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周遊煙水半天下,融貫南北弘禅道——趙州從谂化迹考(張子開)

  周遊煙水半天下,融貫南北弘禅道

  ——趙州從谂化迹考

  張子開

  [內容提要]趙州從谂(778-897),是唐代最著名的禅宗高僧之一。他所開創的“不立一家家譜,獨來獨往”的禅風,使他得以卓然屹立于五家之外,影響遠播日本、韓國等漢傳佛教圈,千年不絕。本文依據古今中外的典籍,對趙州和尚的生平化迹作了較爲清晰的勾勒,具有一定的學術價值。

  有關趙州和尚終身事迹的資料,最早的自然是後唐中主保大十年(952)即已成書的《祖堂集》卷第十八《趙州和尚》;最爲詳盡的,得算保大十一年洛陽東院惠通所述《趙州真際禅師行狀》(以下簡稱《行狀》)。厥後,《宋高僧傳 》(端拱元年〈988〉撰成)卷第十一《唐趙州東院從谂傳》、《景德傳燈錄》(北宋景德元年〈1004〉撰)卷第十《趙州東院從谂禅師》等皆有記載。

  (一)、名諱和籍裏的迷障

  趙州和尚的法名和鄉貫,曆來存在著歧說。《祖堂集》曰,諱全谂,青社缁丘人。青社,古代借指青州[1];缁丘不知何處。《宋高僧傳 》則言,法名從谂,青州臨缁人。《祖堂集》之“缁丘”,蓋即臨缁也。青州,唐時轄境相當于今山東濰坊、益都等地,治所在今山東省青州市。明杜思修、馮惟讷纂《[嘉靖]青州府志》卷第二十六《仙釋》,據《宋高僧傳》而歸趙州爲臨缁人;該卷“從谂”前列戰國齊人周涓子、安期生、漢代李少君、晉代竺法汰等人,後次南北朝僧遠之類,顯然是認爲從谂生活在唐代以前也[2]。《〈天一閣藏明代地方志選刊〉人物資料、人名索引》因之而稱,從谂爲“東晉”人[3]。以上著述,皆未及俗時姓氏;而謂趙州法名全谂,亦僅靜、筠二師之書。日本人諸橋轍次著《大漢和辭典》認爲趙州和尚是青州臨缁郝氏之子,將籍裏曹州赫縣列爲或說[4]。陳垣撰《釋氏疑年錄》,歸趙州爲“青州臨淄郝氏”[5],蓋也依《宋高僧傳 》的記載吧。

  《趙州語錄》第226則:“問:“和尚承嗣什麼人

  ”師雲:“從谂。””第431則:“問:“如何是趙州正主

  ”師雲:“老僧是從谂。””這是現在可見到的趙州和尚自道名諱的唯一材料。《行狀》稱,俗姓郝氏,本曹州郝鄉人,諱從谂。《景德錄》同。之後,宋大觀二年(1108)刊印的宋睦庵善卿編《祖庭事苑》卷第七《八方珠玉集·趙州》[6]、《聯燈會要》卷第六《趙州觀音從谂禅師》[7]、《五燈會元》卷第四《趙州從谂禅師》[8]、紹昙于宋理宗寶祐二年(1254)撰成之《五家正宗贊》卷第一《趙州真際禅師》[9]、元念常至正元年(1341)集《佛祖曆代通載》卷第十七“唐昭宗丁巳”年(897) 之下[10]、覺岸至正十四年(1354)撰《釋氏稽古略》卷第叁“[唐昭宗]丁巳乾甯四年”下[11]、地方志如明蔡懋昭纂修《[隆慶]趙州志》卷第十《雜考·集覽》[12]、《嘉慶重修一統志》卷第一八二《曹州府·仙釋》[13]、《山東通志》卷第叁十《仙釋志》[14]、《山西通志》卷第百六十《仙釋·唐》[15]、近人著述如印順《中國禅宗史》[16]、比丘明複編《中國佛學人名辭典》[17],等,皆持這種看法。曹州,唐轄境相當于今山東荷澤、曹縣等地,治所在今山東省曹縣西北。需要指出的是,《嘉慶重修一統志》謂州名從穗[18],並無依憑;《四庫全書傳記資料索引》因之而誤載從谂一名“從穗”[19]。

