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戒从心生(杨郁文)

  戒从心生

  中华佛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杨郁文

  中华佛学学报

  第13期(2000)

  页33-49

  --------------------------------------------------------------------------------

  页33

  提要

  戒(siila)或戒行(siilana)为善良的利己又利他的品行,重视有善良的动机以及美好的成果。持善戒、持不善戒,犯戒、破戒,戒之杂染、戒之净化,皆须「思(cetana)」心所法之审虑、决定,在意识清醒下所为。论藏提出「云何是戒?」《无碍解道》的答案是︰「思(cetanaa)是戒也,心所(cetasika)是戒也,律仪(sa^mvara防护)是戒也,不犯(aviitikkama)是戒也。」《中阿含五支物主经》释尊开示︰「此善戒从何而生?我说彼所从生,当知从心生。」

  《四部阿含》说明有种种心态生起持善戒︰

  1.从怖苦心持善戒。

  2.从畏罪心持善戒。

  3.从求福心持善戒。

  4.从两利心持善戒。

  5.从惭愧心持善戒。

  6.从慈悲心持善戒。

  7.从自通(attuupanaaika)心持善戒。

  8.从菩提心持善戒。

  《阿含》所要求的四种戒,是以正念正知调伏身心,使心性之各部分──知、情、意得以调理,平等地改善人格,具足戒清净,成就戒法身。

  关键词:1.戒 2.思 3.心所 4.律仪 5.自通之法 6.《五支物主经》

  页34

  一、前言──戒从心生

  「戒(siila)」或「戒行(siilana)」为善良的利己又利他的品行,重视有善良的动机以及美好的成果。

  波斯匿王之工匠五支(Pa~ncak”a^nga thapati),有一次在异学园听文祁子(Ma.ndikaaputta)说明︰「身体没作恶业,言语没说坏话,无不当的谋生,心中无恶念。若具备此等四事者,我称呼他成就善,是第一善,是无上的人士,获得第一义,是正直的沙门。」[1]

  五支面见释尊时,与外道沙门文祁子所谈论者,全部向佛陀报告。世尊听了之后,告诉五支:

  物主!如异学沙门文祁子所说,若当尔者,婴孩童子支节柔软,仰向卧眠,亦当成就善、第一善、无上士、得第一义、质直沙门。

  物主!婴孩童子尚无身想,况复作身恶业耶!唯能动身。物主!婴孩童子尚无口想,况复恶言耶!唯能得啼。物主!婴孩童子尚无命想,况复行邪命耶!唯有呻吟。物主!婴孩童子尚无念想,况复恶念耶!唯念母乳。物主!若如异学沙门文祁子说者,如是婴孩童子成就善、第一善、无上士,得第一义,质直沙门。

  物主!若有四事,我施设彼成就善、第一善,然非无上士,不得第一义,亦非质直沙门。云何为四?身不作恶业,口不恶言,不行邪命,不念恶念。物主!若有此四事,我施设彼成就善、第一善,然非无上士,不得第一义,亦非质直沙门。

  物主!身业、口业者,我施设是戒。物主!念者我施设是心所有,与心相随。[2]

  此中,释尊开示「戒行」是内心有「意念」,经「心所」思惟抉择之后,内心所有活动,以及透过言谈、举止反应于外者。例如:襁褓婴儿只动转身体,没有作坏事;嘴儿或哭啼或喜笑,没说过坏话;跟人咿哑呻吟,没有邪法谋求活命;内心没有歹念、恶思惟(akusala-samkappa{不善志、不善思惟〈M〉ii261}),祇想念吮吸

  --------------------------------------------------------------------------------

  [1] 参阅《中.179五支物主经》,《大正》1,720b-7f.

  [2] 见《大正》1,720c3f.

  页35

  母乳。如是,婴儿没有四坏事现行,不能说他有戒行,是无上士,得第一义,是质直的沙门。没有坏行为,不完全等同不作坏事──昏迷、熟睡时,没有坏行为,不能说他在持戒;贪、瞋之境界不现前时,没有杀、盗、淫、妄之反应,不能说他亦在持戒。唯有贪、瞋之境界现前时,经内心思考、抉择、维持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的行为,才是佛陀心目中持戒不犯的清净戒行。

  有关戒学──修身、修心,释尊指出︰应当遍知「(a)怎样是(1)不善戒、(2)善戒,(3)善念、(4)不善念。」此等四「(b)从何而生?(c)于何处灭、败坏无余?(d)如何修行灭之?」[3] 明确的答案如下:

