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論中國早期禅法發展史
劉保金
東漢桓、靈之世,安清、支谶相繼來華,佛經傳譯逐漸興盛。至漢獻帝時,計有中外譯師十人,分爲兩個系統:一是安息系統,二是月支系統。安息系統譯師有安世高、安玄、嚴佛調,是小乘學派,譯傳小乘典籍,而以禅法爲主。其中以安世高爲最著,所譯大小《十二門》、《修行道地》、《明度五十校計》、《佛印叁昧》均爲禅經,尤以《安般守意經》爲中土最初盛傳之禅法,是說調息安心之“數息觀”。月支系統譯師以支婁迦谶最爲卓著,所譯《般舟叁昧》、《首楞嚴》二經,是大乘禅法中最有代表性的兩咱。于漢晉間,前者有兩譯,後者凡七譯。支曜出《成具光明定意經》,亦是大乘禅藉,有二譯。“般舟”意爲“佛現前”,宣稱得此叁昧,十方諸佛悉立于面前,此爲《般舟叁昧經》所說之義。《首楞嚴經》說入此勇健定,能統攝一切佛法,具有不可思議之神秘力量。
禅法傳至叁國,仍爲兩支。安息系統世高之學,傳于弟子韓林、皮業、陳惠,而再傳于康僧會。惠、會二人合注《安般守意》,弘傳小乘禅法,月支系統大乘禅法,由支谶傳支亮,再傳于支謙。支謙爲叁國著名譯師,號曰“智囊”,改定《首楞嚴經》,又譯《慧印叁昧經》,宣揚修持慧印禅定,能得無上智慧,諸罪綿除,來世成佛。
兩晉時期,禅經之譯傳,續出不絕。兩晉時賓文士竺候征若,攜《修行道地經》至敦粕,遇支月沙門竺法護,共與演之,出譯此經。竺法護又譯《勇伏定經》、《身觀經》、《法觀經》等禅籍,通行于世,使修習禅法僧人日漸增多。西晉康法朗弟子令韶,特善禅教,每入定竟數日不起。僧光遊想岩穴,志得禅慧。東晉初南渡僧人竺僧顯、竺昙猷、支昙蘭等人,皆以精于禅法著稱。蜀地有廣漢閻興地賢護,以禅定爲業。蜀郡石室山法緒,常處石室,且禅且誦。江南禅法之流行,于此可見。
東晉時中國北方有五族十六國先後繼起,其中北涼禅法在晉末最盛,而禅經之譯傳則以後秦爲多。後秦鸠摩羅什譯有《坐禅叁昧經》、禅秘要經》、禅法要解》、《思惟要略法》、《菩薩呵色欲法》,對當時禅法起很大作用。其影響所至,波及江南。但是隨著佛教深入發展,一些禅僧漸感昔時禅法不夠系統,又無人專事傳授,因而希望有新禅法傳入。憎曾從羅什習受禅法,感到“此土先出《修行》、《大小十二門》、《大小安般》,雖是其事,既不根悉,又無受法,學者之戒(指製約),蓋阙如也”(《關中出禅經序》,載《出叁藏記集》卷九)。廬山慧遠亦因江東阙禅法,使弟子西行求之。雖得羅什所譯《禅要》,尚不滿足。是時,西行求法之人群起,此中智嚴自涼州西到賓,從佛大先谘受禅法。佛大先其人,乃西域之後,禅訓之宗。其高足弟子佛陀跋陀羅,以禅律馳名當時,遂被智嚴邀往長安,大弘禅業。因事被擯南下,入廬山應慧遠之請譯出《達磨多羅禅經》。是爲賓禅籍傳入中國之始。此經重在宣說不淨觀,兼說數息觀。慧遠禀受此禅,知名當世。其弟子法安等人在新陽講說衆經,兼學禅業,昙邕與弟子昙果在廬山營立茅茨,澄思禅門。自此賓之禅流布江左,澤被後世。