  我們說,趙州和尚名全谂還是從谂雖有小異,然皆可通。《說文解字·言部》:“谂,深谏也。”段玉裁注:“深谏者,言人之所不能言也。”全谂,正知無不盡之谏也。若作從谂,則意指接納規谏勸告。至于其原籍州或曹州,也都有文獻佐證,後人亦不可以、也不可能以一之。

  (二)、童稚弗群即剪落,遠參南泉密受道

  《宋高僧傳 》曰,趙州幼年時即孤介不群,對于父母並沒有什麼大的依戀,超然異于世俗。《祖堂集》和贊甯都說,少年時代便在本州(青州)龍興寺出家。《景德錄》、《五燈會元》卻稱,“童稚于本州(曹州)扈通院從師披剃”。《聯燈會要》卷第十二《潭州神鼎鴻湮禅師》,鴻湮示衆有雲:“南泉道:“我十八上便解作活計。”趙州道:“我十八上便會破家散宅。””這些都表明,趙州和尚在成年以前就已經出離矣。其所從披剃之師,未明。

  趙州對于佛籍的態度,《祖堂集》僅言“不昧(“味”之形誤)經律”;《宋高僧傳》稱是“師勉之,聽習于經律,但染指而已”,似乎並不虔誠深入也。《行狀》未及出家和納戒因緣,卻記其苦行曰:“值武王微沐,避地岨崃,木食草衣,僧儀不易。”“岨”,當讀zǔ,《集韻》“壯所切,上語,莊”。同“阻”,險要之義。“崃”,意即險峻的崃山;古人常用“岨谷”“岨峻”、“岨深”等詞亦可證也。他似乎在山東東部生活過一段日子。

  當時,南泉普願(748-834)[20]在池州(治所在今安徽貴池)大開法宴(據《祖堂集》卷第十六《南泉和尚》),趙州往從之。《祖堂集》趙州本傳稱,是在遍參叢林的過程中偶爾“一造南泉”的,並非行腳伊始即直達池州,更合于情理;《宋高僧傳》謂“聞池陽(池陽治所在今陝西泾陽西北。此“池陽”當爲“池州”之誤)願禅師道化翕如”而往。《行狀》與《祖堂集》相類,言乃“初隨本師行腳而臻南泉”。本師,或謂其披剃之師欤?《景德錄》、《五燈會元》曰,“未納戒,便抵池陽(當作“池州”。說詳上),參南泉”。

  初參南泉的情形,《行狀》和《景德錄》、《五燈會元》等都作了詳細的描述。《行狀》追記道,其時南泉正在方丈內臥,趙州之本師“先人事(贈送禮品。此或當謂禮拜問候)了”了,趙州方乃人事。南泉問趙州:“近離什麼處?”答:“瑞像院。”南泉又問:“還見瑞像麼

  ”答:“瑞像即不見,即見臥如來。”臥如來,暗譽南泉也,故而南泉起身道:“你是有主沙彌

  無主沙彌

  ”答:“有主沙彌。”南泉追問:“那個是你主

  ”趙州問答得很巧妙:“孟春猶寒,伏惟和尚尊體起居萬福。”顯然,趙州這裏所指之“主”並非其舊主“本師”,而是他隨機而拜的新主南泉也。所以南泉當即喚維那,吩咐道:“此沙彌別處安排。”可謂一見便青目有加也。《景德錄》則僅敘對答語,言最後“南泉器之,而許入室”,不如《行狀》生動有情趣。《五燈會元》同于《景德錄》。所謂瑞像院,蓋即趙州至南泉這之前的某行腳處也,表明趙州前此確實嘗周遊問禅。

