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新唐书》本传乃至王镕的传记皆已明言,匡威因欲劫王氏而代之,已于景福二年(893)被王镕军士斩杀,是不可能二年之后再与王氏同访从谂的。忽滑氏言匡威客居赵州时与王氏共访赵州和尚,又没有注意到此时匡威并未从外带兵攻打王氏的地盘也。当然,西山确实应该在从谂所居一带,西山大悲浮屠应即观音院也。另外,《弘简录》言匡威馆于梅子园云云,乃依《新唐史》匡威本传、《新五代史》王镕本传而言也,《新五代史》记匡威与李正抱在赵州出城游玩的文字曰,“匡威客李正抱者,少游燕、赵间,每徘徊常山,爱之不能去。正抱、匡威皆失国无聊,相与登城西高阁,顾览山川,泫然而泣,……”[43]。《旧五代史》卷第五十四王镕传称镕置之宝寿佛寺[44]。又,《旧五代史》王镕传曰,匡威死时,镕年仅十七;镕自己在天祐八年冬十二月为部下所杀,--并误。镕中和二年已经十岁,景福二年当二十一也。其他史籍载镕实死于天祐十八年。
赵州和尚与赵王交往、对赵王礼敬的史实,在赵州语录中也能觅到 蛛丝马迹,如第170、310、317、339、347、431、435、471、482、535等则。请参考。
(六)、辞离俗世泣北地,临终之际怀大悲
《行状》载,赵州和尚在赵州(应是窦家园)住了两年,行将谢世,遂遗言焚烧躯体,不用净淘舍利。 又令小师(当是文远)送一枝拂子与赵王,传语曰:“此是老僧一生用不尽底。”希望赵王继续护持佛教。《联灯会要》卷第六,也有类似记载。戊子岁十一月十日,端坐而终。其时,窦家园道俗送葬的车马数万余人,哀声振动原野;赵王也尽送终之礼,感叹之泣。又为营塔竖碑,谥曰真际禅师光祖之塔。《哭赵州和尚二首》:“师离淲水动王候,心印光潜麈尾收”云云,正是当时的写照。按,“淲水”,今叫百泉河,源出河北省邢台市附近,东北流经沙河入大陆泽。赵州正在其流域。载晚年事;《宋高僧传》亦仅言寄尘拂事,不及卒年。《景德录》《联灯会要》卷第六《赵州观音从谂禅师》《五灯会元》卷第四本传称,唐乾宁四年(897)十一月二日,右胁而寂,寿一百二十;《祖庭事苑》卷第七《八方珠玉集·赵州》亦曰,“至唐昭宗乾宁末年(按,乾宁仅有4年)仲冬二日右胁示寂,谥真际大师。”《佛祖纲目》曰,光化元年戊午(898)卒,《宗统编年》因之。
从燕、赵二王尝与之有瓜葛来看,赵州辞世应在乾宁四年。其逝前后之戊岁有二,一为唐懿宗咸通九年(公元868),一为后唐明宗天成三年(公元928);倘依前,则不能与燕王甚至王镕有任何瓜葛,从后,又与寄王镕拂子事矛盾,因王氏卒于天祐八年(928)也。后世释家著述,如《佛祖统纪》卷第四二《法运通塞志第十七之九》《释氏通鉴》卷第十一《丁巳{乾宁}四年》载示灭于该年“十一月”《释氏稽略》卷第三言“[唐昭宗]丁巳乾宁四年”《佛祖历代通载》卷第十七称“唐昭宗丁巳”《中国佛学人名辞典》等,中外学术界如忽滑谷快天《禅学思想史》上部《支那部》《大汉和辞典》《大辞典》等,一般都持赵州乾宁四年化去的看法。
《全唐诗补编》中册《全唐诗续拾》卷第三十《从谂》,据《古尊宿语录》卷第十四定座年为咸通九年(868)不当。又赵州谥号应为真际,真际犹言真言之至极,涵义与其本名谂有关联;而真寂,乃谓佛之涅槃也。
依其寿一百二十计,赵州从谂生于唐代宗李豫大历十三年戊午(788)。之所以这么算,前文之所以肯定戊子岁为非天成三年,还因为《行状》中有言:“镇府有塔记云,师得七百甲子欤。”古人以甲子纪岁月,故亦以之作为年岁的代称,如贯休《禅月集》卷第二一《赠轩辕先生》诗:“略问先生真甲子,只言弟子是刘安。”而从大历十三年至撰写《行状》的保大十年(953),一百七十五岁;“一百甲子”盖赵州一百二十年纪之约言,张商英于北宋大观四年(1110)述《护法论》曰:“……若谓上古寿考,而后世事佛渐谨而年代尤促者,窃铃掩耳之论也。……自汉明佛法至此之后二祖大师百单七岁,安国师百二十八岁,赵州和尚七百二十甲子。岂佛法这咎也!”此“七百二十甲子”,正明言其年龄一百二十也。
顺便提及,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历史上有关赵州从谂生平的记载,实际上存在着两个系统:一是以《祖堂集》为依托的《宋高僧传》等,一是源于《行状》的《景德录》、《祖庭事苑》、《联灯会要》等。两个系统之异,或即因为《祖堂集》及据文远所录而撰,而《行状》尚参考了其他资料吧。
综上所述,赵州和尚一生的行迹梗概为:
唐大历十三年戊午(778),生——童稚时,于山东故乡出家——随本师游历,去池州(今安徽贵池参见南泉——返回故里,旋又行脚至南方,逗留数十载——唐宣宗大中十二年戊寅(858)始,住赵州观音院——唐昭宗乾宁二年乙卯(895),与赵、燕二王会面,住窦家完(后称真际禅院)——乾宁四年丁巳(897)十一月二日(一曰“十日”),示寂。
赵王尝为赵州和尚画像作赞,对其一生作了形象的概括,辞曰:“碧溪之有,清镜中头。我师我化,天下赵州。”应该说,这个评价是相当公允的。
注释:
①参看《汉语大词典》,册11,上海·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3年6月第1版,页524右。
②宁波天一阁藏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刻本。见于《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册一一,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65年5月影印,叶五十右。
③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古籍部编,上海·上海书店,1997年3月第1版,页971中。
④卷第四,昭和六十一年七月一日修订版第六刷发行,页884a。
⑤北京·中华书局,1964年3月第1版,页154。
⑥《大日本续藏经》第壹辑第贰编第壹拾捌套第壹册。
⑦《大日本续藏经》第壹辑第贰编乙第九套第叁册。
⑧《大日本续藏经》第壹辑第贰编乙第拾壹套第壹册。⑨《大日本续藏经》第壹辑第贰编乙第捌套第伍册。
10、《大正新修大藏经》49/481c。
11、《大正新修大藏经》49/844c。
12、《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册三,叶十八左。
13、清史馆藏进呈写本。册一一,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5月影印第1版,页8913。
14、《文渊阁四库全书》,547/530下。
15、《文渊阁四库全书》,547/530下。
16、台湾·正闻出版社,1990年12月第七版,页412。
17、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1版,页318。
18、册一一,页8913。
19、《四库全书索引丛刊》之三,册一,台湾·商务印馆,1990年5月初版,页267c;册三,台湾·商务印书馆,1991年6月初版,页1215c&d。
20、参观陈垣;《释氏疑年录》,页145。
21、参观陈垣;《释氏疑年录》,页135 。
22、柳田圣山:《禅籍解题》第五部分《唐代の禅籍·赵州录》,见于《世界古典文学全集》第36B《禅家语录II》附录,日本·筑摩书房,1974年版。
23、《禅籍解题》第五部分《唐代の禅·赵州录》
24、参看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十四章《佛教之北统》上海·商务印书馆,1938年版。
25、册2,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74年12月第1版,页411-415。
26、《大正新修大藏经》48/844c。
27、上卷《支那の部》,日本·玄黄社,大正十二年七月一日发行。
28、册12,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75月年5 月第1版,页3890-3892。
29、册19,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75年2月第1版,页5963-5966。
30、册3,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76年5月第1版,页725-721。
31、册2,页411-415。
32、页729。
33、页414。
34、页413。
35、册19,页5985-5987。
36、册6,页1799-1812。
37、册2,页423-427。
38、页427。
39、页5987。
40、册14,页4682-4683。
41、册19,页5984-5985。
42、《新唐书》本传,页5985。
43、册39,页412。
44、册3,页726。
45、册3,页726,729-730。
46、参观陈垣《释氏疑年录》,页154。
47、《大正修大藏经》49/290a。
48、《大日本续藏经》每壹辑第贰编乙第四套伍册,叶四百九十五左。
49、《大正新修大藏经》49/844c。
50、《大正新修大藏经》49/649c.
51、比丘明复编,页318。
52、卷第四,诸桥辙次著,昭和六十一年七月一日修订第6刷发行,页884a。
53、上册,台北.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85年8月初版,页1563中。
54、陈沿君辑校,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10月第1版,页1133。
55、《大正新修藏经》52/639b&c。
《周游烟水半天下,融贯南北弘禅道——赵州从谂化迹考(张子开)》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