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後的實修
海天
1 悟與證的不同
《壇經》上說,學人但得依持《金剛經》一卷,即得見性。《楞嚴經》上說:“理則頓悟,乘悟並消;事非頓除,因次第盡。”這裏所說的見性、頓悟均是從理上說,是頭腦對本性、理的領會,離證人心之本體,得全體大用尚遠。這是因爲我們長久以來形成的習氣尚未除盡,一遇外緣,又會發生現行,遮蔽本性。
因此,見性之後,前面的路還很遙遠。從一定意義上說,見性之後才談得上真正開始修行。
2 修行不可以倒果爲因
禅宗祖師也說“理則頓悟,事須漸除”,自心地上的習氣,必須通過切實的修行一步步轉化。
學禅的人在這裏易犯的一個毛病就是喜歡玄理,不明心地(自己當下的心地),不肯切實做修行轉化的工夫。或自以爲是千古第一具大慧根的人,“一悟頓超佛地”,視自心田上的習氣爲無物,坐在那便妄思妄求本性光明,妄持無念狀態,視之爲做工夫;或讀了經典、禅師語錄,便視佛的境界、禅師的見地爲自己的境界、見地,倒果爲因,把他人辛苦修行證得的成果當作自己因地修行的方法,一打坐便在那裏妄求經典上的境界,思量禅師的語錄;平常日用不持戒,不律己,不反觀自照,卻妄稱“平常心是道”,“隨波逐浪”,“酒肉穿腸過,佛在心中坐”等等。其結果是習氣未轉得分毫,修行未有寸進,反因學了許多口頭禅、法語,心田中添了更多荊棘。
所以當知經典上、禅師語錄中的見地、境界是他人慧德,是累劫修行的成果;要增長自己慧德,修行取得成果,只有老實從自己做起,在自心地上轉化得一分習氣,便得一分進步。
3 莫妄持“無念”
有的人悟明本性是在無念時得,所以見性之後習慣于求取、保持無念的狀態。這是不對的,不說這一念求取是妄,便是這無念狀態的實質也是要認識清楚的。
“無念”真的做到了,也只是第六意識一念妄求所得的頑空,與道相隔懸遠;只是以大妄念回避了曆劫習氣的現行,阿賴耶識的種子還在,一旦發起機用,習氣還生現行,果報仍然現前。正如一人治病,病根未除,現未發病,並不算是真正健康。學人未除習氣,雖暫未生起現行,並不是真正的慧德圓滿。了解這一點,便應自覺地于打坐、平常日用處時時體察自心地的習氣、妄念,切實做修行轉化的工夫。
修行過程中的“無念”,是指在修行過程中,覺察到自己的習氣、妄念,及時轉化、放下。在這裏,“無”是動詞,是放下、轉化的工夫,“念”是指自心的習氣、妄念。在修行過程中不可以把“無念”當作固定的“空境”來求取;而覺察自己的習氣、妄念,也並不是人爲地立一個“心境”在那裏尋伺、照察。自性本具明覺,只要依法修行,自性自然會覺察、領悟妄念、習氣所在。人爲立一個“心境”尋伺,照察是第六意識作用,是臨時運用的方便法。
學人依法修行,心地自然發生轉化,生起種種覺受,其中亦有類似無念的心態。對此,應了解,只要還沒有透破五陰、證入全體,便都是修行過程中心地轉化的暫時現象,其中真妄並存,不可以執持,而應繼續依法修行。關于修行心地轉化的次弟,學人應參照《楞嚴經》卷九、卷十關于透破五陰的次第覺受及其間的陷阱,以及《瑜伽師地論》和其他經典的描述。
4 明心見性在因地上的用處
禅宗強調見性起修。見性對于具體的修行有何價值呢?實際上證入本體,顯本覺,有大機大用,悟明本性同樣有其機用。只是習氣未盡,時爲浮雲遮望眼,其機用不得時時顯前,發揮的功用也受習氣深淺的限製。具本說來,悟明本性對具體修行有如下作用:
(1)、悟明本性,方知修行的究竟目的是銷妄顯真,恢複人人本具性體的功用。不致于不明修行目的,得少爲足,只求身體康健或一點世俗的聰明;或者貪求神通,盲修瞎煉。
