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戒从心生(杨郁文)▪P3

  ..续本文上一页-------------------------------------------------------------------------------

  [14] 见《大正》1,575a-5f.

  [15] 参阅《阿毗达磨俱舍论卷四》,《大正》29,20af.

  [16] 参阅〈VM〉73f. 又,水野弘元译注︰《清净道论一》p.15 注︰「离(virati)︰所谓离之心所者,指正语、正业、正命。然

  而,在此场合包含相应于此等(正行)之其他诸心所。

  [17]参阅《大正》1,575c,576a.

  页41

  律仪也。)[18]

  今以北传经、论来佐证说明︰

  1.【波罗提木叉律仪】

  《杂.925经》:

  贤士夫住于正戒,波罗提木叉律仪,威仪行处具足;见微细罪,能生怖畏,受持学戒;是名丈夫于正法律第一之德。[19]

  圣弟子当了知佛陀施设一一戒条之用心,由于戒随念(siilanussati),对无漏戒学具足正见、正志,依一一戒条为律则,防护身、心,甚至众学法等微细罪亦戒慎恐惧地遵守,不违犯任何戒律。如是,即于日常生活中,修身、修德,培养戒法身。

  2.【念律仪∕(六)根律仪】

  《杂.279经》:

  多闻圣弟子眼见色,不取色相,不取随形好,任其眼根之所趣向,常住律仪,世间贪、爱、恶不善法不漏其心,能生律仪,善护眼根;耳、鼻、舌、身、意根,亦复如是。如是六根善调伏、善关闭、善守护、善执持、善修习,于未来世必受乐报。

  俗语︰「六根门头好修行!」于日常生活、宗教修持中,随时、随地在动用眼等六官。[20] 六官能增上一连串之生理作用、心理作用、身心互动的作用,因此名曰︰「六根」;内六根为外六境(六尘)进入内心之门户,故名曰︰「六根门」。[21] 六官也是烦恼漏,泄入(身心中毒)、漏出(污染环境)之处;[22] 于六内入处意解无我、无我所,亦可作证沙门果。[23] 如是,六根防护可以净化戒行乃至成就五分法身。

  3.【智律仪】:

  《瑜伽师地论》引义品之偈︰

  --------------------------------------------------------------------------------

  [18] 见〈VM〉711f.

  [19] 见《大正》2,235c7f.

  [20] 参阅《杂.279经》,《大正》2,76b.

  [21] 参阅《杂.225经》,《大正》2,64a.

  [22] 参阅《杂.636经》,《大正》2,176b.

  [23] 参阅《杂.276经》,《大正》2,74b.

  页42

  世间诸流漏,是漏念能止;我说能防护,由慧故能堰。[24]

  明确地说道︰般若慧能使外来烦恼不泄入,自己也不会污染环境;如此,能于生活当中,净化身心,而不再形成烦恼泄漏。换句话说︰没有般若慧,难得戒行究竟清净。

  4.【忍律仪】:

  《中.10 漏尽经》:

  云何有漏从忍断耶?比丘!精进断恶不善,修善法故,常有起想,专心精勤;身体、皮肉、筋骨、血髓皆令干竭不舍精进,要得所求,乃舍精进。比丘!复当堪忍饥渴、寒热、蚊虻蝇蚤虱,风日所逼,恶声捶扙,亦能忍之。身遇诸病,极为苦痛,至命欲绝,诸不可乐,皆能堪忍。若不忍者,则生烦恼、忧戚;忍则不生烦恼、忧戚,是谓有漏从忍断也。[25]

  多生业习,有些烦恼漏单靠理智明了、情感爱好,无有坚强意志力的忍耐,无法排除漏习。因此,经中说明有些烦恼漏是由忍功夫所舍断,若不忍者,则生烦恼、忧戚;忍则不生烦恼、忧戚。

  5.【勤律仪】:

  《杂.877经》:

  云何律仪断(samvara-ppadhaana{律仪勤})? 未起恶不善法不起,生欲、方便、精勤、摄受,是名律仪断。[26]

  以「四正勤」之要领,使现行之恶业立即停止,使恶因潜势力不动;使现行之善业继续不断,使善因潜势力发动,结成果实。这需要「正方便」──种种有效、有用的方法,发勤策励,精进不放逸──才能达成终极目标。

  五种律仪,缺一不可;犹如材质与形体完美均衡、中心轴安定的陀螺,施上旋转力,倘若无阻力存在,即可以定点转动不停。如是,以念律仪为螺顶,依「正念、正知」维持人性──知、情、意的平衡发展,并开发念根、念力。以智律仪为螺体正三分之一成分,依「正见、正志(正思惟)」开发慧根、慧力。以波罗提木叉律仪为螺体正三分之一成分,依「正语、正业、正命」于日常生活中加强信根、信力。以忍律仪为螺体正三分之一成分,依「正定」于宗教生活中加强定根、定力。勤律仪为螺

  --------------------------------------------------------------------------------

  [24] 见《大正》30,386b-11f. 参阅《经集》v. 1035〈Sn〉1985f.

