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戒从心生(杨郁文)▪P4

  ..续本文上一页798a-4f.

  [32] 见《大正》2,176b-8f.

  页45

  化的;所以犯了再犯,犯了再忏悔,忏悔后再犯都无所畏,需要心存「畏罪心」。

  (三) 求福心

  各种宗教徒都想过好日子,心存求福。有些人持戒,实际上是为了求福。如某些宗派,严格要求教徒「吃素」;徒众入教之初,内心实际上很想吃肉、食荤,但是不敢吃一口。为什么?一旦吃了,天庭上名单会拆下来,来生不能上天去。所以为了求福、上天享福,他不得不持素,持不杀生戒。所以「求福」也可以说是大部份的宗教要求他们的信徒,严守净戒,目的是要换取生天的身份的证明。也可说一般的宗教只是为求福在持戒,也担心堕落到炼狱受苦;怖苦、求福,这两种心态是古今一般宗教教徒,特别是初学者具备的心态。

  异学外道以特殊的宗教仪式求神明赐福,如《杂.1040经》所示︰

  时,有异婆罗门于十五日,洗头已,受斋法,被新长鬘白,手执生草,来诣佛所;与世尊面相问讯慰劳已,退坐一面。尔时,佛告婆罗门︰「汝洗头、被新长鬘白,是谁家法?」婆罗门白佛︰「瞿昙!是学舍法。」佛告婆罗门︰「云何婆罗门舍法?」婆罗门白佛言:「瞿昙!如是十五日,洗头受持法斋,着新净长鬘白,手执生草,随力所能布施作福。瞿昙!是名婆罗门修行舍行。」佛告婆罗门︰「贤圣法、律所行舍行异于此也。」[33]

  佛世婆罗门徒,如上述︰有某一位婆罗门,在阴历的十五日,洗头、洗澡,为了受持斋法,要穿着新衣。割了一些生草铺设在地面,在草座上向天神朝拜,祈求他们的神明「舍法(paccoroha.ni)」。所谓「舍法」指舍福、降福的宗教仪式,求神明的手放开,把手中掌握的福,放下来给信徒接到。所以施行「舍法」实际上就是求福;是人们请求神明「舍福」。婆罗门徒进行「舍法」之斋戒沐浴,并不能得福;其实所以得福,是「随能力布施,在斋戒的日子要布施,甚至一切时日能布施作福。这才是婆罗门徒求得福报的正确方法。换话说,婆罗门徒求福的方法,后半段是正确的,前半的宗教行为能求得福报是有待商榷的。以佛法说,不是拜神明、求神明,我们才得到福报;是我们行善布施,结善缘自然就会有福报回应。佛陀不认同婆罗门的作法,最后说︰「贤圣法、律所行舍行异于此也。」婆罗门于是请教佛陀︰

  婆罗门白佛︰「瞿昙!云何为贤圣法、律所行舍行?」

  佛告婆罗门︰「谓离杀生,不乐杀生,如前『清净分广说』。依于不杀,舍

  --------------------------------------------------------------------------------

  [33] 见《大正》2,272a11f.

  页46

  离杀生,……」[34]

  所谓「贤圣法律所行的舍行」指佛教所实行的得福、增福的方法。是跟婆罗门教「婆罗门修行舍行」不同。佛陀所教导的「贤圣法律所行的舍行」,即实践「十善业道」──「不杀生、离杀生……不偷盗、远离偷盗……离于邪淫……离于妄语……远离两舌……远离恶口……离于坏(绮)语……离于贪欲……离于瞋恚……正见成就不颠倒见……」。修习十善业道,从内心开发不贪、不瞋、不痴的能力,影响到身体不杀、盗、淫,言语不妄语、两舌、恶口、绮语等等。用这样十善业道来改善人格,精进人际关系。不只是内心没有贪、瞋、痴而已,心中具有不贪、不瞋,以及慈爱、忍辱,所以会关心他人,照顾别人,施财、施法、施无畏与人。这些善行,法尔如是,会带来福报。所以福报不是用求的,是用造福田而获得。

  持戒也是造福田,不只是布施纔能造福田。因为我们都把戒行太狭隘化,一切善行都是戒行;所以布施也是戒行,忍辱也是戒行;都可以改善人生,增进福慧。

  (四) 两利心

  但为个人自己怖苦、畏罪、求福而持戒,如此心态并不高尚,高明者晓得持戒是为利益别人,也得到己利,双方都得到利益,所以必须要持戒。如《杂.619经》所示︰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过去世时有缘幢伎师,肩上竖幢,语弟子言:『汝等于幢上,下向护我,我亦护汝;迭相护持,游行嬉戏,多得财利。』

  时,伎弟子语伎师言:『不如所言;但当各各自爱护,游行嬉戏,多得财利,身得无为安隐而下。』伎师答言:『如汝所言,各自爱护。』

  (佛曰︰)然其此义亦如我说︰『己自护时即是护他,他自护时亦是护己。心自亲近修习随护作证,是名自护护他。

  云何护他自护?不恐怖他、不违他、不害他,慈心哀彼,是名护他自护。

  是故,比丘当如是学︰自护者修四念处,护他者亦修四念处!』」[35]

  这里提到的,不恐怖他、不违他、不害他、慈心哀彼,是名护他自护。修四念处

  --------------------------------------------------------------------------------

  [34] 「清净分广说」,指本篇论文(页38)「二、意思是戒」所引用《杂.1039经》经文。

  [35] 见《大正》2,173b6f.