(2)、悟明本性,則能懂得身心的幻妄無常,明白修行的用功處,避免走許多彎路。對于人生的生老病死苦,也漸能從中解脫出來,較常人堪能忍受。
(3)、悟明本性,更能覺察自己的妄心、習氣,真正在自心地上用功;更能發揮自性的力用,生起勇氣、毅力轉化習氣;也能減少迷妄造業的機會。
(4)、悟明本性,才能漸作主宰,不爲環境、習氣牽轉,才有可能從六道輪回中解脫出爲。
(5)、悟明本性,才能漸明心、性、法叁者的關系(詳見後文),修行用功事半功倍。在心地上用功時,才有可能生起方便,具擇法眼。了知法爲修行的工具,不爲法所轉,而能轉法。末法時代,許多人貪求大法,是不明心性。
總而言之,悟明本性對修行的目的、方向、修行過程有指導作用,是修行力量的源泉。
5 修行必須從自心地上做起
所謂自心地、也就是說每個人的習氣不同(當然也有共業、共同的習氣),所處的環境不同,習氣發生現行的情況不同,體現爲各自不同的業障、妄念(習氣對自性的障覆,構成修行的障礙,稱之爲業障。習氣是妄念背後的力勢,體現爲妄念。)即便是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候碰到的障礙也不一樣。這就要求我們修行必須明心,時時覺察反照自己當下的心念,選擇適合自己的、適合當下的(當機的)心法,對治當下的習氣,及時轉化。
許多人不反觀轉化自己當下的妄念,在那裏打妄想,或者是人爲止念、回避妄念,視爲做工夫。比如看看經典、讀讀禅師語錄,在那裏思量:“這裏面有什麼秘密、奧妙?”或者說,昨日坐得很舒服,境界不錯,今天得想辦法把這個境界抓回來等等。坐在那裏一個小時,絕大部分時間在那裏打妄想,這不是在修行做工夫,不過是在造意業而已。
修行做工夫的實質就是轉化自己過去業已形成的習氣。所以我們打坐或日常用功,首先要做到當下不打妄想(指有意識的妄想);其次要明察下意識的妄念流轉,一經覺察,及時放舍、轉化。習氣是累劫薰習而成,有其慣性和力量,必須用意用毅力方可糾正。所謂轉化,實質是改正自己對事物、名相的好惡以及由此而有的貪癡,改變自心只見樹木(部分)不見森林(全體)的狀態。
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行爲,包括修正爲人處世上的德行和修正心行兩方面。最關鍵則是修正自己心地上的習氣、妄念。
打坐是專門的修行工夫。平常日用時較難體察自心的習氣,打坐時借放下外緣及依法修行的力用,能照察內心不同層次的妄念、習氣。在打坐中發現自己的習氣、妄念,應及時放舍、轉化。念佛法門的以一念代萬念,念佛時粗念起時及時轉念,如以舍轉貪、以恕轉嗔,以慧轉癡;起惡念時應轉善念送給對方及他人,起淫念時應轉淨念送給對方及他人;細念起時只不理它,一心念佛,以佛性容攝。(心佛念叁者的關系後文論及)等等,即是打坐轉化的工夫。
日常待人處事也是用功處。只要我們抓住在自心地上用功這一修行本質,則日常用功同于打坐用功,也只有如此,才能漸而把工夫做成一片,不致于打坐時象修行人,日常處事又成了另外一個人。有時我們抱怨沒有清淨的修行環境。不可否認,在有條件的情況下找一個清淨的環境專修一個時期,有助于集中時間、心力清除習氣,用功深入到心地的更深層面。但是另一方面我們也應看到,佛說娑婆世界有陰有陽,有善有惡,境界轉化得快,正好修行,修行進步更快。這說明外在環境是否有利于修行,主要看自己是否善加利用。不善利用,即使處身于寺廟叢林,也只看到環境的陰暗面;善加利用,處身其間的社會環境和人際關系反而時時提供反躬自省的機會,幫助你及時發現,轉化內在的貪嗔癡。所以我們應該把自己碰到的境遇看作是對自己最適合的修行功課,把所處的環境看作正好修行的道場。
