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釋“以戒爲師”及其時代意義
張春蕾 夏和生
一、“以戒爲師”的緣起我們知道釋迦牟尼佛是悟道12年後才首次製定戒律,此前他一直致力于宣講教義化導信衆趨入定慧法門,因爲佛陀以智慧法眼看到衆生皆具佛性,故而生起無上信心。但佛陀也看到五欲六塵對衆生的誘惑,所以意識到製戒的必要性,如同治水,開河疏導的同時也應築堤壩以約束之。盡管佛教法門無量,門派衆多,但都不能離開戒律,即便是最爲方便的淨土法門,離開了戒律也不能成就。
《遺教經》雲:“汝等比丘!于我滅後,當尊重珍敬波羅提木叉。如暗遇明,貧人得寶。當知此則是汝等大師,若我住世,無異此也。”這段教導翻譯成現在的話就是:比丘們,在我滅度以後,你們應當尊重並愛護戒律。這就像黑暗中遇著光明,貧窮人獲得財寶。應當知道,戒就是你們的大導師,就如同我住世教導一樣。由此可見,佛陀住世,以佛爲師;佛陀涅槃,以戒爲師,這是佛陀最後的囑咐和諄諄的教誡。
佛陀在臨入滅時,特別強調戒律,可見戒律對學佛修行的四衆子弟來說是多麼重要。《涅槃經》雲:“欲見佛性,證大涅槃,必須深心修持淨戒。若毀淨戒,是魔眷屬,非我弟子!” 佛滅度後,優婆離尊者,于七葉窟中結集律藏,傳至一百年後,至優婆崛多尊者,有五弟子,分爲五部,其中昙無德部,作《四分律》,即我國南山律之所宗也(律有《僧祗律》、《十誦律》、《善見律》、《五分律》、《四分律》)。
我國自叁國時代,魏齊王嘉平二年,西天竺僧人昙摩迦羅律師來洛陽製授戒法。至南朝時,宋文帝元嘉十一年,梵僧求那跋摩律師,于南林寺建立戒法,始爲僧尼授戒。唐朝麟德二年,我國道宣律師于終南山淨業寺,開壇傳戒,大宏《四分律》,爲我國南山宗始祖。明代末年,南京古林寺慧雲馨公大和尚中興南山律宗《四分律》。清初叁昧光祖,在寶華山隆昌寺繼續弘傳《四分律》,見月體祖憫念當時傳戒無有規模,乃作《傳戒正範》、《叁壇規則》,巨細律儀,有條不紊,由此海內外各地傳戒,奉爲範本,持續至今。二、“以戒爲師”的內涵戒是一切善行的根本,如果用一個字來回答什麼是佛教的話,這個字當然就是“戒”字。戒,是梵語屍羅的義譯,意爲戒除煩惱,促進身心清淨。戒是佛教徒行持的信條,在修持中占重要的地位。
《大智度論》卷十叁說:“大惡漏中,戒爲良藥;大恐怖中,戒爲導護;死暗冥中,戒爲明燈;于惡道中,戒爲橋梁;死海水中,戒爲大船。” 戒律的精神,一方面是防非止惡而遠離身口意叁業的過患;另一方面是修善利他而積聚功德。戒律的內容,有五戒、十戒、具足戒、菩薩戒等不同層次。由此可見,戒律具有止惡生善兩重意義,所以戒法分爲止持(禁止作爲)、作持(提倡作爲)二門。
止持門是指對于身口意等的過非,製止而不作,就是守持戒法;如不當作而作了,就違反了戒法,此爲“止持作犯”。作持門是指對于社會人群乃至一切有情有益之事,能積極去作,就是守持了戒法:如果當作而不作,也就違反了戒法,此爲“作持止犯”。與止作二持的精神相對應的戒律就是五戒十善,四攝六度,它也是“以戒爲師”的主要內涵。“殺盜淫妄酒”是所有戒律中的根本戒律,十善是從五戒中産生出來的。出家比丘,以前四戒爲根本戒,應清靜受持,不得毀犯。譬如植物,根本破壞,一切枝葉花果皆不得生。犯此重罪,如人斷頭,不可複活;于僧團中不得共住,永棄于佛門之外。
