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沩山灵祐,嗣百丈,住潭州(治所在今湖南长沙)。第204则,称“师到道吾处”;潭州道吾山圆智禅师,嗣药山,住湖南浏阳县。第434则,赵州说自己“初到药山”“得一句子”;药山惟俨,嗣石头,住朗州(治所在武陵,今湖南常德市)。第456则,到云居;云居道膺,嗣洞山,住洪州(治所在今江西省南昌市)。第456、457则曰,去茱萸;茱萸山和尚,亦嗣南泉,住鄂州(治所在今湖北省武昌市)。第485则,与临济问答;临济义玄,嗣黄檗,住镇州(治所在今河北省正定市)。第486则、487则,因慕寒山、拾得而参浙江天台山。第494则,行脚往大慈;大慈寰中禅师,嗣百丈,住浙江北部大慈山。第495则,受教于百丈;百丈怀海,嗣马祖,在江南西道(治所在洪州〈今江西南昌〉)。第496则,得投子蒸饼吃;投子大同,嗣翠微,住舒州桐城县(今安徽省)。第509则,参潼关。
《祖堂集》卷第五《椑树和尚》,嗣法药山惟俨的椑树和尚,与赵州问答“般若以何为体
”。卷第十八《赵州和尚》,三峰指示赵州应住处;此三峰或即三峰山道树和尚(734-825),直嗣北宗神秀,住寿春(今安徽寿县西南)[21]。
综合种种记载,赵州和尚行脚天下时,至少到过今天的河北、江西、湖南、湖北、浙江、安徽六个省。更值得注意的是,他寻访的师友不仅遍及慧能门下的“二甘露门”青原系和南岳系,而且包括了北宗神秀的足下;他为脱情捐累、求法证悟,只认禅证的上下而不拘辈份的高低,竟然同参师徒乃至于孙枝。这在极重传承师嗣的禅宗当中,委实不易。当然,上举皆是赫赫有名的衲子,赵州在行脚的过程中,一定到过更多的无名萧寺,接触过更多的无闻僧徒。如,第488则记尝见的庵主,第490则载到一尊宿院等,皆是也;第12则语录更言,“老僧九十年前见马祖大师下八十余员善知识,个个俱是作家”,仅马祖门下就达八十多人!
柳田先生谓,赵州年轻时的经历几乎不明,只能大致地说,早年在江南修行[22]。从以上的分析可知,赵州的行踪崖略在现存文献中还是可以凸现出来的。
赵州行脚图(加*号者,表示尝到处)
北宗神秀 | *三峰道树(住守春) | ||
*南泉普愿(住池州) | *茱萸(住鄂州) | ||
南岳怀让 马祖道一 | *盐官齐安(住澧州) | *大慈寰中(住浙江大慈山) | |
*百丈怀海(住洪州) | *沩山灵祐(住潭州) | ||
*黄檗希运(住江西高安县) | |||
慧能 | *临济义玄(住河北镇州) | ||
*宝寿沼(住镇州) | |||
青原行思 石头希迁 | 丹霞天然 翠微无学 | *投子大同(住舒州桐城) | |
*药山惟严(住朗州) | *道吾圆智 (住浏阳县) | ||
花亭和尚 | |||
*夹山善会(住澧州) | |||
云岩昙晟 | |||
洞山良价 | |||
*云居和尚(住洪州) | |||
*椑树和尚(住处不详) |
正是在南北广泛体验的过程中,赵州和尚度过了他一生中最为重要的韶华,迸发出了大量隽永瑰奇的法语。这些法语在其产生的当时,即随着禅僧们的流动而四处散播风行开来。
赵州究竟参访到何时才定住一地
《祖堂集》、《宋高僧传》皆未言及。《行状》谓“年至八十,方住赵州城东观音院”;《景德录》更称在游五台山后,“师自此道化被于北地,众请住赵州观音”;《祖庭事苑》卷第七《八方珠玉集·赵州》所载似更合于情理:“晚游于河、朔,被檀越之请,唱道于赵州之观音。”根据种种迹象判断,当是周游南方慧能门下各枝后,复过黄河访问临济、宝寿,上五台山,然后方应大众之邀住观音院也。柳田先生认为,赵州是受燕、赵一带的首领之招,方重返故里附近的赵州[23]。恐不确。因为燕、赵藩王在赵州和尚返回北方数十年后,方始闻见其大名而拜访其住处呢。(详下)