東晉以後,進入南北朝時期。南朝禅法,包括從宋武帝永初元年(420)到陳後主祯明二年(588),在南方宋、齊、梁、陳四代之禅法。北朝禅法,包括從北魏明元帝泰常五年(420)到北周靜帝大定元年(581),在北方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諸代之禅法。宋齊時代之禅法,以宋初爲盛。當時以宋都建業爲基地所傳之禅法,屬賓之禅。此禅法譯籍日多,踐行者日從。佛陀跋陀羅弟子慧觀、寶雲均一代名僧,共住道場寺。觀作《不淨觀經序》,雲譯《觀無量壽經》,均弘定業。賓昙摩蜜多特深禅法,自涼州經蜀至江陵,于長沙建立禅閣,元嘉元年(424)到建業,譯出《觀普賢菩薩行法經》、《觀壽虛空藏菩薩經》、《五門禅要用經》、《觀無量佛經》、《禅秘要經》(後二本阙佚)。並大行禅業,學者遠集,號曰大禅師,亦稱連眉禅師。僧審從受禅法,曲盡深奧,審傳慧嵩,沮渠京聲是北涼王沮渠蒙遜之從弟,曾在于阗從賓佛大先受禅,北涼亡,于宋初奔建業,譯出《觀彌勒上生經》、《治禅病秘要經》。賓求那跋摩由師子國到廣州,入建業講《法華》、《十地》、善于禅法,入禅常累日不起。賓佛馱什,于景平元年(423)至建業,譯出《五分律》,兼達禅要,未及弘闡而去。賓系禅法還有涼州玄高傳之。玄高幼在長安從賓佛陀跋陀羅習禅,妙通禅法。爲隴西著名禅師,而後遊化于北魏,“出入盡于數隨,往返窮乎還淨”,其禅力之深,人莫能衣。太平真君五年(444)爲魏主所殺。其上座弟子玄暢逃往建業,以其明經通禅,且善占蔔,無不驗,故能聳動帝王達官,名顯于世。寂于齊武帝永明二年(484)。玄暢門入法期,十住觀行,所得有九,唯“師子奮迅叁昧”未盡。玄高又一弟子玄紹,究練諸禅,神力自在。劉宋初期及北魏統一中國北方前後,賓禅法行于南北,多有著名禅師傳持。
梁、陳之世,禅業微薄,原自宋末以來,江南僧人群趨義學,外國僧人來華甚少,禅法亦隨之而衰落。荊、蜀稍有行者,亦是鱗爪之介。唯慧文一系之禅法,由北而南,最後定居于浙江天臺山。其傳承自成一系。慧文是西魏、北齊時著名禅師。其禅法遠以《安般守意經》、《般舟叁昧經》所述禅意,而以般舟系大乘禅法爲其心要;近取北地六家禅師明、最、嵩、就、鑒、慧用心之法而予發展;以叁論師觀行爲基礎,兼取瑜伽師之觀行,提出多用覺心之禅觀方法。其徒慧思,從受觀心之法,悟法華叁昧之旨,踐行隨自意叁昧及四安樂行。著《大乘止觀法門》、《諸法無诤叁昧法門》、《法華經安樂行義》、《隨自意叁昧》、《南嶽思大禅師立誓願文》。慧思之高足智,禀受安樂行,得入法華叁昧,發旋陀羅尼,照了法華,如高山之臨幽谷;達諸法實相,如長風之遊太虛。著作甚多,立一大體系,成爲後來隋代所建天臺宗的實際創始人。思、二師,于衡嶽、天臺一帶弘揚禅法,使陳朝禅業不甚寂寞。
北魏禅法,在其初期傳布很廣,賓禅較爲流行,其間以玄高爲最著,前已述之。到太平真群七年(446)太武帝毀法之時,稍至衰歇。幾年以後,文成帝即位,明令重興佛教,禅法爲之一振。至孝文帝鄧位,禅法大行北土,曆久不衰。其禅風特點大凡有叁:一是一般僧人悉皆禅諷,不以講經爲意,至使坐禅者不明經義,徒事修持。二是禅居石窟與山寺之風盛行。坐禅僧人,宜棲穴處,則鑿窟以爲禅居。當時鹿苑鑿石窟以供僧寂塵,于武州鑿石窟乃爲禅居,俱在平城郊外。孝文帝遷都洛陽,又于龍門鑿山造窟。建立新禅寺,往往設在山區,其中以嵩山最爲典型。太武帝時,僧周已居嵩山頭陀坐禅,此山漸爲禅僧集居之地。其後坐禅師創立嵩陽寺,集衆虔誠禅寂,六時靡辍。又有少林、間居、棲禅諸禅寺之創建,使嵩山之禅法譽遐迩,流芳後世。叁是印土東來之大師所授禅法,均有其理論根據。北魏後期著名禅師佛陀扇多和勒那摩提所受禅法,當屬瑜伽師宗。另一禅學巨匠菩提達摩所授禅法,源出性空之宗,兼有瑜伽禅意。
