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華山隆昌寺與中國律宗
張春蕾
佛教東傳中土,對機形成了不同宗派,但真義是一脈相承的,概而言之爲戒、定、慧。佛教正是通過對此叁者的開示,導引芸芸衆生走入圓融自在的人生之境。坐落在江南的一座佛教勝地——寶華山,其道場從禅宗嬗變爲律宗,正是由時節因緣而形成的。
一、寶華山隆昌寺道場嬗變的意義
位于江蘇句容的寶華山隆昌寺原爲禅宗道場,齊梁間寶志公曾在此弘法;明嘉靖年間,由普照禅師複建寶華庵;明神宗萬曆年間,由妙峰法師主持道場,敕建銅殿,並賜匾額“護國聖化隆昌寺”。寶華山改禅爲律,是崇祯十二年(1639)的事。此前在中國各地曾有過不少著名的律宗道場,如泉州開元寺、杭州昭慶寺、北京戒臺寺等分別是盛唐、五代、北宋、遼代的古律宗道場,名重一時,但至元、明便先後衰落了。叁昧大師在崇祯十一年(1638)登寶華山,次年開創律宗道場,爲寶華山律宗初祖,故寶華山在中國律宗曆史上占據重要地位是明清及近現代的事。寶華山由此而擔當起中興衰頹的律宗的曆史使命。
寶華山隆昌寺改禅爲律正昭示了佛教諸宗本源于一,電必然萬法歸宗,佛教真義以戒爲本,由戒入定,由定生慧。律宗的産生和弘傳,就是爲了給佛教固本培基。
律宗是佛教徒專精戒學的一宗。戒律,是當年釋迦牟尼佛隨緣製戒的具體規範。《四分律》卷一載,佛告舍利佛、拘那含牟尼佛、迦葉佛因不結戒、說戒,所以法不久住,舍利佛于是請佛陀製戒說法。佛陀爲保持僧團的紀律與純潔,爲保持佛法能久住世間,針對僧團中出現的種種不當行爲,製定出若幹戒律,並囑在他涅槃後要依戒律爲師。
佛涅槃後,佛教教團最初和最重要的事業,是結集佛的遺教和戒律。律法的第一次結集是佛統率大衆的大迦葉,在七葉窟中,就戒律的各條目,詢問持戒第一的優波離,優波離分80次一一誦出根本律製,再傳迦葉、阿難、優婆崛多等五大尊者。優婆崛多門下又有五位弟子,采集80誦律,各成一部,就是所謂的“五部律”。傳來中國的,只有五部中的前四部,即《十誦律》、《四分律》、《僧律》、《五分律》,其中,昙無德部的《四分律》後來在中國得以廣泛弘傳。
佛教初傳東土180年間,雖有經典傳譯,卻獨缺律典。直至曹魏少帝嘉平二年(250),印度昙摩迦羅尊者見中國當時的僧衆只剃須發,披僧衣,而沒有行持戒律,深以爲慮,誓弘律法。他親自譯出《僧戒本》一卷,以作課本。並在洛陽敦請梵僧十位大德,立羯摩法,開創以十大僧傳戒的先河。此爲中國授受戒法的開始。
到北魏孝文帝時(471—499年),法聰律師辍《僧戒本》,專弘《四分律》,成爲《四分律》在中國的初開之祖。傳之唐初的九祖道宣,發揚光大,律法至此流播海內。因道宣久居終南山,此宗即以南山律宗聞名于世。道宣亦被稱爲南山律宗的第一代祖師大德。道宣律師廣事著述,以大乘教義解釋《四分律》,爲《四分律》之集大成者。他著述南山五大部,爲後世研究律宗的重要典籍,其中,《四分律刪繁補缺行事抄》爲千年來中國律學行事的指南。道宣律師把佛陀的教法劃分爲“化、製二教”,即以定慧法門爲化教,引導信衆從研究教義入手,由了解教義而生起信心,進而趨入定慧法門;再以戒學爲製教,使信衆遵守戒律,杜絕惡源,從而契證定慧,得到解脫的旨趣。這一劃分極大地提升了律藏的地位。道宣律師還對《四分律》做了一番融小歸大的工作,使律宗具有大小二乘互攝互通的特殊意義,修持者不僅求自了,而且兼了衆生。
