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戒從心生(楊郁文)

  戒從心生

  中華佛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楊郁文

  中華佛學學報

  第13期(2000)

  頁33-49

  --------------------------------------------------------------------------------

  頁33

  提要

  戒(siila)或戒行(siilana)爲善良的利己又利他的品行,重視有善良的動機以及美好的成果。持善戒、持不善戒,犯戒、破戒,戒之雜染、戒之淨化,皆須「思(cetana)」心所法之審慮、決定,在意識清醒下所爲。論藏提出「雲何是戒?」《無礙解道》的答案是︰「思(cetanaa)是戒也,心所(cetasika)是戒也,律儀(sa^mvara防護)是戒也,不犯(aviitikkama)是戒也。」《中阿含五支物主經》釋尊開示︰「此善戒從何而生?我說彼所從生,當知從心生。」

  《四部阿含》說明有種種心態生起持善戒︰

  1.從怖苦心持善戒。

  2.從畏罪心持善戒。

  3.從求福心持善戒。

  4.從兩利心持善戒。

  5.從慚愧心持善戒。

  6.從慈悲心持善戒。

  7.從自通(attuupanaaika)心持善戒。

  8.從菩提心持善戒。

  《阿含》所要求的四種戒,是以正念正知調伏身心,使心性之各部分──知、情、意得以調理,平等地改善人格,具足戒清淨,成就戒法身。

  關鍵詞:1.戒 2.思 3.心所 4.律儀 5.自通之法 6.《五支物主經》

  頁34

  一、前言──戒從心生

  「戒(siila)」或「戒行(siilana)」爲善良的利己又利他的品行,重視有善良的動機以及美好的成果。

  波斯匿王之工匠五支(Pa~ncak”a^nga thapati),有一次在異學園聽文祁子(Ma.ndikaaputta)說明︰「身體沒作惡業,言語沒說壞話,無不當的謀生,心中無惡念。若具備此等四事者,我稱呼他成就善,是第一善,是無上的人士,獲得第一義,是正直的沙門。」[1]

  五支面見釋尊時,與外道沙門文祁子所談論者,全部向佛陀報告。世尊聽了之後,告訴五支:

  物主!如異學沙門文祁子所說,若當爾者,嬰孩童子支節柔軟,仰向臥眠,亦當成就善、第一善、無上士、得第一義、質直沙門。

  物主!嬰孩童子尚無身想,況複作身惡業耶!唯能動身。物主!嬰孩童子尚無口想,況複惡言耶!唯能得啼。物主!嬰孩童子尚無命想,況複行邪命耶!唯有呻吟。物主!嬰孩童子尚無念想,況複惡念耶!唯念母乳。物主!若如異學沙門文祁子說者,如是嬰孩童子成就善、第一善、無上士,得第一義,質直沙門。

  物主!若有四事,我施設彼成就善、第一善,然非無上士,不得第一義,亦非質直沙門。雲何爲四?身不作惡業,口不惡言,不行邪命,不念惡念。物主!若有此四事,我施設彼成就善、第一善,然非無上士,不得第一義,亦非質直沙門。

  物主!身業、口業者,我施設是戒。物主!念者我施設是心所有,與心相隨。[2]

  此中,釋尊開示「戒行」是內心有「意念」,經「心所」思惟抉擇之後,內心所有活動,以及透過言談、舉止反應于外者。例如:襁褓嬰兒只動轉身體,沒有作壞事;嘴兒或哭啼或喜笑,沒說過壞話;跟人咿啞呻吟,沒有邪法謀求活命;內心沒有歹念、惡思惟(akusala-samkappa{不善志、不善思惟〈M〉ii261}),祇想念吮吸

  --------------------------------------------------------------------------------

  [1] 參閱《中.179五支物主經》,《大正》1,720b-7f.

  [2] 見《大正》1,720c3f.

  頁35

  母乳。如是,嬰兒沒有四壞事現行,不能說他有戒行,是無上士,得第一義,是質直的沙門。沒有壞行爲,不完全等同不作壞事──昏迷、熟睡時,沒有壞行爲,不能說他在持戒;貪、瞋之境界不現前時,沒有殺、盜、淫、妄之反應,不能說他亦在持戒。唯有貪、瞋之境界現前時,經內心思考、抉擇、維持不殺、不盜、不淫、不妄語的行爲,才是佛陀心目中持戒不犯的清淨戒行。

  有關戒學──修身、修心,釋尊指出︰應當遍知「(a)怎樣是(1)不善戒、(2)善戒,(3)善念、(4)不善念。」此等四「(b)從何而生?(c)于何處滅、敗壞無余?(d)如何修行滅之?」[3] 明確的答案如下:

