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新唐書》本傳乃至王镕的傳記皆已明言,匡威因欲劫王氏而代之,已于景福二年(893)被王镕軍士斬殺,是不可能二年之後再與王氏同訪從谂的。忽滑氏言匡威客居趙州時與王氏共訪趙州和尚,又沒有注意到此時匡威並未從外帶兵攻打王氏的地盤也。當然,西山確實應該在從谂所居一帶,西山大悲浮屠應即觀音院也。另外,《弘簡錄》言匡威館于梅子園雲雲,乃依《新唐史》匡威本傳、《新五代史》王镕本傳而言也,《新五代史》記匡威與李正抱在趙州出城遊玩的文字曰,“匡威客李正抱者,少遊燕、趙間,每徘徊常山,愛之不能去。正抱、匡威皆失國無聊,相與登城西高閣,顧覽山川,泫然而泣,……”[43]。《舊五代史》卷第五十四王镕傳稱镕置之寶壽佛寺[44]。又,《舊五代史》王镕傳曰,匡威死時,镕年僅十七;镕自己在天祐八年冬十二月爲部下所殺,--並誤。镕中和二年已經十歲,景福二年當二十一也。其他史籍載镕實死于天祐十八年。
趙州和尚與趙王交往、對趙王禮敬的史實,在趙州語錄中也能覓到 蛛絲馬迹,如第170、310、317、339、347、431、435、471、482、535等則。請參考。
(六)、辭離俗世泣北地,臨終之際懷大悲
《行狀》載,趙州和尚在趙州(應是窦家園)住了兩年,行將謝世,遂遺言焚燒軀體,不用淨淘舍利。 又令小師(當是文遠)送一枝拂子與趙王,傳語曰:“此是老僧一生用不盡底。”希望趙王繼續護持佛教。《聯燈會要》卷第六,也有類似記載。戊子歲十一月十日,端坐而終。其時,窦家園道俗送葬的車馬數萬余人,哀聲振動原野;趙王也盡送終之禮,感歎之泣。又爲營塔豎碑,谥曰真際禅師光祖之塔。《哭趙州和尚二首》:“師離淲水動王候,心印光潛麈尾收”雲雲,正是當時的寫照。按,“淲水”,今叫百泉河,源出河北省邢臺市附近,東北流經沙河入大陸澤。趙州正在其流域。載晚年事;《宋高僧傳》亦僅言寄塵拂事,不及卒年。《景德錄》《聯燈會要》卷第六《趙州觀音從谂禅師》《五燈會元》卷第四本傳稱,唐乾甯四年(897)十一月二日,右脅而寂,壽一百二十;《祖庭事苑》卷第七《八方珠玉集·趙州》亦曰,“至唐昭宗乾甯末年(按,乾甯僅有4年)仲冬二日右脅示寂,谥真際大師。”《佛祖綱目》曰,光化元年戊午(898)卒,《宗統編年》因之。
從燕、趙二王嘗與之有瓜葛來看,趙州辭世應在乾甯四年。其逝前後之戊歲有二,一爲唐懿宗鹹通九年(公元868),一爲後唐明宗天成叁年(公元928);倘依前,則不能與燕王甚至王镕有任何瓜葛,從後,又與寄王镕拂子事矛盾,因王氏卒于天祐八年(928)也。後世釋家著述,如《佛祖統紀》卷第四二《法運通塞志第十七之九》《釋氏通鑒》卷第十一《丁巳{乾甯}四年》載示滅于該年“十一月”《釋氏稽略》卷第叁言“[唐昭宗]丁巳乾甯四年”《佛祖曆代通載》卷第十七稱“唐昭宗丁巳”《中國佛學人名辭典》等,中外學術界如忽滑谷快天《禅學思想史》上部《支那部》《大漢和辭典》《大辭典》等,一般都持趙州乾甯四年化去的看法。
《全唐詩補編》中冊《全唐詩續拾》卷第叁十《從谂》,據《古尊宿語錄》卷第十四定座年爲鹹通九年(868)不當。又趙州谥號應爲真際,真際猶言真言之至極,涵義與其本名谂有關聯;而真寂,乃謂佛之涅槃也。
依其壽一百二十計,趙州從谂生于唐代宗李豫大曆十叁年戊午(788)。之所以這麼算,前文之所以肯定戊子歲爲非天成叁年,還因爲《行狀》中有言:“鎮府有塔記雲,師得七百甲子欤。”古人以甲子紀歲月,故亦以之作爲年歲的代稱,如貫休《禅月集》卷第二一《贈軒轅先生》詩:“略問先生真甲子,只言弟子是劉安。”而從大曆十叁年至撰寫《行狀》的保大十年(953),一百七十五歲;“一百甲子”蓋趙州一百二十年紀之約言,張商英于北宋大觀四年(1110)述《護法論》曰:“……若謂上古壽考,而後世事佛漸謹而年代尤促者,竊鈴掩耳之論也。……自漢明佛法至此之後二祖大師百單七歲,安國師百二十八歲,趙州和尚七百二十甲子。豈佛法這咎也!”此“七百二十甲子”,正明言其年齡一百二十也。
順便提及,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曆史上有關趙州從谂生平的記載,實際上存在著兩個系統:一是以《祖堂集》爲依托的《宋高僧傳》等,一是源于《行狀》的《景德錄》、《祖庭事苑》、《聯燈會要》等。兩個系統之異,或即因爲《祖堂集》及據文遠所錄而撰,而《行狀》尚參考了其他資料吧。
綜上所述,趙州和尚一生的行迹梗概爲:
唐大曆十叁年戊午(778),生——童稚時,于山東故鄉出家——隨本師遊曆,去池州(今安徽貴池參見南泉——返回故裏,旋又行腳至南方,逗留數十載——唐宣宗大中十二年戊寅(858)始,住趙州觀音院——唐昭宗乾甯二年乙卯(895),與趙、燕二王會面,住窦家完(後稱真際禅院)——乾甯四年丁巳(897)十一月二日(一曰“十日”),示寂。
趙王嘗爲趙州和尚畫像作贊,對其一生作了形象的概括,辭曰:“碧溪之有,清鏡中頭。我師我化,天下趙州。”應該說,這個評價是相當公允的。