《嘉泰普灯录》卷第七《南岳第十三世·黄龙元肃禅师法嗣·袁州仰山清简》:“僧问:“集云峰下分明事,请师分付四藤条。”云:“赵州八十方行脚,”云:“得恁么不知时节
”曰:“行到南泉即便休。””对于这类无稽观点,日本无著道忠《禅林象器笺》卷第十二《参请类·行脚》依《行状》述赵州发足始末后,尝加以驳斥曰:“从谂自盛年行脚,到八十岁初住院,此谓“赵州八十行脚””世误言八十岁而行脚者,非也。
虽然人们普遍认为赵州八十方定住一地,其语录第12则却称“老僧九十年前见马祖大师下八十余员善知识”,似乎九十岁以前尚飘泊在外也。
赵州语录第456则:“师到云居。云居云:“老老大大,何不觅个住处
”师云:“什么处住得
”云居云:“前面有古寺基。”师云:“与么,即和尚自住取。”师又到茱萸。茱萸云:老老大大,何不觅个住处去
”师云:“什么处住得
”茱萸云:“老老大大,住处也不识
”师云:“三十年弄马骑,今日却被驴扑。”……”赵州为什么到耆年之纪还流荡江湖
或许在南泉门下得不到重用吧,或许是在南方遍觅不见合适的止脚之处吧,或者是……白发飘飘而尚四处参访,内心的凄苦一定难于言说吧。然后,天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正是为了动惊其心、坚忍其性,增益其所不能也。
(四)、住持东院效古人,枯心槁志四十载
据《行状》,赵州八十岁方始住之赵州观音院位于城东,故又叫“东院”,去举世闻名的赵州石桥约有十里左右。人因称之为赵州和尚。赵州一地,在战国时代系赵国的领域。赵州和尚在观音院住持枯槁,志效古人。比如,其僧堂竟然无前后架,斋食都是旋作旋吃。所用绳床一只脚折了,仅拿烧断的木柴用绳索捆上,凑合着用;人们几次要给他做新的,他都坚辞不允。住持四十年来,从未写信向檀越们讨要什么。《宋高僧传》言“后于赵郡开物化迷,大行禅道”之前的灭迹匿端,坦然安乐”,实际上应该是对这段日子的写照。《缁门警训》卷第七《芙蓉楷禅师小参》尝评曰:“赵州至死不肯告人。”颇中肯綮。
赵州和尚在观音院究竟是如何像古人一般地“枯槁”的呢
十分幸运的是,现存赵州诗谒中,有一组以一日夜自子至亥十二个时辰为题的《十二时歌》,真切鲜明地勾勒出了他“在北地”〈(《祖堂集》)、“道化被于北地”(《景德录》)时的情形。这些歌诗,三、七言夹杂,读起来朗朗上口,尤为难得者,其中使用了不少口语俗词,生活气息十分醇厚。它在赵州传世法语中,称得上是最有特色,最为动人和最有价值的。
具体来讲,大部分诗篇对自己乡村禅居的艰苦生活作了如实地勾勒渲染。第一时,乃调侃自嘲早起时的衣着:“鸡鸣丑,愁见起来还漏逗(踌躇)。裙子褊衫个也无,袈裟形相些些有。裩无腰,绔无口,头上青灰三五斗。比望修行利济人,谁知变作不唧溜(不聪明)。”远离市镇,连吃饭都成了问题。第二时就写断炊时的孤寂心酸:“平旦寅,荒村破院实难论。解斋粥米全无粒,空对闲窗与隙尘。唯雀噪,无人亲,独坐时闻落叶频。谁道出家憎爱断,思量不觉泪沾巾。”第六时,受食供养的无奈:“日南午,茶饭轮还无定度。行却南家到北家,果至北家不推注(不拒绝)。苦沙盐,大麦醋,蜀黍米饭齑莴苣。唯称供养不等闲,和尚道心须坚固。”对其住处的描写则有两首,第十时:“黄昏戌,独坐一间空暗室。阳炎灯光永不逢,眼前纯是金州漆。钟不闻,虚度日,唯闻老鼠闹啾唧。凭何更得有心情,思量会个波罗蜜
”第十二时:“半夜子,心境何曾得暂止!思量天下出家人,似我住持能有几!土塌床,破芦 ,老榆木枕全无被。尊像不烧安息香,灰里唯闻牛粪气。”居处窘迫黑暗,老鼠横行,谁能想到一代祖师竟过着这样的岁月呢。
尽管如此,赵州却随遇而安,安贫乐道,乐观开豁,逍遥自在。第七时,“日昳未,者回不践光阴地。尝闻一饱忘百饥…
《周游烟水半天下,融贯南北弘禅道——赵州从谂化迹考(张子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