道宣弟子周秀繼嗣法位,成爲南山律宗二祖,其後法脈不絕。其弟子中最著名的是鑒真大師,他在揚州大弘南山律,後來他又把律宗傳到日本,在奈良建造寺廟,設壇傳戒。日本律宗,由此肇始。
唐代末年,經會昌法難及五代戰亂後,佛教衰頹不振,律宗亦漸式微。至宋代,允堪、元照律師大弘律宗,允堪著《行事抄會正記》,元照著《行事抄資持記》,均爲道宣律師《四分律行事抄》的注解,但有關繞佛方向的左右、衣製的長短等見解,兩書有異,遂分“會正”、“資持”二宗,資持影響尤廣。
宋代以後,幾經戰亂,律宗典籍逐漸散佚,至元、明兩代,乏人傳承。到明末萬曆年間,金陵古心如馨律師徒步到五臺山求學戒法,返回金陵後,在馬鞍山古林庵建弘律道場,再興南山律宗。古心的法嗣寂光叁昧律師,在金陵東南70華裏的寶華山,辟一道場,成爲日後中國戒學的中心。
太平天國時期,寶華山遭破壞甚大,重建後,盛況不複,南山律藏真脈曾一度失傳。民國初年,弘一大師發大誓願,以畢生精力,護持南山律宗。他遍考中外律叢,研究校正道宣的叁大部(即《四分律刪繁補缺行事抄》、《四分律合注戒本疏》、《四分律刪補隨機羯磨疏》)及其他律藏,使南山律法得以發揚彰顯。
二、寶華山隆昌寺在中國律宗中的地位
寶華山隆昌寺已曆盡1500余年的滄桑,是目前國內最大的傳戒道場,而其律宗法脈可追溯至古心如馨律師。自唐代道宣律祖大力弘揚戒律,使律法真正在中國廣泛傳播後,其南山律宗傳承20余代後便漸告寂息。直至古心重振律法道場,並在金陵古林庵、靈谷寺、棲霞寺、甘露寺、杭州靈隱寺、常州天甯寺弘演宣講,四方響應,僧尼雲集,南山律法再度興起,古心律師亦被贊爲優波離再世,爲中國律法中興之祖。
古心圓寂後,其弟子分散各地,弘揚戒法,化導一方。寂光叁昧承嗣最晚,他在寶華山創建律宗道場時,離古心圓寂已有22年。但他紹述傑出,是古心弟子中成就最爲顯著的一個,自建立南山律宗門戶後,鼎新舊業,仿東林蓮社,建千華社,四方修行徒衆,響應雲集,由他主持的戒席達百壇之多,受戒弟子遍滿天下,寶華山律法也得以深入人心。清初順治進士笪重光奉敕題書匾額“律宗第一山”,給予這個律宗道場以極高的評價。
叁昧律師奠定了寶華山隆昌寺在中國律宗中的地位,而鞏固這一地位的還有賴于他的一些傑出的傳人。
寶華山第二代祖師讀體見月承繼法席後,整肅道場,革除弊端,立規約十條,勒石銘記,警戒同修“一事一法,必遵毗尼”,苦心惕勵,護持正法。他自己更是精進不已,曾兩度靜修般舟叁昧。肺胃般舟叁昧,就是不坐不臥不依倚,晝夜壁立九十日,持續修行。寶華律風,吹送海內。順治六年(1649年),有徒故侮僧規,見月爲嚴肅戒規,建立木戒壇,此爲寶華山建壇傳戒之始。至康熙二年(1663年),他又將木戒壇易以爲石,並親自設計樣式,周遭以層欄護之,承以蓮座,手繪精美花紋,工匠依型镂刻。現在寶華山的石戒壇就是依其舊製複建的。
