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玄奘法師傳略▪P4

  ..續本文上一頁來瞻禮玄奘的人達幾十萬之多,人群長達二十多裏。第二天玄奘在衆人的護衛下浩浩蕩蕩地進了長安城,在朱雀街展覽了玄奘從印度帶回來的六百五十七部佛經,以及如來舍利、佛像等。長安城內上下沸騰,齊來觀瞻,人山人海,動不得旋。

  二月初一,玄奘奉敕赴洛陽晉谒唐太宗。唐太宗詳細地詢問了玄奘在印度的情況,提出要求玄奘還俗,輔助自己治理國家,玄奘固辭不從。又請玄奘一起伐遼,玄奘以戒律不許觀戰爲由,予以拒絕。玄奘請求要到菩提流支曾經譯經的嵩山少林寺翻譯帶回的佛經。李世民不准玄奘入山,因此命玄奘在長安弘福寺譯經, 一切事務由房玄齡負責,經費由朝廷提供。

  叁月初一,玄奘回到長安弘福寺,開始了籌備翻譯工作。訂立了一個組織翻譯人員的方案,共有四類:第一類,證義。就是核對翻譯的經文是否符合原意,有無遺漏。第二類:綴文。就是負責對譯文進行統稿,潤飾,使文體完整統一。第叁類,筆受。就是執筆譯文的人員。第四類,書寫。就是抄寫已完成的譯文。方案交給房玄齡呈奏李世民,李世民下敕全國,招募各地高僧,協助玄奘譯經。到四月底,佛經譯場在弘福寺准備就緒。當時應招參加翻譯的高僧,據《開元釋教錄》記載有:

  證義的十二人:

  京師弘福寺沙門靈潤、沙門文備

  京師羅漢寺沙門慧貴

  京師實際寺沙門明琰;

  京師窦昌寺沙門法祥

  京師靜法寺沙門普賢

  京師海法寺沙門神防

  廓州法講寺沙門道深

  汴州演覺寺沙門玄忠

  蒲州普救寺沙門神泰

  益州多寶寺沙門道因

  綿州振音寺沙門敬明

  綴文九人:

  京師普光寺沙門棲玄

  京師弘福寺沙門明璇

  京師會昌寺沙門辯機

  洛州天宮寺沙門玄則

  蒲州普救寺沙門行友

  蒲州棲岩寺沙門道卓

  簡州福聚寺沙門靜邁

  終南山崇德寺沙門道宣

  幽州照仁寺沙門慧立

  另外,還有來自的京師大總持寺沙門玄應,以及證梵語梵音的京師大興善寺沙門玄谟。

  玄奘組織的佛經譯場不僅在翻譯程序上有嚴格的要求,並且還明確規定了五不翻的翻譯准則:“一、秘密故,如陀羅尼。二、含多義故,如薄伽梵具六義(即指佛陀。有自在、熾盛、端嚴、名稱:吉祥、尊貴六種意義)。叁、此無故,如閻浮樹(中夏實無此木)。四、順古故,如阿耨菩提(並非不可翻,而是摩騰以來一直沿用梵音)。五、生善故,如般若(般若即智慧。智慧有俗義,般若意義莊重)。”

  五月二日,玄奘自任譯主,首譯《大菩薩藏經》二十卷。到這一年年底還譯出了《顯揚聖教論頌》一卷,《六門陀羅尼經》一卷,《佛地經》一卷加《顯揚聖教論》二十卷。

  第二年,貞觀二十年(公元六四六年),玄奘在譯完安慧的《大乘阿毗達摩雄集論》之後,集中了主要精力組織大家開始翻譯瑜伽宗派的主要論典《瑜伽師地論》一百卷。這項工作從該年五月十五日開始至貞觀二十二年(公元六四八年)五月十五日,用了整整兩年的時間才告完成。

  在這期間,辯機將玄奘親曆西域一百一十個國家,加傳聞所知的二十八個國家的地理、物産、民俗、宗教等的所見所聞,整理編纂成十二卷《大唐西域記》。這本書的誕生給我們研究中亞、南亞地區的曆史、地理提供了重要的資料。對研究印度古代史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如今《大唐西域記》已有日文、英文、法文、德文、俄文等多種版本,在國內外産生了重大影響。同時玄奘又奉敕將中國《老子》一書譯成梵文,由唐使帶入印度,向印度人民介紹中國的思想文化。曾在印度的迦臂縷波國産生了相當的影響。玄奘還將在印度早已失傳的《大乘起信論》譯成梵文,隨同唐使一起帶入印度。玄奘爲中,印文化交流開創了先例。

  貞觀二十二年(公元六四八年)七月初一,唐太宗敕令玄奘到坊州宜君縣鳳凰谷的玉華宮會晤,勸玄奘還俗,賜予高官,永享富貴。被玄奘拒絕。唐太宗親閱了《瑜伽師地論》後,命令官吏手書九本,發送全國九個州,輾轉流通,“使率上之人,同禀未聞之義。”並爲《瑜伽師地論》、《大唐西域記》撰寫了“大唐叁藏聖教序”。

  玄奘在玉華宮並沒有停止翻譯工作,譯出了《能斷金剛般若波羅密多經》 一卷。後玄奘隨唐太宗回長安住紫微殿弘法院。白天被唐太宗留在宮裏,談論佛法和在印度的見聞,晚上回到了弘法院繼續譯經,在一個月的時間裏譯出了世親的《攝大乘論釋》十卷。

