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印度佛教講座:比丘的衣食住藥

  印度佛教講座:

  比丘的衣食住藥

   編者說明:本文原擬在2004年第六期的“印度佛教講座”欄目發表,由于編輯部方面的原因,拖延至今,終得同讀者見面,雖有遺憾,仍複爲喜,特此說明。

   本文討論的是古代僧伽的物質生活狀況。僧伽大衆自然包括比丘與比丘尼。因此,一般而論,我們用比丘衆代指整個僧伽。

   我們常說“以人爲本”,從某種意義上,佛教就可以說是一種以人爲本的宗教。初期佛教主張五道輪回,即一切有情都會依據自己在世間所造的業,在天、人、地獄、餓鬼、畜生等五種形態中不斷投胎輪回。部派佛教時代加上阿修羅道,變成六道輪回。有情形態雖有許多種,佛教於其中最爲關注的還是人,認爲人最珍貴。

   佛教不是主張人生有八苦,應該抛棄嗎?爲什麼又說人最珍貴呢?

   佛教認爲,有八苦的,不僅是人,一切有情都一樣。地獄等叁惡道自然不必說,即使投生爲天,只不過生活境遇比人好一點,能力比人強一點,壽命比人長一點,但照樣八苦纏身,照樣逃脫不了生死輪回的痛苦。各種有情中,只有人,才能夠通過修習,得到涅槃解脫,跳出輪回。叁世諸佛,都是由人而成,沒有聽說哪個“天”可以成佛。無論哪種有情想要成佛,要想解脫,必須先投胎爲人。只有人才有解脫成佛的機會,所以一切有情中,人最珍貴。

   佛教又認爲,有情能夠在無數次輪回中得以投生爲人,也是前世修善積德的結果,而且機會非常難得。佛教形容這一機會,好比一只盲龜,在茫茫的大海中隨波逐流,不停地把頭伸出水面呼吸。一次升上海面,脖子恰巧套在一塊在海上漂流的木板的一個孔洞中。人在無數次輪回轉世的過程中,能夠投胎爲人的機會,就和那只盲龜偶爾套中木板上的孔洞一樣。成功的概率非常非常小。所以佛教常說“人身難得”。

   人身難得人已得。怎樣才能對得起好不容易才得到的這一人身呢?佛教認爲,生死事大,八苦難舍,輪回難脫。一個人,應該利用“已得人身”這一稀有的機緣,努力修持,爭取解脫,這才是大丈夫。

   什麼叫解脫?有人把解脫解釋爲死亡,說佛教認爲,人死亡了,就解脫了。並由此把佛教稱爲“死亡的宗教”。這是絕大的誤解。

   早期佛經經常用這樣一首偈頌來表述解脫:“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這裏的“所作已辦,不受後有”,意爲過去的一切業報已經消亡,故而再也不會在叁界中輪回。也就是說,如果過去的業報沒有完全消亡,則即使死去,依然會投入輪回,經受新的八苦,不可能得到解脫。佛經上說,釋迦牟尼教導弟子們用不淨觀來成就無我。有些弟子修習不淨觀後,無論看誰,都是骷髅膿血,于是厭棄生命,自殺身亡。釋迦牟尼知道此事,馬上製止他們這種錯誤的行爲。過去的業報還在,自殺怎能得到解脫?只是白白糟蹋了無數次輪回中好不容易得到的人生,徒然造下新的業報。

   既然不能自殺,既然必須抓住投身爲人這一稀有機緣來修持,那麼必須有維持今世生命的基本條件。這些基本條件,主要指衣食住藥四種,佛教稱爲“四緣”。缺少這四種條件,人無法維持自己的生命,也就談不上修道。所以佛教常說:“四緣具足,安心行道。”

   就社會上一般人員來說,由于各有各的謀生之道,解決衣食住藥等四緣,基本上不會成爲很嚴重的問題。但比丘是出家人,釋迦牟尼禁止比丘從事任何生産活動。所以,衣食住藥等四緣,便成爲比丘保證自己能夠精進修持必須解決的大問題。

   在此,佛教一方面主張人生八苦,主張苦難的原因是人有各種欲望,主張抑製欲望,消除欲望;一方面又講人生難得,講必須設法解決四緣等資生具,以安心行道。消除欲望的最高境界,是沒有任何欲望;而必須得到資生所需的衣食住藥,本身就是欲望。那麼,如何在上述兩者中取得平衡呢?佛教爲此製定了一系列戒律。

  衣

   除了耆那教那樣主張天衣的宗教,人總得穿衣服。即使是原來主張裸體的耆那教,其後也分出一派,穿上了衣服,被稱爲“白衣派”。耆那教主張天衣,是因爲從根本上講,耆那教比佛教更傾向苦行。而在生活戒律方面,佛教不象耆那教那樣極端。初期佛教教團主張以糞掃衣來解決穿衣問題。

   所謂“糞掃衣”,不同律本的具體解釋不完全相同。《十誦律》卷二十七稱如下四種爲糞掃衣:

   一、冢間衣,指包裹死人而被棄于冢間者。

   二、出來衣,指包裹過死人而又拿來布施給比丘者。

   叁、無主衣,指被人扔棄在聚落空地,沒有主人者。

   四、土衣,指被人扔棄在巷陌、冢間或垃圾堆中者。

   《四分律》卷叁十九則列舉牛嚼衣、鼠齧衣、燒衣、月水衣、産婦衣、神廟中衣、冢間衣、求願衣、受王職衣、往還衣等十種爲糞掃衣。《五分律》卷二十一列舉王受位時所棄故衣、冢間衣、覆冢衣、巷中衣、新嫁所棄故衣、女嫁時顯節操衣、産婦衣、牛嚼衣、鼠齧衣、火燒衣等十種糞掃衣。此外,《有部毗奈耶》卷十七、《根本薩婆多部律攝》卷五等其他一些不同的典籍,也都有大同小異的種種解釋。總之,所謂糞掃衣,就是揀拾別人扔棄不要的衣服、破布,洗淨後裁製成的衣服。如《摩诃僧祇律》卷十六說:“糞掃衣者,裏巷中棄弊故衣,取淨浣補染受持,是名糞掃衣。”