  《祖堂集》言,自造南泉後,更無他往,並載他“既遭盛筵”後與南泉的扣擊之辭、也就是他因之而“頓悟玄機,心如朗月”的著名問答--趙州問:“如何是道

  ”南泉答:“平常心是道。”又問:“還可趣向否

  ”南泉答:“擬則乖。”進一步問:“不擬時,如何知是道

  ”南泉雲:“道不屬知、不知。知是妄覺,不知是無記。若也真達不擬之道,猶如太虛廓然蕩豁,豈可強是非!”《宋高僧傳 》曰,趙州在南泉處“執心定志,鑽仰忘疲”,南泉遂“密付授之”。《祖庭事苑》卷第七《八方珠玉集·趙州》亦說,“作沙彌時,造南泉之室,穎拔不群,南泉待之異于流輩。”

  《祖堂集》本傳在其出家和參南泉之間雲,“嵩山琉璃壇納戒”;《宋高僧傳》也謂剪落後,“尋往嵩山琉璃壇納戒”。《行狀》中無所以悟道之因緣,卻言到南泉後方始受戒。《景德錄》記“異日”“如何是道

  ”的問答之後,也說趙州此時“乃往嵩嶽琉璃壇納戒”,戒畢“卻返南泉”。《祖庭事苑》、《五燈會元》同于《景德錄》。揆諸事理,當以《行狀》和《景德錄》近于實際;《祖堂集》述趙州事迹本極簡略,其言受戒事蓋在記出家之後順便及之而已,並不一定遵從時間先後;《宋高僧傳》又是依《祖堂集》而言也。

  趙州雖爲南泉所寶重,但大概由于普願並非他的剃度師、南泉門下又龍象蹴踏吧,其所擔任的職位仍然低微。《趙州錄》第4則,“師在南泉作爐頭”;第5則“師在南泉井樓上打水次,……”;第316則,“老僧叁十年前在南方火爐頭,……”;《景德錄》亦曰,“師作火頭”:火頭、火爐頭、爐頭,禅院中專司造飯者也。

  (叁)、爲脫情累攜筇遊,行到八十方始休

  從南泉受法之後的全部行蹤,《祖堂集》僅概言曰:“自爾,隨緣任性,笑傲浮生,擁毳攜筇,周遊煙水矣。”

  《行狀》敘次稍詳,謂受戒後,聞受業師在曹州西住護國院,乃歸院省觐。受業師,即《行狀》前此所稱的“本師”,也就是當初從之披剃之師也。自南泉返曹州,一路上應該又尋訪過一些寺院高僧吧。到護國院後,本師將這個消息告訴了郝家。其父母高興不已,准備“來日”一起去看望。趙州這時卻說:“俗塵愛網,無有了期。已辭出家,不願再見。”當夜就收束行裝避開了,比照《宋高僧傳》“童稚之歲,……越二親之羁絆,超然離俗”的記載來看,其出家之後不願再與俗世父母有任何瓜葛是合情合理的。

  再離故土,趙州自攜瓶錫,遍曆諸方。常自謂曰:“七歲童兒勝我者,我即問伊。百歲老翁不及我者,我即教他。”(《行狀》)表現出唯真理是求、漠視輩份資格的豪邁作派。雖然,這種精神初看起來頗有點年輕人的狂傲和不明“事理”。

  《景德錄》載,趙州離南泉後,遊曆過黃檗(希運禅師,嗣百丈。住洪州黃檗山〈在今江西省宜豐縣西北〉)、寶壽(沼和尚,嗣臨濟。住鎮州〈治所在今河北省正定〉)、鹽官(嗣馬大師。住蘅州〈治所在今湖南省衡陽市〉)、夾山(善會和尚,嗣花亭。住澧州〈治所在今湖南省澧縣〉)、五臺山,並記有其化語。

  源自趙州弟子文遠記錄的《趙州和尚語錄》叁卷,所輯法語中亦透露出趙州和尚行腳時的蹤迹。除第458則亦載在五臺山勘一婆子、第510則亦記嘗到寶壽而外,第11則趙州自述“老僧到沩山”;…

《周遊煙水半天下,融貫南北弘禅道——趙州從谂化迹考(張子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