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戒從心生(楊郁文)▪P3

  ..續本文上一頁-------------------------------------------------------------------------------

  [14] 見《大正》1,575a-5f.

  [15] 參閱《阿毗達磨俱舍論卷四》,《大正》29,20af.

  [16] 參閱〈VM〉73f. 又,水野弘元譯注︰《清淨道論一》p.15 注︰「離(virati)︰所謂離之心所者,指正語、正業、正命。然

  而,在此場合包含相應于此等(正行)之其他諸心所。

  [17]參閱《大正》1,575c,576a.

  頁41

  律儀也。)[18]

  今以北傳經、論來佐證說明︰

  1.【波羅提木叉律儀】

  《雜.925經》:

  賢士夫住于正戒,波羅提木叉律儀,威儀行處具足;見微細罪,能生怖畏,受持學戒;是名丈夫于正法律第一之德。[19]

  聖弟子當了知佛陀施設一一戒條之用心,由于戒隨念(siilanussati),對無漏戒學具足正見、正志,依一一戒條爲律則,防護身、心,甚至衆學法等微細罪亦戒慎恐懼地遵守,不違犯任何戒律。如是,即于日常生活中,修身、修德,培養戒法身。

  2.【念律儀∕(六)根律儀】

  《雜.279經》:

  多聞聖弟子眼見色,不取色相,不取隨形好,任其眼根之所趣向,常住律儀,世間貪、愛、惡不善法不漏其心,能生律儀,善護眼根;耳、鼻、舌、身、意根,亦複如是。如是六根善調伏、善關閉、善守護、善執持、善修習,于未來世必受樂報。

  俗語︰「六根門頭好修行!」于日常生活、宗教修持中,隨時、隨地在動用眼等六官。[20] 六官能增上一連串之生理作用、心理作用、身心互動的作用,因此名曰︰「六根」;內六根爲外六境(六塵)進入內心之門戶,故名曰︰「六根門」。[21] 六官也是煩惱漏,泄入(身心中毒)、漏出(汙染環境)之處;[22] 于六內入處意解無我、無我所,亦可作證沙門果。[23] 如是,六根防護可以淨化戒行乃至成就五分法身。

  3.【智律儀】:

  《瑜伽師地論》引義品之偈︰

  --------------------------------------------------------------------------------

  [18] 見〈VM〉711f.

  [19] 見《大正》2,235c7f.

  [20] 參閱《雜.279經》,《大正》2,76b.

  [21] 參閱《雜.225經》,《大正》2,64a.

  [22] 參閱《雜.636經》,《大正》2,176b.

  [23] 參閱《雜.276經》,《大正》2,74b.

  頁42

  世間諸流漏,是漏念能止;我說能防護,由慧故能堰。[24]

  明確地說道︰般若慧能使外來煩惱不泄入,自己也不會汙染環境;如此,能于生活當中,淨化身心,而不再形成煩惱泄漏。換句話說︰沒有般若慧,難得戒行究竟清淨。

  4.【忍律儀】:

  《中.10 漏盡經》:

  雲何有漏從忍斷耶?比丘!精進斷惡不善,修善法故,常有起想,專心精勤;身體、皮肉、筋骨、血髓皆令幹竭不舍精進,要得所求,乃舍精進。比丘!複當堪忍饑渴、寒熱、蚊虻蠅蚤虱,風日所逼,惡聲捶扙,亦能忍之。身遇諸病,極爲苦痛,至命欲絕,諸不可樂,皆能堪忍。若不忍者,則生煩惱、憂戚;忍則不生煩惱、憂戚,是謂有漏從忍斷也。[25]

  多生業習,有些煩惱漏單靠理智明了、情感愛好,無有堅強意志力的忍耐,無法排除漏習。因此,經中說明有些煩惱漏是由忍功夫所舍斷,若不忍者,則生煩惱、憂戚;忍則不生煩惱、憂戚。

  5.【勤律儀】:

  《雜.877經》:

  雲何律儀斷(samvara-ppadhaana{律儀勤})? 未起惡不善法不起,生欲、方便、精勤、攝受,是名律儀斷。[26]

  以「四正勤」之要領,使現行之惡業立即停止,使惡因潛勢力不動;使現行之善業繼續不斷,使善因潛勢力發動,結成果實。這需要「正方便」──種種有效、有用的方法,發勤策勵,精進不放逸──才能達成終極目標。

  五種律儀,缺一不可;猶如材質與形體完美均衡、中心軸安定的陀螺,施上旋轉力,倘若無阻力存在,即可以定點轉動不停。如是,以念律儀爲螺頂,依「正念、正知」維持人性──知、情、意的平衡發展,並開發念根、念力。以智律儀爲螺體正叁分之一成分,依「正見、正志(正思惟)」開發慧根、慧力。以波羅提木叉律儀爲螺體正叁分之一成分,依「正語、正業、正命」于日常生活中加強信根、信力。以忍律儀爲螺體正叁分之一成分,依「正定」于宗教生活中加強定根、定力。勤律儀爲螺

  --------------------------------------------------------------------------------

  [24] 見《大正》30,386b-11f. 參閱《經集》v. 1035〈Sn〉1985f.