  物主!(1a)云何不善戒耶?不善身行,不善口、意行,是谓不善戒。

  物主!(1b)此不善戒从何而生?我说彼所从生,当知从心生。云何为心?若心有欲、有恚、有痴,当知不善戒从是心生。

  物主!(1c)不善戒何处灭无余?何处败坏无余?多闻圣弟子舍身不善业,修身善业;舍口、意不善业,修口、意善业。此不善戒灭无余,败坏无余。

  物主!(1d)贤圣弟子云何行灭不善戒?若多闻圣弟子观内身如身……至观觉、心、法如法。贤圣弟子如是行者,灭不善戒也。

  物主!(2a)云何善戒耶?善身业,善口、意业;是谓善戒。

  物主!(2b)此善戒从何而生?我说彼所从生,当知从心生。云何为心?若心无欲、(「无欲」原文有重复,宜删。)无恚、无痴,当知善戒从是心生。

  物主!(2c)善戒何处灭无余?何处败坏无余?若多闻圣弟子行戒不着戒,此善戒灭无余,败坏无余。

  物主!(2d)贤圣弟子云何行灭善戒?若多闻圣弟子观内身如身……至观觉、心、法如法。贤圣弟子如是行者,灭善戒也。

  物主!(3a)云何不善念耶?欲念、恚念、害念,是谓不善念。

  物主!(3b)不善念从何而生?我说彼所从生,当知从想生。云何为想?我说想多种、无量种、若干种行──或欲想,或恚想,或害想。物主!众生因欲界想故,生不善念欲界相应;若有想者,因彼想故,生不善念欲界相应。物主!众生因恚、害界想故,生不善念恚、害界相应;若有想者,因彼想故,生不善念恚、害界相应。此不善念从是想生。

  --------------------------------------------------------------------------------

  [3] 参阅《大正》1,720c-10f.

  页36

  物主!(3c)不善念何处灭无余?何处败坏无余?若多闻圣弟子离欲、离恶不善之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得初禅成就游;此不善念灭无余,败坏无余。

  物主!(3d)贤圣弟子云何行灭不善念?若多闻圣弟子观内身如身……至观觉、心、法如法。贤圣弟子如是行者,灭不善念也。

  物主!(4a)云何善念耶?无欲念、无恚念、无害念,是谓善念。

  物主!(4b)善念从何而生?我说彼所从生,当知从想生。云何为想?我说想多种、无量种、若干种行──或无欲想,或无恚想,或无害想。物主!众生因无欲界想故,生善念无欲界相应。若有想者因彼想故,生善念无欲界相应。物主!众生因无恚、无害界故,生善念无恚、无害界相应。若有想者,因彼想故,生善念无恚(「慈」误植)、无害界相应,此善念从是想生。

  物主!(4c)善念何处灭无余?何处败坏无余?若多闻圣弟子乐灭、苦灭,喜忧本已灭,不苦不乐,

  舍念清净,得第四禅成就游。此善念灭无余,败坏无余。

  物主!(4d)贤圣弟子云何行灭善念?若多闻圣弟子观内身如身……至观觉、心、法如法。贤圣弟子如是行者,灭善念也。[4]

  释尊开示︰不善戒(邪戒、戒禁取)、善戒(正戒)皆属众生身、口、意三行,起心动念、言谈、举止。有邪见、邪念(指不正思惟的邪志、邪念),所生身、口、意三行是恶,则为不善戒。与此正相反,具有正见、正志所生三行是善,则为善戒。

  此不善戒所从生,当知从心生;倘若内心有贪欲、有瞋恚、有愚痴,导致身、口、意三恶行,产生恶戒。善戒所从生,当知亦从心生;设若内心舍断贪欲、瞋恚、愚痴,导致身、口、意三善行,生成善戒。

  不善戒、善戒悉皆于身、口、意,从因缘生;因此也可以,于身、口、意,由因缘消灭三恶业;修习舍离三不善业而无戒禁取──行戒而不着戒。「念」由接触「界」,依「想」由因缘所生;所以不善念、有漏善念,由于修习四禅那,不接触五盖,镇伏杂想、杂念,使不善念、有漏善念不动。

  多闻圣弟子修习四念处为首,由「法念处」操作「七觉支」,[5] 可以消灭诸不善戒、不善念,消除有漏、有取的善戒、善念,充实无漏、不取的身、口、意三妙

  --------------------------------------------------------------------------------

  [4] 见《大正》1,721a2f.

  [5] 参阅《中.98念处经》,《大正》1,584b3f.

  页37

  行。能否如是与法相应,释尊说此条件︰

  物主!若多闻圣弟子:

  (a)以慧观(1)不善戒知如真,(2)从生不善戒知如真,(3)此不善戒灭无余、败坏无余知如真以慧观,贤圣弟子如是行者,灭不善戒知如真。

  (b)以慧观(1)善戒知如真,(2)从生善戒知如真,(3)此善戒灭无余、败坏无余知如真以慧观,(4)贤圣弟子如是行者,灭善戒知如真。

  (c)以慧观(1)不善念知如真,(2)从生不善念知如真,(3)此不善念灭无余、败坏无余…

《戒从心生(杨郁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