北魏之禅法,上承北涼、後秦之脈絡,下續隋唐之法緒,繼往開來,替相轉遞,終于在其冶煉禅法之熔爐中,釀出一股新的禅流,即達摩禅法,自菩提達摩由南天竺東來中土,傳其禅法,另辟新徑之後,中國乃有如來禅與祖師禅之分。凡諸經論所說之禅法,名如來禅;後秦鸠摩羅什所譯之禅經,爲其初傳之禅籍。祖師禅則是以經論以外之禅法,祖祖以心傳心,心印相遞,不立文字,即是菩提達摩初傳禅法。菩提達摩大師,神慧疏朗,聞皆曉悟。志存大乘,冥心虛寂,通微徹數,定學高深。其講《楞伽》乃是宋譯四卷之本,謂依“南天竺一乘宗”,即上乘《般若》法性之義,亦即取法于大乘虛宗。大乘虛宗,以無分別智,無所得心,悟入實相。依此正觀,立證菩提。《楞伽經》雖爲法相有宗之典籍,屬瑜伽之學,但內容,著重于破除妄想,遣蕩一切諸相,顯示體用一如,即真如法身,所明在無相之虛宗。又達摩壁觀之謂,乃真俗不二之中道。壁觀者,喻如牆壁,中直不移,心無執著,遣除一切執見。以無著之心,契彼真實之理。正是中道所诠之實相。此爲達摩所修之大乘禅法,名曰壁觀。其教法之主旨是以忘言、忘念、無得正觀爲宗,與時不合,遭傳經律之人譏謗,門下只有慧可、道育二人竭誠事奉,經四、五年,達摩爲其精誠所感,誨以“二入”、“四行”之法,並四卷《楞伽》授慧可以爲印證。慧可傳璨禅師、那禅師等人,並口說玄理,不出文記,或言或行,亦以四卷《楞伽》爲其心要,其後達摩禅法之傳承,門葉繁茂,成一學派,名曰楞伽師。續及隋唐,立一大宗派,即是禅宗。北魏後期,達摩禅法一脈,是一主幹,影響最大。其主要禅籍有《楞伽阿跋多羅寶經》、《二入四行論》、《少室六門集》等。
北魏至孝靜帝,分襲爲東魏和西魏。二魏之時,禅法之傳承,達摩一系仍著。慧可于東魏天平元年(534)到邺都(公河南安陽市北)大弘禅法,達叁十四年之久,但因屢受異派學者迫害,其後流離于邺衛(今河南安陽、汲縣)之間,其禅法影響漸至消沈。慧可傳法,承達摩“理入”之旨,深信一切衆生具有同一真性,如能舍僞歸真,就是凡聖等一之境界。指出生死無差別之義理,直顯達摩正傳之心法。
上接東、西二魏,即是北齊、北周二朝。慧可于北齊天保叁年(552)授法于弟子僧璨,但可、璨二師于時傳法影響不及僧稠。北周武帝毀法時,僧璨往亞地舒州(今安徽潛山)司空山,十余年無人知之。後來僧璨南住皖公山,傳法修禅,廣弘定業,遂使禅法極盛于南地。
北齊禅師,僧稠最著。其禅法依《涅·聖行品》四念處法以修心。此法觀身、觀受、觀心、觀法,其階籍所由,步驟井然,故情事甚顯,易于領會,遵行者衆。僧稠之禅法,原在北魏末期業經弘傳,于嵩嶽、懷州、邺城各地練衆千百,與達摩一系禅法並行于北土。入齊以來,更形宏盛,齊文宣帝躬自郊迎,禮貌優渥。其影響超越其他各家禅之上。撰有《止觀法》二卷。北周禅師特尊僧實,曾受禅于勒那摩提,周朝上下,甚爲禮敬。有弟子昙相等人,續至唐初傳燈不絕。
自晉以來,北方傳持禅法稱盛,中外著名禅師多會萃于北地而後南下,遂使定業遍及南北。但諸大禅師多兼立義學,凡談義理,必依觀法。而隋唐新興之各大宗派,均有其獨特觀法,又悉以“定慧雙修”自許。由此可見,禅法在整個這中地位十分重要。佛教禅法最重視師傳承,對隋唐各宗派之形成起過重大影響。
《略論中國早期禅法發展史(劉保金)》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