  [25] 见《大正》1,432c5f.

  [26] 见《大正》2,221a-4f.

  页43

  心,依「正方便(正精进)」改善、充实「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支圣道」乃至三十七菩提分法的修习,完满三无漏学。

  (四)(思已)不犯是戒

  《增一.16品第9经》:

  梵志问曰︰「云何名之为戒?」阿那律曰︰「不作众恶,不犯非法。」[27]

  所谓︰「不作众恶,不犯非法。」并不是说没有诸恶行、没有非法行、没有邪行而已;指本来会造作、违犯之众恶、非法,由五种律仪而今使之不作、不犯。

  《长.22 种德经》:

  种德婆罗门白佛言︰「云何为戒?」佛言:「……具足戒律,舍杀不杀,……乃至心法四禅现得欢乐。所以者何?斯由精勤,专念不忘,乐独闲居之所得也。婆罗门!是为具戒。」[28]

  《种德经》指出︰由于日常生活中以戒修身,具足戒清净;于宗教生活中以止观修心,三三昧、四禅那具足住;如是精勤,具念不忘,贯彻于生活中,谓之「具戒」。[29] 相当于发展中佛教所谓︰「三聚净戒」──摄律仪戒、摄善法戒、摄众生戒。

  三、八心持戒

  戒是思、戒是心所、戒是防护、戒是思后不犯,都跟内心有关系。必须有持戒的见解、持戒使心情愉悦、贯彻持戒的意志力,都在自己的心所中发生。释尊《五支物主经》开示「戒从心生」,除此之外,早期经藏里面,记录了种种不同的心态、动机而使人发心持戒。如下:

  (一) 怖苦心

  例如《中.203晡利多经》所说︰

  多闻圣弟子作是思惟──杀者必受恶报,现世及后世,若我杀者,便当自害,亦诬谤他;天及诸智梵行者道说我戒,诸方悉当闻我恶名;身坏命终,必至恶

  --------------------------------------------------------------------------------

  [27] 见《大正》2,581a-13f.

  [28] 见《大正》1,96b-9f.

  [29] 参阅《大正》1,96b.

  页44

  处,生地狱中。如是杀者受此恶报,现世及后世;我今宁可依离杀、断杀耶!──便依离杀、断杀;如是,多闻圣弟子依离杀、断杀也。……[30]

  故意造作杀生等恶业者,必受此恶报,现世受报,或者是后世受。我害怕承受恶报,因此,现在宁可远离杀生、舍断杀生而维持不杀生之善行。一般人不只佛教徒,都有这样的心态。有些凡夫,内心尚存造作杀生等恶业的动机,可是也担心造恶业必受苦报;为了回避承受苦果,而发心严格守持不杀生等十戒。

  (二) 畏罪心

  所谓「罪」或「过失」,指非善的行为,如《中.214鞞诃提(衣)经》所说︰

  拘萨罗王波斯匿问曰︰「阿难!云何不善身行耶?」尊者阿难答曰:「大王!谓身行有罪。」[31]

  「畏罪心」就是害怕种下恶因,成为有罪的身份;不只担心难熬苦刑,而不敢做坏事。有些人就是这样,恐惧身行有罪、有过,而持戒不犯。

  如《杂.637经》要求弟子︰

  出家已,住于静处;摄受波罗提木叉律仪,〔威仪、〕行处具足,于细微罪生大怖畏,受持学戒;离杀、断杀,不乐杀生,……乃至一切业迹如前说。[32]

  释尊所说「六随念」中,「戒随念」要求根据戒条,戒慎恐惧地持戒清净;甚至,面对「众学法」等戒条,也要提起忧患意识不要违反,不犯微细罪。倘若你认为小小戒,芝麻小过一椿,无所畏。有一次,难免有第二次……乃至十次重犯微细罪也无所畏。逐渐地犯上「提舍尼」轻罪……犯「波逸提」中罪……犯「僧残法」重罪亦无所畏,乃至造作「波罗夷」极重罪,无所畏亦成为贯性而不自知,终于丧失僧命无余。

  我们要持戒清净,连众学法的微细罪,也要戒慎恐惧,小心面对它。所谓「微细罪」「小小戒」大部分是要提升出家二众之威仪,使在家二众尊敬僧宝,就行、住、坐、卧四威仪规范,要求大家遵守。依戒律,不是故意而犯众学法,根本没有罪责,只要自己内心提醒不要重犯即可。故意犯众学法,也只要自己向任一人表白,忏悔一番就可以复归清净了。但是,不要因为「众学法」无罪责,或者忏悔一下就可以净

  --------------------------------------------------------------------------------

  [30] 见《大正》1,773b7f. 参阅相当经《M.54 Potaliya sutta》。

  [31] 见《大正》1,…

《戒从心生(杨郁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