  物主!(1a)雲何不善戒耶?不善身行,不善口、意行,是謂不善戒。

  物主!(1b)此不善戒從何而生?我說彼所從生,當知從心生。雲何爲心?若心有欲、有恚、有癡,當知不善戒從是心生。

  物主!(1c)不善戒何處滅無余?何處敗壞無余?多聞聖弟子舍身不善業,修身善業;舍口、意不善業,修口、意善業。此不善戒滅無余,敗壞無余。

  物主!(1d)賢聖弟子雲何行滅不善戒?若多聞聖弟子觀內身如身……至觀覺、心、法如法。賢聖弟子如是行者,滅不善戒也。

  物主!(2a)雲何善戒耶?善身業,善口、意業;是謂善戒。

  物主!(2b)此善戒從何而生?我說彼所從生,當知從心生。雲何爲心?若心無欲、(「無欲」原文有重複,宜刪。)無恚、無癡,當知善戒從是心生。

  物主!(2c)善戒何處滅無余?何處敗壞無余?若多聞聖弟子行戒不著戒,此善戒滅無余,敗壞無余。

  物主!(2d)賢聖弟子雲何行滅善戒?若多聞聖弟子觀內身如身……至觀覺、心、法如法。賢聖弟子如是行者,滅善戒也。

  物主!(3a)雲何不善念耶?欲念、恚念、害念,是謂不善念。

  物主!(3b)不善念從何而生?我說彼所從生,當知從想生。雲何爲想?我說想多種、無量種、若幹種行──或欲想,或恚想,或害想。物主!衆生因欲界想故,生不善念欲界相應;若有想者,因彼想故,生不善念欲界相應。物主!衆生因恚、害界想故,生不善念恚、害界相應;若有想者,因彼想故,生不善念恚、害界相應。此不善念從是想生。

  --------------------------------------------------------------------------------

  [3] 參閱《大正》1,720c-10f.

  頁36

  物主!(3c)不善念何處滅無余?何處敗壞無余?若多聞聖弟子離欲、離惡不善之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得初禅成就遊;此不善念滅無余,敗壞無余。

  物主!(3d)賢聖弟子雲何行滅不善念?若多聞聖弟子觀內身如身……至觀覺、心、法如法。賢聖弟子如是行者,滅不善念也。

  物主!(4a)雲何善念耶?無欲念、無恚念、無害念,是謂善念。

  物主!(4b)善念從何而生?我說彼所從生,當知從想生。雲何爲想?我說想多種、無量種、若幹種行──或無欲想,或無恚想,或無害想。物主!衆生因無欲界想故,生善念無欲界相應。若有想者因彼想故,生善念無欲界相應。物主!衆生因無恚、無害界故,生善念無恚、無害界相應。若有想者,因彼想故,生善念無恚(「慈」誤植)、無害界相應,此善念從是想生。

  物主!(4c)善念何處滅無余?何處敗壞無余?若多聞聖弟子樂滅、苦滅,喜憂本已滅,不苦不樂,

  舍念清淨,得第四禅成就遊。此善念滅無余,敗壞無余。

  物主!(4d)賢聖弟子雲何行滅善念?若多聞聖弟子觀內身如身……至觀覺、心、法如法。賢聖弟子如是行者,滅善念也。[4]

  釋尊開示︰不善戒(邪戒、戒禁取)、善戒(正戒)皆屬衆生身、口、意叁行,起心動念、言談、舉止。有邪見、邪念(指不正思惟的邪志、邪念),所生身、口、意叁行是惡,則爲不善戒。與此正相反,具有正見、正志所生叁行是善,則爲善戒。

  此不善戒所從生,當知從心生;倘若內心有貪欲、有瞋恚、有愚癡,導致身、口、意叁惡行,産生惡戒。善戒所從生,當知亦從心生;設若內心舍斷貪欲、瞋恚、愚癡,導致身、口、意叁善行,生成善戒。

  不善戒、善戒悉皆于身、口、意,從因緣生;因此也可以,于身、口、意,由因緣消滅叁惡業;修習舍離叁不善業而無戒禁取──行戒而不著戒。「念」由接觸「界」,依「想」由因緣所生;所以不善念、有漏善念,由于修習四禅那,不接觸五蓋,鎮伏雜想、雜念,使不善念、有漏善念不動。

  多聞聖弟子修習四念處爲首,由「法念處」操作「七覺支」,[5] 可以消滅諸不善戒、不善念,消除有漏、有取的善戒、善念,充實無漏、不取的身、口、意叁妙

  --------------------------------------------------------------------------------

  [4] 見《大正》1,721a2f.

  [5] 參閱《中.98念處經》,《大正》1,584b3f.

  頁37

  行。能否如是與法相應,釋尊說此條件︰

  物主!若多聞聖弟子:

  (a)以慧觀(1)不善戒知如真,(2)從生不善戒知如真,(3)此不善戒滅無余、敗壞無余知如真以慧觀,賢聖弟子如是行者,滅不善戒知如真。

  (b)以慧觀(1)善戒知如真,(2)從生善戒知如真,(3)此善戒滅無余、敗壞無余知如真以慧觀,(4)賢聖弟子如是行者,滅善戒知如真。

  (c)以慧觀(1)不善念知如真,(2)從生不善念知如真,(3)此不善念滅無余、敗壞無余…

《戒從心生(楊郁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