相反能持五戒,則不失爲一個清靜比丘,而且因戒能生定,因定發慧,斷諸惡法,行諸善法,逐步走向解脫。在世消災免難,身心安樂,健康長壽,家人愛敬,善名流布。四攝是佛家引度衆生的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四種方便,六度就是濟度、轉化衆生出離苦海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六種行門。我們今天強調“以戒爲師”,不僅是基于佛教的傳統,也是基于時代的要求。因此對于“以戒爲師”的主要內涵,希望能有結合時代的闡釋。趙樸初居士在《中國佛教協會叁十年》的報告中談到人間佛教時曾經指出:“我們提倡人間佛教的思想,就要奉行五戒、十善以淨化自己,廣修四攝、六度以利益人群。”提倡人間佛教,不論是“淨化自己”,還是“利益人群”,都必須以戒爲基礎,以戒爲師。道理非常簡單,如果沒有戒律的約束,佛弟子的行爲就沒有准繩;沒有戒律的規範,僧團就不可能依律攝僧,和合共住;沒有依戒修持的佛弟子,就沒有如法如律的僧團,佛教的生命就不存在了。
叁、“以戒爲師”的時代意義隨著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不斷貫徹落實,佛教事業日益興盛,但在絢麗寶幢的另一面,隱憂也在悄然滋生。在對外開放、市場經濟的大潮中,“佛教界一部分人由于信仰淡化、戒律松弛,在社會上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等腐朽思想的沖擊下,不能自持,假公營私,追名逐利。今日此處開光典禮,明日彼處落成喜慶,豪華素宴何異于燈紅酒綠!奢侈享樂乃至腐化墮落,極少數人甚至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見《茗山日記》)。
面對如此令人憂心的現實,如果我們不能正視並重新舉起“以戒爲師”的旗幟,其結果正如已故趙樸初居士所指出的那樣:“這種腐敗邪惡的風氣嚴重侵蝕著我們佛教的機體,極大地損害了我們佛教的形象和聲譽,如果任其蔓延,勢必葬送我們的佛教事業。”良機潛伏著危機,發展面臨著挑戰,在這種形勢下,重提“以戒爲師”的時代意義是非常必要的,具有十分深遠的戰略意義。
因爲“以戒爲師”的實質就是加強佛教自身建設,佛教自身建設的好壞決定中國佛教的興衰存亡,而佛教自身建設的著力點就是“以戒爲師”。只有大力加強建立在具足正信、勤修叁學根基上的自身建設,佛教才能保持健康的肌體和活力,正法久住,續佛慧命;才能有利于人格的完善,僧格的養成;才能有利于僧團和合共住;才能有利于強化佛教的道德教化功能。下面筆者試就“以戒爲師”的諸般時代意作一簡要探討:(一)有利于正法久住,續佛慧命 因爲戒爲正法久住之根本,戒爲佛法慧命之所依。我們知道:佛法的總綱是戒、定、慧,而戒爲基礎。
修學的次第是:持戒,修定,發慧。攝心爲戒,戒能生定。持戒人少欲知足,叁業清淨,不爲外境所動,所迷,易獲定力。因定便能發慧,“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妄念少一分,般若生一分。無上智慧,必由定發。所以,學佛必須從學戒下手,從持戒做起。戒是“叁學”的基礎。正如《華嚴經》上說:“戒爲無上菩提本”。戒律在一日,便是佛在世一日。因此我們可以進一步說,戒是出家人的根本,戒律是僧衆法身慧命的根本所在,是一件攻不破的防彈衣,也是脫離苦海走向彼岸的舟航。修行是一人與萬人作戰,而最大的敵人是自己七上八下的心靈,是心靈裏的叁毒五欲。所以說“出家乃大丈夫之事,非將相所能爲”。將相雖然具有學問才能,雖能征服世界;但不能克服心中的魔王,他們在財色面前往往不堪一擊。由此可知,如果沒有戒律防護,佛弟子的行爲就沒有准則,法身慧命就失掉保障;如果沒有持戒修行的佛弟子,如法如律的僧團也就不複存在,佛教也就名存實亡。