  [25] 見《大正》1,432c5f.

  [26] 見《大正》2,221a-4f.

  頁43

  心,依「正方便(正精進)」改善、充實「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支聖道」乃至叁十七菩提分法的修習,完滿叁無漏學。

  (四)(思已)不犯是戒

  《增一.16品第9經》:

  梵志問曰︰「雲何名之爲戒?」阿那律曰︰「不作衆惡,不犯非法。」[27]

  所謂︰「不作衆惡,不犯非法。」並不是說沒有諸惡行、沒有非法行、沒有邪行而已;指本來會造作、違犯之衆惡、非法,由五種律儀而今使之不作、不犯。

  《長.22 種德經》:

  種德婆羅門白佛言︰「雲何爲戒?」佛言:「……具足戒律,舍殺不殺,……乃至心法四禅現得歡樂。所以者何?斯由精勤,專念不忘,樂獨閑居之所得也。婆羅門!是爲具戒。」[28]

  《種德經》指出︰由于日常生活中以戒修身,具足戒清淨;于宗教生活中以止觀修心,叁叁昧、四禅那具足住;如是精勤,具念不忘,貫徹于生活中,謂之「具戒」。[29] 相當于發展中佛教所謂︰「叁聚淨戒」──攝律儀戒、攝善法戒、攝衆生戒。

  叁、八心持戒

  戒是思、戒是心所、戒是防護、戒是思後不犯,都跟內心有關系。必須有持戒的見解、持戒使心情愉悅、貫徹持戒的意志力,都在自己的心所中發生。釋尊《五支物主經》開示「戒從心生」,除此之外,早期經藏裏面,記錄了種種不同的心態、動機而使人發心持戒。如下:

  (一) 怖苦心

  例如《中.203晡利多經》所說︰

  多聞聖弟子作是思惟──殺者必受惡報,現世及後世,若我殺者,便當自害,亦誣謗他;天及諸智梵行者道說我戒,諸方悉當聞我惡名;身壞命終,必至惡

  --------------------------------------------------------------------------------

  [27] 見《大正》2,581a-13f.

  [28] 見《大正》1,96b-9f.

  [29] 參閱《大正》1,96b.

  頁44

  處,生地獄中。如是殺者受此惡報,現世及後世;我今甯可依離殺、斷殺耶!──便依離殺、斷殺;如是,多聞聖弟子依離殺、斷殺也。……[30]

  故意造作殺生等惡業者,必受此惡報,現世受報,或者是後世受。我害怕承受惡報,因此,現在甯可遠離殺生、舍斷殺生而維持不殺生之善行。一般人不只佛教徒,都有這樣的心態。有些凡夫,內心尚存造作殺生等惡業的動機,可是也擔心造惡業必受苦報;爲了回避承受苦果,而發心嚴格守持不殺生等十戒。

  (二) 畏罪心

  所謂「罪」或「過失」,指非善的行爲,如《中.214鞞诃提(衣)經》所說︰

  拘薩羅王波斯匿問曰︰「阿難!雲何不善身行耶?」尊者阿難答曰:「大王!謂身行有罪。」[31]

  「畏罪心」就是害怕種下惡因,成爲有罪的身份;不只擔心難熬苦刑,而不敢做壞事。有些人就是這樣,恐懼身行有罪、有過,而持戒不犯。

  如《雜.637經》要求弟子︰

  出家已,住于靜處;攝受波羅提木叉律儀,〔威儀、〕行處具足,于細微罪生大怖畏,受持學戒;離殺、斷殺,不樂殺生,……乃至一切業迹如前說。[32]

  釋尊所說「六隨念」中,「戒隨念」要求根據戒條,戒慎恐懼地持戒清淨;甚至,面對「衆學法」等戒條,也要提起憂患意識不要違反,不犯微細罪。倘若你認爲小小戒,芝麻小過一椿,無所畏。有一次,難免有第二次……乃至十次重犯微細罪也無所畏。逐漸地犯上「提舍尼」輕罪……犯「波逸提」中罪……犯「僧殘法」重罪亦無所畏,乃至造作「波羅夷」極重罪,無所畏亦成爲貫性而不自知,終于喪失僧命無余。

  我們要持戒清淨,連衆學法的微細罪,也要戒慎恐懼,小心面對它。所謂「微細罪」「小小戒」大部分是要提升出家二衆之威儀,使在家二衆尊敬僧寶,就行、住、坐、臥四威儀規範,要求大家遵守。依戒律,不是故意而犯衆學法,根本沒有罪責,只要自己內心提醒不要重犯即可。故意犯衆學法,也只要自己向任一人表白,忏悔一番就可以複歸清淨了。但是,不要因爲「衆學法」無罪責,或者忏悔一下就可以淨

  --------------------------------------------------------------------------------

  [30] 見《大正》1,773b7f. 參閱相當經《M.54 Potaliya sutta》。

  [31] 見《大正》1,…

《戒從心生(楊郁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