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游烟水半天下,融贯南北弘禅道
——赵州从谂化迹考
张子开
[内容提要]赵州从谂(778-897),是唐代最著名的禅宗高僧之一。他所开创的“不立一家家谱,独来独往”的禅风,使他得以卓然屹立于五家之外,影响远播日本、韩国等汉传佛教圈,千年不绝。本文依据古今中外的典籍,对赵州和尚的生平化迹作了较为清晰的勾勒,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有关赵州和尚终身事迹的资料,最早的自然是后唐中主保大十年(952)即已成书的《祖堂集》卷第十八《赵州和尚》;最为详尽的,得算保大十一年洛阳东院惠通所述《赵州真际禅师行状》(以下简称《行状》)。厥后,《宋高僧传 》(端拱元年〈988〉撰成)卷第十一《唐赵州东院从谂传》、《景德传灯录》(北宋景德元年〈1004〉撰)卷第十《赵州东院从谂禅师》等皆有记载。
(一)、名讳和籍里的迷障
赵州和尚的法名和乡贯,历来存在着歧说。《祖堂集》曰,讳全谂,青社缁丘人。青社,古代借指青州[1];缁丘不知何处。《宋高僧传 》则言,法名从谂,青州临缁人。《祖堂集》之“缁丘”,盖即临缁也。青州,唐时辖境相当于今山东潍坊、益都等地,治所在今山东省青州市。明杜思修、冯惟讷纂《[嘉靖]青州府志》卷第二十六《仙释》,据《宋高僧传》而归赵州为临缁人;该卷“从谂”前列战国齐人周涓子、安期生、汉代李少君、晋代竺法汰等人,后次南北朝僧远之类,显然是认为从谂生活在唐代以前也[2]。《〈天一阁藏明代地方志选刊〉人物资料、人名索引》因之而称,从谂为“东晋”人[3]。以上著述,皆未及俗时姓氏;而谓赵州法名全谂,亦仅静、筠二师之书。日本人诸桥辙次著《大汉和辞典》认为赵州和尚是青州临缁郝氏之子,将籍里曹州赫县列为或说[4]。陈垣撰《释氏疑年录》,归赵州为“青州临淄郝氏”[5],盖也依《宋高僧传 》的记载吧。
《赵州语录》第226则:“问:“和尚承嗣什么人
”师云:“从谂。””第431则:“问:“如何是赵州正主
”师云:“老僧是从谂。””这是现在可见到的赵州和尚自道名讳的唯一材料。《行状》称,俗姓郝氏,本曹州郝乡人,讳从谂。《景德录》同。之后,宋大观二年(1108)刊印的宋睦庵善卿编《祖庭事苑》卷第七《八方珠玉集·赵州》[6]、《联灯会要》卷第六《赵州观音从谂禅师》[7]、《五灯会元》卷第四《赵州从谂禅师》[8]、绍昙于宋理宗宝祐二年(1254)撰成之《五家正宗赞》卷第一《赵州真际禅师》[9]、元念常至正元年(1341)集《佛祖历代通载》卷第十七“唐昭宗丁巳”年(897) 之下[10]、觉岸至正十四年(1354)撰《释氏稽古略》卷第三“[唐昭宗]丁巳乾宁四年”下[11]、地方志如明蔡懋昭纂修《[隆庆]赵州志》卷第十《杂考·集览》[12]、《嘉庆重修一统志》卷第一八二《曹州府·仙释》[13]、《山东通志》卷第三十《仙释志》[14]、《山西通志》卷第百六十《仙释·唐》[15]、近人著述如印顺《中国禅宗史》[16]、比丘明复编《中国佛学人名辞典》[17],等,皆持这种看法。曹州,唐辖境相当于今山东荷泽、曹县等地,治所在今山东省曹县西北。需要指出的是,《嘉庆重修一统志》谓州名从穗[18],并无依凭;《四库全书传记资料索引》因之而误载从谂一名“从穗”[19]。
我们说,赵州和尚名全谂还是从谂虽有小异,然皆可通。《说文解字·言部》:“谂,深谏也。”段玉裁注:“深谏者,言人之所不能言也。”全谂,正知无不尽之谏也。若作从谂,则意指接纳规谏劝告。至于其原籍州或曹州,也都有文献佐证,后人亦不可以、也不可能以一之。
(二)、童稚弗群即剪落,远参南泉密受道
《宋高僧传 》曰,赵州幼年时即孤介不群,对于父母并没有什么大的依恋,超然异于世俗。《祖堂集》和赞宁都说,少年时代便在本州(青州)龙兴寺出家。《景德录》、《五灯会元》却称,“童稚于本州(曹州)扈通院从师披剃”。《联灯会要》卷第十二《潭州神鼎鸿湮禅师》,鸿湮示众有云:“南泉道:“我十八上便解作活计。”赵州道:“我十八上便会破家散宅。””这些都表明,赵州和尚在成年以前就已经出离矣。其所从披剃之师,未明。
赵州对于佛籍的态度,《祖堂集》仅言“不昧(“味”之形误)经律”;《宋高僧传》称是“师勉之,听习于经律,但染指而已”,似乎并不虔诚深入也。《行状》未及出家和纳戒因缘,却记其苦行曰:“值武王微沐,避地岨崃,木食草衣,僧仪不易。”“岨”,当读zǔ,《集韵》“壮所切,上语,庄”。同“阻”,险要之义。“崃”,意即险峻的崃山;古人常用“岨谷”“岨峻”、“岨深”等词亦可证也。他似乎在山东东部生活过一段日子。