護戒如護眼珠,佛法能否久駐世間關鍵就看比丘如何持戒。所以,爲了續佛慧命,作爲佛弟子就必須樹立“以戒爲師”的思想,確確實實做到世尊臨終叮咛囑咐:我滅度後以戒爲師。衆所周知,中國佛教史上曾遭“叁武一宗”之難,原因雖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當時佛教僧團戒律松弛。也就是說佛教的興衰是與戒律的興廢息息相關的。古語雲:“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物必自腐而後蟲生”因此守好戒關系到佛教的興衰成敗,關系到佛法的前途和命運。對此,我們萬萬不可等閑視之,應牢記曆史遺訓,前車之鑒。
(二)有利于人格的完善,僧格的養成受戒是出家人修學佛法的第一步。真正的僧才應該是人格、國格、僧格、學識、修行能作爲楷模的人。如何修成理想的僧格,除嚴格遵守“戒”,做好一個人外,別無他法。因爲一個僧人只有持好戒、守好戒,才能成爲一個純粹的人。才能成爲一個合格的僧人,戒爲叁無漏學之首,因戒生定,由定發慧。《遺教經》上說:“因依此戒,得生諸禅定,及滅苦發慧。”相反,一個嚴重違犯戒規、道風敗壞、屢教不改者就是一個失德、失格、失信的僧人。近代高僧太虛大師偈語說:“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佛即成,是名真現實。”學佛先學做人。佛不是天生的,也不是神。人格道德圓滿無缺,便可成佛。如何做好一個人,嚴于律己,寬以待人是最基本的。時常把自己看得輕一點,低一點,除掉貢高我慢之心也是做好一個人的基本方便法門,而看輕自己,嚴于律己正是戒律精神之所在。嚴格守戒能成就一代高僧,弘一法師就是這個觀點的最好注解。對律宗的叁千威儀,八萬細行,弘一法師不但深入研究,而且實踐躬行。他有一件僧衣,青灰相間,褴褛不堪,是他初出家時穿的。在這件僧衣上,補了二百四十二個補丁,都是他自己補的。一雙僧鞋,也穿了十五年。他的學生劉質平在他五十壽辰時,細數他蚊帳的破洞,有的用布補,有的用紙糊,已經十分破舊,要給他換一頂新的。他堅辭不許,說是還很好,還可以用,不必換。難怪有人用“自知心是佛,常以戒爲師”來稱贊弘一法師,他確實是當之無愧的。五戒十善要求僧人不著香花鬘,不香塗身,不坐高廣大床。其目的就要求出家人把這些東西看破放下,而不能像貪婪的人,在衣食住行上面起惑造業。我們只有學習古代修行人“著糞掃衣,日中一食,樹下一宿”的修行精神,才能放得下,才能談了生脫死。
(叁)有利于僧團和合共住一個國家如果法斷律亡,則必人民失怙,社會失範,國破家亡,勢所難免。佛教如無戒律之維系,亦必佛法失墜,僧團失和,薪盡火滅,陷于萬劫不複。戒律之在佛教,亦如法律之在國家。戒律是僧團的生命,依律攝僧,僧團之所以成爲僧團,那是因爲有戒律;僧團之得以延續,那也是因爲有戒律。因此,以戒爲師,傳好戒,受好戒,特別是要學好戒、持好戒,過去是中國佛教的頭等大事,今天也是當務之急。沒有戒律的規範,僧團就不可能依律攝僧,和合共住。戒律是僧團的法律,是僧團活動的准則。它使僧團保持六和敬,保持純正。戒律要求僧團相互敬重、相互贊歎、相互鼓勵;要求“心包太虛,量周沙界”;要求在利益方面應依佛之平等心對待僧衆,不應有貪、偏、私心,所有這些都非常有利于僧團和合。有了純正的僧團,正法就能長久住世。曆史已經證明,僧團只有持好戒,以戒爲師,才能使僧尼在良好的環境中精進熏修,不斷提高自身素質,沿著佛陀開示的正道健康前進,最終獲得大解脫;僧團只有持好戒,以戒爲師,才能促進僧團的和合,使寺廟按照清規戒律進行管理,保證其良好秩序和正常運轉;僧團只有持好戒,以戒爲師,僧團方能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團結廣大信衆,確立良好的社會形象,獲得社會的理解和贊同。
