之人所念之經,何者是經?爲經卷?是爲紙墨?是爲標軸?是誦者爲當心念?是口念?是爲龈齶和合而出?爲有我身?爲無我身?誰是念者?觀此四衆,爲是實有?爲後想生?四衆非有,推尋畢竟無有我,能念者是名空觀”。這是觀察所念之經從經卷,是爲紙墨,是爲標軸推求不可得;推求能念之人無論心念、口念、龈齶和合、有我身、無我身皆不可得;最後推求聽者四衆是實有或後想生亦不可得,這種推尋無所有的結果,稱爲空觀;最後,見非空非有,非能所而有能所,“雖無所念之經,而有經卷紙墨文字,雖無能念之人,而有我身爲四衆宣念,雖非內外不離內外,雖非經卷不離經卷,雖非心口不出心口,從始至終必無差謬。”這是不可思議中道正觀。
這叁種次第觀法必須時常觀練,至熟悉後則可進一步上升至“于一念得不前不後,叁觀宛然”,這即是一心叁觀的境地了。此時亦是六波羅蜜叁輪體空具足之時,文中將誦經觀心之法與叁輪體空的菩薩之行六波羅蜜結合起來。叁輪體空一般是能體達能、所、物叁者皆悉本空,摧破執著之相,以布施而言,即指不執著能施、所施及施物叁輪。智者所撰的《法界次第初門》說:“若布施時,施人、受人及財物叁事皆空不可得,入實相正觀。”9 誦經這一法門看似簡單,實際上具足六波羅蜜之行。如誦經之時,即是法布施;誦經時的專心致志,身相威儀即是持戒;誦經時去除凡夫的惡覺10,不爲名聞財利所惱,即是忍辱;一心專注誦經,勇猛進修善法,是爲精進;專念此經,無有愛味,正念相續,即爲禅定;由誦經時文字般若轉爲觀照、實相般若,即是六度中末度般若波羅蜜。行此六波羅蜜之時,若能達至叁輪體空,念念與實相相應,則具無上功德。
此外,觀心誦經法的自行化他修法還具足其他權實、叁因佛性、性修、種智、大涅槃、第一義空平等大慧等功德。具足此類功德,是名“念經正觀”,“叁世諸佛無不從此而生”。可見修習此法功德之大,其原理是建立在實相觀心的基礎上,故有如此微妙功德産生。
《觀心誦經法》的流通分指出,誦經完畢,還須運用與樂爲慈,拔苦爲悲的大心回向“已登正覺之者,願度衆生;入位之人,悉登上地;未入位者,即運慈悲二法,願未來世成等正覺也。”從最初的叁業清淨,中間的念念正觀,到末後的慈悲回向,一場莊嚴微妙的誦經佛事至此方告圓滿結束。
《觀心誦經法》就整個基調看來,和智者大師另一部結合日常行儀與天臺止觀修習的著作《觀心食法》11十分類似,皆是配合空、假、中叁觀,以趨入第一義空爲旨趣,這對日以讀誦大乘經典爲常課的天臺僧衆來說,無疑又多了一道修行的助緣。惜後世佛子讀經僅是藉經來攝心或持定而已,于此高妙易行的天臺法門不知不聞,殊爲可歎,故略述于此,祈與諸位同修共勉!
注釋:
1《印光法師文鈔·複永嘉某居土書五》。
2 梵字的伊()由叁點構成,比喻叁德的相即不離,缺其一便不能成就涅槃的實義。
3 收于《卍續藏》第九十九冊。
4《法華叁昧忏儀》,大正藏46,949c。
5《國清百錄》〈方等忏法〉,大正藏46,798b。
6 大正藏24,917a。
7 大正藏8,840b。
8《止觀》有五略十廣之架構,其中五略之首即要求“發大心”,其次“修大行”,然後才能“感大果”、“裂大網”、“歸大處”。
9 大正藏46,P6866。
10 指惡劣的思想。一切凡夫具叁惡覺:一欲覺,貪欲之知覺也。二嗔覺,嗔恚之知覺也。叁害覺,侵害他之知覺使嗔覺增長者。
11 天臺觀心食法教導學人以觀法受食,使日常之食成爲般若食,從而達到念念正觀,念念中道的修行目的。《觀心食法》與《觀心誦經法》可謂是智者結合日常行儀和天臺止觀修習之法的姊妹篇。
《天臺觀心誦經法(心皓)》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