当时,南泉普愿(748-834)[20]在池州(治所在今安徽贵池)大开法宴(据《祖堂集》卷第十六《南泉和尚》),赵州往从之。《祖堂集》赵州本传称,是在遍参丛林的过程中偶尔“一造南泉”的,并非行脚伊始即直达池州,更合于情理;《宋高僧传》谓“闻池阳(池阳治所在今陕西泾阳西北。此“池阳”当为“池州”之误)愿禅师道化翕如”而往。《行状》与《祖堂集》相类,言乃“初随本师行脚而臻南泉”。本师,或谓其披剃之师欤?《景德录》、《五灯会元》曰,“未纳戒,便抵池阳(当作“池州”。说详上),参南泉”。
初参南泉的情形,《行状》和《景德录》、《五灯会元》等都作了详细的描述。《行状》追记道,其时南泉正在方丈内卧,赵州之本师“先人事(赠送礼品。此或当谓礼拜问候)了”了,赵州方乃人事。南泉问赵州:“近离什么处?”答:“瑞像院。”南泉又问:“还见瑞像么
”答:“瑞像即不见,即见卧如来。”卧如来,暗誉南泉也,故而南泉起身道:“你是有主沙弥
无主沙弥
”答:“有主沙弥。”南泉追问:“那个是你主
”赵州问答得很巧妙:“孟春犹寒,伏惟和尚尊体起居万福。”显然,赵州这里所指之“主”并非其旧主“本师”,而是他随机而拜的新主南泉也。所以南泉当即唤维那,吩咐道:“此沙弥别处安排。”可谓一见便青目有加也。《景德录》则仅叙对答语,言最后“南泉器之,而许入室”,不如《行状》生动有情趣。《五灯会元》同于《景德录》。所谓瑞像院,盖即赵州至南泉这之前的某行脚处也,表明赵州前此确实尝周游问禅。
《祖堂集》言,自造南泉后,更无他往,并载他“既遭盛筵”后与南泉的扣击之辞、也就是他因之而“顿悟玄机,心如朗月”的著名问答--赵州问:“如何是道
”南泉答:“平常心是道。”又问:“还可趣向否
”南泉答:“拟则乖。”进一步问:“不拟时,如何知是道
”南泉云:“道不属知、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若也真达不拟之道,犹如太虚廓然荡豁,岂可强是非!”《宋高僧传 》曰,赵州在南泉处“执心定志,钻仰忘疲”,南泉遂“密付授之”。《祖庭事苑》卷第七《八方珠玉集·赵州》亦说,“作沙弥时,造南泉之室,颖拔不群,南泉待之异于流辈。”
《祖堂集》本传在其出家和参南泉之间云,“嵩山琉璃坛纳戒”;《宋高僧传》也谓剪落后,“寻往嵩山琉璃坛纳戒”。《行状》中无所以悟道之因缘,却言到南泉后方始受戒。《景德录》记“异日”“如何是道
”的问答之后,也说赵州此时“乃往嵩岳琉璃坛纳戒”,戒毕“却返南泉”。《祖庭事苑》、《五灯会元》同于《景德录》。揆诸事理,当以《行状》和《景德录》近于实际;《祖堂集》述赵州事迹本极简略,其言受戒事盖在记出家之后顺便及之而已,并不一定遵从时间先后;《宋高僧传》又是依《祖堂集》而言也。
赵州虽为南泉所宝重,但大概由于普愿并非他的剃度师、南泉门下又龙象蹴踏吧,其所担任的职位仍然低微。《赵州录》第4则,“师在南泉作炉头”;第5则“师在南泉井楼上打水次,……”;第316则,“老僧三十年前在南方火炉头,……”;《景德录》亦曰,“师作火头”:火头、火炉头、炉头,禅院中专司造饭者也。
(三)、为脱情累携筇游,行到八十方始休
从南泉受法之后的全部行踪,《祖堂集》仅概言曰:“自尔,随缘任性,笑傲浮生,拥毳携筇,周游烟水矣。”
《行状》叙次稍详,谓受戒后,闻受业师在曹州西住护国院,乃归院省觐。受业师,即《行状》前此所称的“本师”,也就是当初从之披剃之师也。自南泉返曹州,一路上应该又寻访过一些寺院高僧吧。到护国院后,本师将这个消息告诉了郝家。其父母高兴不已,准备“来日”一起去看望。赵州这时却说:“俗尘爱网,无有了期。已辞出家,不愿再见。”当夜就收束行装避开了,比照《宋高僧传》“童稚之岁,……越二亲之羁绊,超然离俗”的记载来看,其出家之后不愿再与俗世父母有任何瓜葛是合情合理的。
再离故土,赵州自携瓶锡,遍历诸方。常自谓曰:“七岁童儿胜我者,我即问伊。百岁老翁不及我者,我即教他。”(《行状》)表现出唯真理是求、漠视辈份资格的豪迈作派。虽然,这种精神初看起来颇有点年轻人的狂傲和不明“事理”。
《景德录》载,赵州离南泉后,游历过黄檗(希运禅师,嗣百丈。住洪州黄檗山〈在今江西省宜丰县西北〉)、宝寿(沼和尚,嗣临济。住镇州〈治所在今河北省正定〉)、盐官(嗣马大师。住蘅州〈治所在今湖南省衡阳市〉)、夹山(善会和尚,嗣花亭。住澧州〈治所在今湖南省澧县〉)、五台山,并记有其化语。
源自赵州弟子文远记录的《赵州和尚语录》三卷,所辑法语中亦透露出赵州和尚行脚时的踪迹。除第458则亦载在五台山勘一婆子、第510则亦记尝到宝寿而外,第11则赵州自述“老僧到沩山”;…
《周游烟水半天下,融贯南北弘禅道——赵州从谂化迹考(张子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