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戒從心生(楊郁文)▪P4

  ..續本文上一頁798a-4f.

  [32] 見《大正》2,176b-8f.

  頁45

  化的;所以犯了再犯,犯了再忏悔,忏悔後再犯都無所畏,需要心存「畏罪心」。

  (叁) 求福心

  各種宗教徒都想過好日子,心存求福。有些人持戒,實際上是爲了求福。如某些宗派,嚴格要求教徒「吃素」;徒衆入教之初,內心實際上很想吃肉、食葷,但是不敢吃一口。爲什麼?一旦吃了,天庭上名單會拆下來,來生不能上天去。所以爲了求福、上天享福,他不得不持素,持不殺生戒。所以「求福」也可以說是大部份的宗教要求他們的信徒,嚴守淨戒,目的是要換取生天的身份的證明。也可說一般的宗教只是爲求福在持戒,也擔心墮落到煉獄受苦;怖苦、求福,這兩種心態是古今一般宗教教徒,特別是初學者具備的心態。

  異學外道以特殊的宗教儀式求神明賜福,如《雜.1040經》所示︰

  時,有異婆羅門于十五日,洗頭已,受齋法,被新長鬘白,手執生草,來詣佛所;與世尊面相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爾時,佛告婆羅門︰「汝洗頭、被新長鬘白,是誰家法?」婆羅門白佛︰「瞿昙!是學舍法。」佛告婆羅門︰「雲何婆羅門舍法?」婆羅門白佛言:「瞿昙!如是十五日,洗頭受持法齋,著新淨長鬘白,手執生草,隨力所能布施作福。瞿昙!是名婆羅門修行舍行。」佛告婆羅門︰「賢聖法、律所行舍行異于此也。」[33]

  佛世婆羅門徒,如上述︰有某一位婆羅門,在陰曆的十五日,洗頭、洗澡,爲了受持齋法,要穿著新衣。割了一些生草鋪設在地面,在草座上向天神朝拜,祈求他們的神明「舍法(paccoroha.ni)」。所謂「舍法」指舍福、降福的宗教儀式,求神明的手放開,把手中掌握的福,放下來給信徒接到。所以施行「舍法」實際上就是求福;是人們請求神明「舍福」。婆羅門徒進行「舍法」之齋戒沐浴,並不能得福;其實所以得福,是「隨能力布施,在齋戒的日子要布施,甚至一切時日能布施作福。這才是婆羅門徒求得福報的正確方法。換話說,婆羅門徒求福的方法,後半段是正確的,前半的宗教行爲能求得福報是有待商榷的。以佛法說,不是拜神明、求神明,我們才得到福報;是我們行善布施,結善緣自然就會有福報回應。佛陀不認同婆羅門的作法,最後說︰「賢聖法、律所行舍行異于此也。」婆羅門于是請教佛陀︰

  婆羅門白佛︰「瞿昙!雲何爲賢聖法、律所行舍行?」

  佛告婆羅門︰「謂離殺生,不樂殺生,如前『清淨分廣說』。依于不殺,舍

  --------------------------------------------------------------------------------

  [33] 見《大正》2,272a11f.

  頁46

  離殺生,……」[34]

  所謂「賢聖法律所行的舍行」指佛教所實行的得福、增福的方法。是跟婆羅門教「婆羅門修行舍行」不同。佛陀所教導的「賢聖法律所行的舍行」,即實踐「十善業道」──「不殺生、離殺生……不偷盜、遠離偷盜……離于邪淫……離于妄語……遠離兩舌……遠離惡口……離于壞(绮)語……離于貪欲……離于瞋恚……正見成就不顛倒見……」。修習十善業道,從內心開發不貪、不瞋、不癡的能力,影響到身體不殺、盜、淫,言語不妄語、兩舌、惡口、绮語等等。用這樣十善業道來改善人格,精進人際關系。不只是內心沒有貪、瞋、癡而已,心中具有不貪、不瞋,以及慈愛、忍辱,所以會關心他人,照顧別人,施財、施法、施無畏與人。這些善行,法爾如是,會帶來福報。所以福報不是用求的,是用造福田而獲得。

  持戒也是造福田,不只是布施纔能造福田。因爲我們都把戒行太狹隘化,一切善行都是戒行;所以布施也是戒行,忍辱也是戒行;都可以改善人生,增進福慧。

  (四) 兩利心

  但爲個人自己怖苦、畏罪、求福而持戒,如此心態並不高尚,高明者曉得持戒是爲利益別人,也得到己利,雙方都得到利益,所以必須要持戒。如《雜.619經》所示︰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過去世時有緣幢伎師,肩上豎幢,語弟子言:『汝等于幢上,下向護我,我亦護汝;疊相護持,遊行嬉戲,多得財利。』

  時,伎弟子語伎師言:『不如所言;但當各各自愛護,遊行嬉戲,多得財利,身得無爲安隱而下。』伎師答言:『如汝所言,各自愛護。』

  (佛曰︰)然其此義亦如我說︰『己自護時即是護他,他自護時亦是護己。心自親近修習隨護作證,是名自護護他。

  雲何護他自護?不恐怖他、不違他、不害他,慈心哀彼,是名護他自護。

  是故,比丘當如是學︰自護者修四念處,護他者亦修四念處!』」[35]

  這裏提到的,不恐怖他、不違他、不害他、慈心哀彼,是名護他自護。修四念處

  --------------------------------------------------------------------------------

  [34] 「清淨分廣說」,指本篇論文(頁38)「二、意思是戒」所引用《雜.1039經》經文。

  [35] 見《大正》2,173b6f.