德基定庵承繼寶華山第叁代祖席,他不僅律己甚嚴,且著述頗豐,著有《羯摩會釋》、《比丘尼戒本會義》,在完善律學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他還輯《寶華山志》十二卷,爲寶華律宗有專志之始,詳載了寶華律宗法脈承傳的始末。
清雍正十二年(1734),寶華山第七代祖福聚文海律 師應诏入京,大開皇戒,廣布天下,乞戒學徒多達1819人。雍正皇帝又下令將京城愍忠寺改名“法源寺”,並命文海擔任住持,直至乾隆十年(1745)方得歸山。文海主持寶華山戒席30年,得戒學徒數逾10萬,20余弟子主席于南北叢林,南山律宗賴以大興,也使寶華山一脈,不再局限于南方,從此分燈北方,成爲全國性的律宗。此後寶華山一直是中國戒學的中心,法脈從古一直傳承至今,當今天下叢林傳戒,多依循寶華山的戒壇儀軌。寶華山戒壇是至今依然在傳戒的古戒壇之一。
叁、寶華山隆昌寺授戒儀規
授戒是律宗的重要儀規。修行人受戒後,有了可以遵循的戒法,才能戒體莊嚴,威儀濟濟,道貌堂堂,心意清淨,舉止有方,因而受戒是每一個佛教徒生活中的重要活動。所授戒律既有出家五衆——沙彌、沙彌尼、式叉摩尼(學戒女)、比丘、比丘尼——受的叁壇大戒,也有在家的優婆塞(男居士)、優婆夷(女居士)受的叁皈五戒。通常在寺院中大規模舉行的即爲叁壇大戒——沙彌戒、比丘戒、菩薩戒。
寶華山傳戒軌範依其二祖讀體見月的《傳戒正範》而來,近代中國南北叢林之傳戒,無不以此爲規範。按此書規定,受沙彌戒的第一步要由傳戒師詢問有無障礙受戒的種種惡習,若無,才可受沙彌戒。第二步是明戒體,即隨傳戒師說叁皈依,以接受佛的法身于自己的心性之中,以佛的法身接通人人本具的法身,以期引導各人自性是佛的證悟。第叁步是授沙彌十戒,就是不殺生、不偷盜、不淫欲、不妄語、不飲酒、不非時食、不觀聽歌舞、不塗飾香矍、不坐高廣大床、不蓄金銀寶物。傳戒師每說一戒,即問受戒者“能持否”,受戒者須答“能持”。這叫明戒相。接著再宣說沙彌五德,最後由受戒者將受戒功德回向衆生,受戒完畢。
第二大戒是比丘(尼)戒,又稱具足戒。由于各部律藏不同,在戒條的具體數字上也各有不同,《四分律》中有比丘戒250條,比丘尼戒348條,受戒內容普及世間一切境界,遠離世間一切罪業。其中重戒有四棄法(淫戒、盜戒、殺人戒、大妄語戒,一旦觸犯,即被棄于佛法大海的邊外)、十叁僧殘法、二不定法、羯磨法(用于僧團日常管理的議事法)、忏悔法(比丘、比丘尼觸犯重戒之外的戒條後求忏悔的方法)等。沙彌(尼)戒和比丘(尼)戒只有出家的佛弟子可受,而菩薩戒則是修大乘的出家在家的佛弟子皆可受。菩薩戒有重戒和輕戒之分,輕戒內容很多,重戒主要有殺、盜、淫、妄、沽酒、說過、贊毀、故悭、故嗔、謗叁寶十條,在寺院中舉行授戒儀式的主要是授十重戒。
授比丘戒儀式中的登壇對答是十分重要的環節。戒壇大殿香煙氤氲,僧衆肅立在戒壇四周,雙手“合十”,誦念佛經。在高高的戒壇上,端坐著十位資深的年老僧人,戒壇正面中間坐著的是衣缽傳燈本壇壇主,一般由寺院方丈或主持僧擔任,其左側是羯摩阿阇黎,右側是教授阿阇黎。在戒壇兩側,右四、左叁坐著七位尊證阿阇黎,以上坐次就是佛教裏的“叁師七證”。受戒者身披袈裟,跪在壇主對面,恭聽壇主傳講戒律要求。壇主向受戒者說戒後,羯摩阿阇黎也要對受戒者講些要求。問答儀式完畢,七名尊證阿阇黎齊聲說“成”,以證明受戒者已經“得戒”。受戒者受戒後,即由寺院發給“度牒”,度牒上寫明僧人受戒日期,“叁師七證”的法名。憑此度牒,比丘或比丘尼可到全國各地寺廟“挂單”(即留住)。