  页47

  也是护他自护,自护护他,而修四念处的先决条件就是要持戒。[36] 这样看来,能持戒又修习四念处,才能达到两利。所以我们为了两利,不只是为自己,也为一切有情都得到利益,不得不持戒,而不是为了得福。持戒修身为基础,进一步以四念处为首,操作七觉支来修心、修慧,随缘修福慧;善护己、善待人,不但利己、不但利人,终归自他俱利。众善奉行,善业善报,因果森严。

  (五) 惭愧心

  「惭愧心」与下述「慈悲心」是良心的连动。

  (六) 慈悲心

  五戒、十善业道皆以「护生」为本,其人无良知、良心,即不能持戒护生。「无良知」则不能分别善、恶,「无良心」则不存惭愧与慈悲。内心「无惭、无愧」则失掉改过迁善的动机。[37] 心里「无慈、不悲」则于众生受苦或求乐麻木不仁,根本不护生──拔苦、与乐。所以释尊在《中.187说智经》不杀生戒──护生第一戒,开章明义而作如是说︰

  诸贤!我离杀,断杀,弃舍刀扙,有惭有愧,有慈悲心,饶益一切乃至虫;我于杀生净除其心。……[38]

  对一切众生,乃至小至蝼蚁,有惭愧心、有慈悲心,纔能实质的持戒、护生而不犯戒。《别杂.131经》将慈、悲、喜、舍四等心与五戒之杀、盗、淫、妄对谈,表示无慈、悲、喜、舍之心,不能维持不犯性戒。[39]

  (七) 恕心

  良知与良心互动之下产生同理心(empathy),相当于儒家仁恕之心,能与人角

  --------------------------------------------------------------------------------

  [36] 《杂.624经》:「佛告讪低迦︰『汝当先净其戒,直其见,具足三业,然后修四念处。』」《大正》2,175a5f.

  [37] 《长.2游行经》:「知惭,耻于己阙;知愧,羞为恶行。」《大正》1,11c15f.「阙」指欠缺善心、善行。

  [38] 见《大正》1,733a-3f.

  参阅《M.112 Chabbisodhana sutta》:「lajji((是一位))羞耻、)dayapanno(实践怜愍、)sabba-panabhuta-hitanukampi vihasim.

  (利益、同情一切生物的人而过日。)」〈M〉iii. 33-14f.

  [39]《别杂.131经》:「夫行慈者所得功德如大地土,杀生之罪如爪上土;悲之功德如大地土,偷盗之罪如爪上土;喜之功德如大

  地土,邪淫之罪如爪上土;舍之功德如大地土,妄语之罪如爪上土。」《大正》2,425c1f.

  页48

  色互换,动用情感与理智来对待他人。与众生相处时,行为之正确、得当与否,有时很难判断;此时,应用释尊教导的「自通之法」,则很容易地抉择正确、正当的行为,善巧地待人、处事、接物。如《杂.1044经》所示︰

  尔时,世尊告婆罗门长者︰「我当为说自通之法。谛听!善思!何等自通之法?谓圣弟子作如是学︰我作是念──若有欲杀我者,我所不喜;我若所不喜,他亦如是,云何杀彼?作是觉已,受不杀生,不乐杀生。如上说……我若不喜人盗于我,他亦不喜我,云何盗他?是故,持不盗戒,不乐于盗。如上说……我既不喜人侵我妻,他亦不喜,我今云何侵人妻妇?是故,受持不他淫戒。如上说……我尚不喜为人所欺,他亦如是,云何欺他?是故受持不妄语戒。如上说……我尚不喜他人离(间)我亲友,他亦如是,我今云何离(间)他亲友?是故,不行两舌。……我尚不喜人加袋言,他亦如是,云何于他而起骂辱?是故,于他不行恶口。如上说……我尚不喜人作绮语,他亦如是,云何于他而作绮语?是故,于他不行绮饰(语)。」[40]

  所谓「自通之法」相当于「attûpanaaika dhamma pariyaaya(涉己法门)」〈S〉v. 353-15之意译。句义分解如是︰atta(自己)upa-(接近)√nii(引导)dhamma(正法)pariyaaya(理趣)。合起来说即是︰顺情合理地引导自己抉择正确、正当的方法对…

《戒从心生(杨郁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