  頁47

  也是護他自護,自護護他,而修四念處的先決條件就是要持戒。[36] 這樣看來,能持戒又修習四念處,才能達到兩利。所以我們爲了兩利,不只是爲自己,也爲一切有情都得到利益,不得不持戒,而不是爲了得福。持戒修身爲基礎,進一步以四念處爲首,操作七覺支來修心、修慧,隨緣修福慧;善護己、善待人,不但利己、不但利人,終歸自他俱利。衆善奉行,善業善報,因果森嚴。

  (五) 慚愧心

  「慚愧心」與下述「慈悲心」是良心的連動。

  (六) 慈悲心

  五戒、十善業道皆以「護生」爲本,其人無良知、良心,即不能持戒護生。「無良知」則不能分別善、惡,「無良心」則不存慚愧與慈悲。內心「無慚、無愧」則失掉改過遷善的動機。[37] 心裏「無慈、不悲」則于衆生受苦或求樂麻木不仁,根本不護生──拔苦、與樂。所以釋尊在《中.187說智經》不殺生戒──護生第一戒,開章明義而作如是說︰

  諸賢!我離殺,斷殺,棄舍刀扙,有慚有愧,有慈悲心,饒益一切乃至蟲;我于殺生淨除其心。……[38]

  對一切衆生,乃至小至蝼蟻,有慚愧心、有慈悲心,纔能實質的持戒、護生而不犯戒。《別雜.131經》將慈、悲、喜、舍四等心與五戒之殺、盜、淫、妄對談,表示無慈、悲、喜、舍之心,不能維持不犯性戒。[39]

  (七) 恕心

  良知與良心互動之下産生同理心(empathy),相當于儒家仁恕之心,能與人角

  --------------------------------------------------------------------------------

  [36] 《雜.624經》:「佛告讪低迦︰『汝當先淨其戒,直其見,具足叁業,然後修四念處。』」《大正》2,175a5f.

  [37] 《長.2遊行經》:「知慚,恥于己阙;知愧,羞爲惡行。」《大正》1,11c15f.「阙」指欠缺善心、善行。

  [38] 見《大正》1,733a-3f.

  參閱《M.112 Chabbisodhana sutta》:「lajji((是一位))羞恥、)dayapanno(實踐憐愍、)sabba-panabhuta-hitanukampi vihasim.

  (利益、同情一切生物的人而過日。)」〈M〉iii. 33-14f.

  [39]《別雜.131經》:「夫行慈者所得功德如大地土,殺生之罪如爪上土;悲之功德如大地土,偷盜之罪如爪上土;喜之功德如大

  地土,邪淫之罪如爪上土;舍之功德如大地土,妄語之罪如爪上土。」《大正》2,425c1f.

  頁48

  色互換,動用情感與理智來對待他人。與衆生相處時,行爲之正確、得當與否,有時很難判斷;此時,應用釋尊教導的「自通之法」,則很容易地抉擇正確、正當的行爲,善巧地待人、處事、接物。如《雜.1044經》所示︰

  爾時,世尊告婆羅門長者︰「我當爲說自通之法。谛聽!善思!何等自通之法?謂聖弟子作如是學︰我作是念──若有欲殺我者,我所不喜;我若所不喜,他亦如是,雲何殺彼?作是覺已,受不殺生,不樂殺生。如上說……我若不喜人盜于我,他亦不喜我,雲何盜他?是故,持不盜戒,不樂于盜。如上說……我既不喜人侵我妻,他亦不喜,我今雲何侵人妻婦?是故,受持不他淫戒。如上說……我尚不喜爲人所欺,他亦如是,雲何欺他?是故受持不妄語戒。如上說……我尚不喜他人離(間)我親友,他亦如是,我今雲何離(間)他親友?是故,不行兩舌。……我尚不喜人加袋言,他亦如是,雲何于他而起罵辱?是故,于他不行惡口。如上說……我尚不喜人作绮語,他亦如是,雲何于他而作绮語?是故,于他不行绮飾(語)。」[40]

  所謂「自通之法」相當于「attûpanaaika dhamma pariyaaya(涉己法門)」〈S〉v. 353-15之意譯。句義分解如是︰atta(自己)upa-(接近)√nii(引導)dhamma(正法)pariyaaya(理趣)。合起來說即是︰順情合理地引導自己抉擇正確、正當的方法對…

《戒從心生(楊郁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