見月祖師所建寶華山石戒壇在“文革”中被徹底毀壞,現有戒壇是在1987年寶華山第二期修複工程中重建的。1992年秋季,寶華山重新開壇授戒,迄2005年已傳戒6次,受戒徒衆達3400多人,使南山古律在新世紀得以繼續傳承。
從元代開始,出家佛教徒在“削發”之後、登壇對答之前,要舉行“燒戒”儀式,就是在佛教徒頭上燒幾個戒疤,以表示佛教徒“願以肉身作香,燃點敬佛”的最大誠意。戒疤數量有叁、六、九、十二個不等。其實燒戒只是中國漢傳佛教的一種風氣,並非佛教原有的儀規。爲保護僧衆的身體健康,1983年中國佛教協會作出決議,明確規定廢止燒戒環節。
四、弘揚戒律精神的時代意義
釋迦牟尼佛在悟道12年後才首次製定戒律,此前他一直致力于以宣講教義化導信衆趨人定慧法門,因爲佛陀以智慧法眼看到衆生皆具佛性,故而生起無上信心。但佛陀也看到五欲六塵對衆生的誘惑,所以意識到製戒的必要性,如同治水,開河疏導的同時也應築堤壩以約束之。盡管佛教法門無量,門派衆多,但都不能離開戒律,即便是最爲方便的淨土法門,離開了戒學也不能成就。
當今之世,物質文明昌盛,在給人們的生活帶來前所未有的便利之時,也激發了物欲的高度膨脹。檻外之地,也難免除俗風勁吹,致使道風滑坡,正法難張。佛法住世已久,各門各派難免門戶之見,爭論辯駁,嗔怨疊起,其中亦多邪知妄見。爲使修行之人回歸正道,爲使正法永昌,弘揚戒律,提起正念,清淨自心,整肅佛門是一條重要途徑。寶華山第十九代祖師慈舟戒谛律師在《新編寶華山續志·序》中寫道:“故我先德,創建律宗,嚴淨收心,杜微防漸,此宗風人聞而敬之,行而畏之。而不知嚴守戒律而後心能安,心安而後志定,志定而後慧生,故于末法之世,律宗之建,恰有對治,亦涅槃之正道也。”佛法是心法,一心清淨,一心不亂,方能開悟成佛。佛教的戒律講究修身利人,所謂“人成即佛成”,戒律從外相的修持清淨,到內心的不動念,都有嚴格而細致的規約。雖然隨著時代的變遷,當初佛陀製定的一些具體戒律已不適用于各國不同的民情及現代時空,但是戒律的根本精神卻應嚴守,不可背離。星雲法師主張應以戒律“不侵犯”的根本精神推廣五戒、菩薩戒,方能匡救當今道德淪喪、社會失序的時弊,提倡戒律規範人間化、生活化、現代化,建立人間佛教受持菩薩道自利利他的戒行,以八正道、四攝六度爲戒律的內容,饒益有情。此亦謂合乎時代發展需要的真知灼見。
佛教說,戒如良師,可以指導我們;戒如城牆,可以保護我們;戒如軌道,可以規範我們;戒如船筏,可以幫助我們渡過生死大海。戒就是學習做人的根本,清淨的戒行,能夠培養健全的人格,獲得圓滿的人生。
出自: 《世界宗教文化》 2006年3期
《寶華山隆昌寺與中國律宗(張春蕾)》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