注釋:
①參看《漢語大詞典》,冊11,上海· 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3年6月第1版,頁524右。
②甯波天一閣藏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刻本。見于《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冊一一,上海·上海古籍書店,1965年5月影印,葉五十右。
③華東師範大學圖書館古籍部編,上海·上海書店,1997年3月第1版,頁971中。
④卷第四,昭和六十一年七月一日修訂版第六刷發行,頁884a。
⑤北京·中華書局,1964年3月第1版,頁154。
⑥《大日本續藏經》第壹輯第貳編第壹拾捌套第壹冊。
⑦《大日本續藏經》第壹輯第貳編乙第九套第叁冊。
⑧《大日本續藏經》第壹輯第貳編乙第拾壹套第壹冊。⑨《大日本續藏經》第壹輯第貳編乙第捌套第伍冊。
10、《大正新修大藏經》49/481c。
11、《大正新修大藏經》49/844c。
12、《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冊叁,葉十八左。
13、清史館藏進呈寫本。冊一一,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5月影印第1版,頁8913。
14、《文淵閣四庫全書》,547/530下。
15、《文淵閣四庫全書》,547/530下。
16、臺灣·正聞出版社,1990年12月第七版,頁412。
17、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第1版,頁318。
18、冊一一,頁8913。
19、《四庫全書索引叢刊》之叁,冊一,臺灣·商務印館,1990年5月初版,頁267c;冊叁,臺灣·商務印書館,1991年6月初版,頁1215c&d。
20、參觀陳垣;《釋氏疑年錄》,頁145。
21、參觀陳垣;《釋氏疑年錄》,頁135 。
22、柳田聖山:《禅籍解題》第五部分《唐代の禅籍·趙州錄》,見于《世界古典文學全集》第36B《禅家語錄II》附錄,日本·築摩書房,1974年版。
23、《禅籍解題》第五部分《唐代の禅·趙州錄》
24、參看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第十四章《佛教之北統》上海·商務印書館,1938年版。
25、冊2,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1974年12月第1版,頁411-415。
26、《大正新修大藏經》48/844c。
27、上卷《支那の部》,日本·玄黃社,大正十二年七月一日發行。
28、冊12,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1975月年5 月第1版,頁3890-3892。
29、冊19,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1975年2月第1版,頁5963-5966。
30、冊3,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1976年5月第1版,頁725-721。
31、冊2,頁411-415。
32、頁729。
33、頁414。
34、頁413。
35、冊19,頁5985-5987。
36、冊6,頁1799-1812。
37、冊2,頁423-427。
38、頁427。
39、頁5987。
40、冊14,頁4682-4683。
41、冊19,頁5984-5985。
42、《新唐書》本傳,頁5985。
43、冊39,頁412。
44、冊3,頁726。
45、冊3,頁726,729-730。
46、參觀陳垣《釋氏疑年錄》,頁154。
47、《大正修大藏經》49/290a。
48、《大日本續藏經》每壹輯第貳編乙第四套伍冊,葉四百九十五左。
49、《大正新修大藏經》49/844c。
50、《大正新修大藏經》49/649c.
51、比丘明複編,頁318。
52、卷第四,諸橋轍次著,昭和六十一年七月一日修訂第6刷發行,頁884a。
53、上冊,臺北.叁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85年8月初版,頁1563中。
54、陳沿君輯校,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10月第1版,頁1133。
55、《大正新修藏經》52/639b&c。
《周遊煙水半天下,融貫南北弘禅道——趙州從谂化迹考(張子開)》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