(四)有利于強化佛教的道德教化功能一個社會是否和諧,一個國家能否實現長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全體社會成員的思想道德素質,而宗教在這一方面有著自己的獨特優勢。康德曾經指出,宗教是建立在人類道德之上的,道德成了宗教存在的內在根據,宗教的本質就是道德,道德構成了宗教的基本框架。從宗教曆史的長河中去看,宗教史本身就是一部人類社會道德史,它開始登上曆史舞臺,就是以一種道德家的身份現身于世的。從某種意義上說,一種宗教之所以能夠得到人們的普遍認同,往往是由于人們對于德性生活的渴望。正如有的學者所指出的那樣:一種宗教之所以能夠立足于世,也恰恰是因爲這個社會秩序紊亂,迫切需要一種順應民心所向的力量進行精神上的規範和整饬,佛教就是這樣應運而生的。
在過去兩千多年的曆史中,佛教的道德觀念、實踐方法深深地影響了我國人民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對社會起到了輔助教化、淳化民風、和諧人際、安頓人心的良好作用。佛教的道德從何而來,從戒律中來,從嚴守戒律的高僧的言行中來。“諸惡莫作,衆善奉行”既可概括全部戒律,又是一切做人道德的准則。所以說,戒就是一個僧人的道德。
當代高僧、香港寶蓮寺住持聖一法師在《梵網經菩薩戒略注》中說:“戒就是道德。不問你有大才華、學問;戒體一破,無道德,就無人恭敬。”他引據小乘經典中記載,某國一個大臣,平時很受國王尊重。他想了解國王尊重他什麼?去盜竊國庫錢財,被捕並判死刑。這時他對國王說,現在我知道:人們尊敬我的,不是才華學問,而是道德。現在才知道,道德可貴!請允許我出家。後國王允其請求。這故事說明,政治人物受人尊敬的不是他的才華、學問,而是道德,更何況是出家修行的人呢。試看古今的高僧大德,哪個不是道德高尚的人?他們高尚的人格道德從哪裏來?從持戒修行中來。當今中國社會正處在社會轉型期,這個時期,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蕩,人們受各種思想觀念影響的渠道明顯增多,程度明顯加深,人們思想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明顯增強,社會上急功近利、道德沈淪的現象大量存在。而此時引導佛教界高舉“以戒爲師”的旗幟,充分挖掘、整理佛教教義教規中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人與社會和諧相處的道德思想,這樣可以發揮其道德教化的功能,與社會主義道德教育一起引導社會樹立正氣,讓佛教道德在和諧社會的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
正如國家宗教事務局葉小文局長所指出的那樣:“以戒爲師”是佛教長久住世和健康發展的根本,是佛教人才輩出、僧衆團結共事的依托和保障,更是佛教爲社會和諧發揮積極作用的基礎和前提。
《淺釋“以戒爲師”及其時代意義(張春蕾、夏和生)》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