日常用功應注意功在日常中,時時處處正心,把心念轉到當下的事上。坐車、散步等閑空時間回心念佛。
另外,平時形成隨時反省自己的習慣很有利于修行的進步。曾子說:“吾日叁省吾身”,反省能及時發現自己的習氣、毛病,便于及時改正。儒家、道家有“功過格”幫助檢查自己的毛病,我們不妨依類每月製一個表格,每日檢查自己有沒有殺盜淫妄的行爲,有沒有貪嗔癡的心念、情緒,是否有該盡的責任未盡,可以做的善事未去做,是否沒有用功打坐等等。若沒有做到處就在表格中做一個記號。只有每天定時檢查自己,才能時時提醒自己清淨身口意,糾正自己的妄念、習氣。另外,寫修行日記反省自己所行所思,能幫助找到習氣所在,找到克服習氣的方法,及時調和心態。這些都是日常用功值得學習的方法。
修行就是如佛所說“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勿以惡小而爲之,勿以善小而不爲”,時時處處行所當行,如是才是真正踏實修行的態度。
6 性、心、法叁者的內在聯系
在因地上修行要正確處理好性、心、法之間的關系。
修行的目的是除盡自心的妄念、習氣、使本性全露。去除、轉化妄念、習氣、必須依法修行。
如上文所述,切實的修行須在自心地上用功,悟明本性對具體修行有指導作用,法是修行轉化的工具。性、法均落實在自心的真實修行上。不可以離開自心地執持無念,本性上無工夫可做,做工夫須是在妄念生起、習氣發生勢用時去做;不可以離開自心去求法。離開自心的修行求佛求法,是心外求佛、心外求法,是對佛、法的貪著、是妄心,不是踏實修行的態度。這是本文論述的重點。
從自心來說,自心不可以離性離法。認得自心地,不可以放任無爲,任其荊棘叢生。學禅的人見祖師有時教人“任運騰騰”,不知是師徒之間當機的說法,是用功到極處的轉語。自己未做分毫工夫,便欲放任無爲,是不明自心與自性的距離。不知依法修持,縮短心性的差距。
法也是與心、性相關的。一方面,法依本性建立,另一方面,法爲度自心而設。法是聯結、貫通心性的橋梁。比如念佛法門、念咒法門(真言宗)。佛即每個人內在本具自性,所以禅宗說歸依自性佛;咒即真言,本是自性之音。所以念佛念咒即是喚念自性,是依自性建立之法門。念佛念咒須在自心地上念,須發揮轉化自心的作用。了解念佛念咒與本性、自心的關系,才能真正如法修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了解叁者之間的內在聯系,便知信心持念的重要,即相信念佛念咒能在自心地上發揮功用,能喚念內在本性;便知自覺調整自心,悉心體會,做到心佛相應、心咒相應的重要;便能了解心念因法次第生起,轉化,返歸本性的規律,能以正確的態度、方法(方便法)對待心念、心境的種種狀態。了解心、性、法叁者的本質聯系,才能漸具擇法眼,知道什麼是真實法,什麼是方便法。
菩提達摩當初預言禅宗六傳之後明理的人多,實修的人少,因此我們一定要時時自警,知道見性、明理只是修行的一個方面,要修行進步,有成果,必須切實在自心地上依法用功,踏實修行。
願我們共勉!
禅刊 2000年度第六期
《悟後的實修(海天)》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