   如前所述,佛教一方面要求比丘舍棄對現實世界一切事物的欲求,另一方面既不允許比丘從事生産勞動,又必須解決必要的維持生活的物質條件。因此,用糞掃衣作服裝問題是最好的選擇。因爲得到這種衣服不必付出勞動;衣服雖然破舊,但已足以禦寒遮羞;那種破衣爛布,也不足以引動人的貪求欲望。所以《十住毗婆沙論》卷十六說,穿著糞掃衣可以獲得十種利益:慚愧;防寒、熱等;表示沙門的儀法;天人恭敬;無貪好;隨順寂滅,無煩惱熾然;有惡易見;勿須余物之莊嚴;隨順八聖道;精進行道,無染汙心。

   糞掃衣大抵是破布爛衣,必須一塊一塊縫綴起來,才能成型穿著。這種衣服,稱爲“袈裟”。有的書籍解釋說:袈裟又稱“割截衣”,是把布割截成一塊一塊,然後仿照田地的摸樣縫綴起來,以表示如供養比丘,猶如播種福田,可以得到功德。這種解釋,應該是後起的引申義。也就是說,由于袈裟是一塊一塊破布縫綴而成,于是有人把它比作一塊一塊的田地,進而比喻爲福田。而不是相反,爲了表示供養比丘可得福田,特意把整匹布割截成塊來做衣服。

   隨著佛教的發展,得到越來越多在家信衆的支持。有些優婆塞、優婆夷在家設供以供養比丘。一般情況,飯後往往會作施舍,包括有時布施衣服、布匹等。據說,早期比丘得到這種施舍後,也會把整件衣服或布匹割截開來,做成衣服,以表示遵守糞掃衣的戒律。據說有的施主爲了尊重比丘糞掃衣的戒律,會有意把衣服扔在墳間、土堆上,通知比丘去揀拾。

   爲了防止比丘對此産生貪著心,即使是這種糞掃衣,佛教對它還有種種規定,比如它的顔色、它的形態、衣服的穿著法等等。印度佛教還規定,每個比丘只允許擁有叁件衣服(即叁衣)、對每件衣服的大小、製法,也有具體的要求。有關這些情況,不少書籍都有介紹,本文就不再敘述。需要指出的是,初期佛教的這些規定,都是依據當時當地的條件製定的,後來隨著佛教的進一步發展,有關比丘服裝的戒律難免發生一些變化。如部派佛教時期,不同部派對本派的服裝又有一些附加的規定。等到佛教傳到中國,因爲氣候的原因,有關比丘只能擁有叁衣的戒律便根本無法執行。

   從上述對糞掃衣的介紹可以看出,初期佛教一方面承認爲了維持生命,必須具備一些基本的物質條件。另一方面,爲了防止比丘對這些物質産生貪求的心理,也爲了不至于爲得到這些物質付出過多的精力,便把維持生命必須的物質條件壓到最低點。這既是初期佛教解決比丘所需服裝的基本態度,也是貫穿于解決衣食住藥等全部四緣的基本原則。

  食

   雖然談到“衣、食”兩者時,人們往往把“食”放在“衣”的後面,比如什麼“衣食無憂”,比如什麼“嫁漢嫁漢,穿衣吃飯”。但就維持生命而言,“食”顯然比“衣”更加重要。初期佛教時期,怎樣解決這個問題呢?

   前文曾經提到,釋迦牟尼在鹿野苑初轉*輪,初建佛教教團時,便以乞食爲生。其實乞食並非釋迦牟尼的首創,印度不少出家的沙門、婆羅門團體,都以乞食作爲維持生命的方式,佛教只是遵循了當時的這一社會風尚。在佛教看來,乞食既能自利,又能利他。所謂自利,就是乞食既不必親自參加生産勞動,又能方便地解決生活所需,可以讓自己安心行道。所謂利他,就是乞食可以給俗人一個布施的機會。通過布施,俗人可以破除吝啬,體會貪欲是妨礙解脫的障礙;還可以通過給比丘布施,積善積德,爲來世的福報種下因緣。所以佛教認爲乞食乃是比丘最正當的生活方式。

   佛教對比丘如何乞食,製定一系列規矩。《增一阿含經》卷四十七等典籍記載,比丘入城行乞時,不能在道路中央大模大樣地行走,而要沿著道路的邊側,左手持缽行進,表示謙恭與威儀。乞食時,要挨家挨戶逐一乞討,不能嫌貧愛富。乞討時,施主施舍什麼,就要什麼,不得挑挑揀揀。所乞討食物的數量,以可以吃飽,可以維持生命爲限,不得貪心多要。爲了戒貪,戒律還規定一次乞食以七家爲限,不得超越。得到布施,不應喜形于色;得不到布施,也不應憂悲苦惱。佛教還製定有“過午不食”的戒律。製定這一戒律的因緣,據說是這樣的:有一個比丘,名叫迦留陀夷,皮膚漆黑。有一天黃昏雷雨交加,他肚子餓了,便入城乞食。一孕婦見到他,以爲是鬼,大吃一驚,以致流産。從此,釋迦牟尼製定戒條,過午不得再去乞討。

   但我認爲佛教“過午不食”戒律的製定,並非由于一次意外事故那麼簡單。首先,如前所述,佛教主張把主要精力都用…

《印度佛教講座:比丘的衣食住藥》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