  同年,慈恩寺落成,玄奘奉敕住進了慈恩寺。玄奘任慈恩寺首座,寺務繁忙,但還是加緊時間翻譯經典,常常至“至叁更暫眠,五更複起。”譯出了大量的佛經。

  譯出的佛經在不斷地增加,爲了預防火災的侵襲,玄奘在永徽二年(公元六五一年)奏請唐高宗李治在慈恩寺建塔藏經,被批准。五十叁歲的玄奘負責建塔工作,其“親負篑畚,擔運磚石”,同大家一起參加勞動。經過了兩年的時間辛勤勞動,一座五層方形(當時的塔形)的大雁塔在慈恩寺西院竣工。

  永徽六年(公元六五五年)玄奘在慈恩寺譯出了兩部印度因明學專著《因明入正理論》和《因明正理門論》,並在慈恩寺講解因明。玄奘的弟子爭相著疏,各述己見。當時作疏最好的有跟隨玄奘譯經的神泰、明覺和清邁。他們的疏義在譯場廣爲流通。有位居士呂才,他有位好友是譯場僧棲玄。棲玄將《因賜入正理論》和《因明正理門論》,以及神泰、明覺、清邁叁家的注疏借給了呂才。呂才回家專心研究,撰寫出《因明注解立破義圖》,對因明的宗、因,喻提出了四十條不同的意見。呂才又奏明唐高宗,在慈恩寺開展一次有關因明學術性問題的辯論。唐高宗派遣了“群公學士”到慈恩寺,由玄奘主持“與呂公對定”。這次學術辯論達半年之久,在玄奘耐心透徹的解釋下,終于以“呂公詞屈,謝而退焉”而告結束。

  通過這件事,玄奘看到呂才對因明譯本在文字上産生了不少的誤解,意識到譯本的文字語言,應當接近一般的讀者,爲更多的人所接受。因此,奏請朝廷派遣文學大臣協助參加證義、綴文工作。公元六五六年正月二十八日,唐高宗指派了左行射于老甯,中書令來濟,禮部尚書許敬宗,黃門侍郎薛元超,中書侍郎李義府、杜正倫等,協助玄奘進行翻譯。唐高宗並爲慈恩寺撰寫了碑文。

  不久,玄奘生了一場大病,唐高宗派了禦醫替玄奘治療。玄奘爲了爭取佛教的社會地位,以及佛教徒的尊嚴,在病中向唐高宗提出,要求廢除“先道後佛”和“僧尼犯法依俗科罪”的敕令。病愈之後,玄奘更加抓緊時間翻譯佛經。

  顯慶四年(公元六五九年),西明寺建成,玄奘住西明寺譯經。自從生了一場大病之後,近叁年來,玄奘經常生病,如今年逾六十,身體衰弱,深感生命有限,無常難蔔。加上身居京師事務纏身,不能專心譯經。因此,上表唐高宗,請求住比較僻靜的玉華寺專心從事翻譯。得到了唐高宗的許可。玄奘帶領弟子及譯場人員,赴坊州玉華寺。

  此時,玄奘早有打算,他准備翻譯瑜伽學派的重要論著,就是印度十大論師對世親《唯識叁十頌》釣注書。十大論師的注書共有四千五百頌之多,要將它全部譯成中文,費時較多。當時玄奘的弟子窺基認爲,十大論師的注書不僅篇幅冗長,而且還有真謬之別,恐有使人無所適從之愆。因此,窺基向玄奘提出了一個創造性的建議,對玄奘說:“請錯綜群言,以爲一本,楷定真謬,權衡盛則”。玄奘采納了窺基的意見,並留窺基一人在身邊從事這項工作。十大論師中的注書,其中以護法的注書最爲精辟,而且最爲難得。此書在印度被玄鑒居士珍藏,唯獨玄奘獲得。因此,玄奘以護法論師的注書爲主,糅合其他九種注書,形成一本十卷的《成唯識論》。此項工作在師生倆的通力合作下,終于在年底完成。

  我們說《瑜伽師地論》的譯成,它結束了地論學和攝論學的爭論,統一了唯識學派的思想。那麽,《成唯識論》的譯成,它大大地豐富了唯識學的思想,使唯識學的理論更加完整,更有哲理性,爲我國法相宗的開創和興起起了重要的作用。

  窺基在完成了《成唯識論》的翻譯後,在玄奘的指導下,於慈恩寺講解《成唯識論》,並對《成唯識論》進行了注釋,撰寫了《成唯識論述記》和《成唯識論掌中樞要》。窺基在十七歲時奉敕師事玄奘,二十五歲起開始跟隨玄奘從事翻譯工作。玄奘對他極其偏愛,不僅把唯識學的全部思想傳授給他,而且把因明的知識毫不保留的傳承給他,使其成爲唯識學派的一代大宗匠。窺基還在玄奘幫助下,對佛典進行了大量的注釋,作出了卓越的成績,享有“百部疏主”的美名。

  玄奘不僅熱心于翻譯,還重視培養人才。除了譯經外,每天堅持爲弟子講解佛法。玄奘的弟子林立,個個都有成就。除了窺基外,與窺基齊名的遐有圓測。圓測早年受學于法常和僧辨,專攻攝論學。玄奘從印度回長安時,他就學于玄奘。顯慶四年徙居西明寺,當時敕選了五十名高僧協助玄奘譯經,其中有一位就是圓測。後來圓測繼承了玄奘唯識學、在西明寺弘揚唯識救義,門下出了許多有學問的弟子。與慈恩寺窺基形成我國法相宗的兩大派系。圓測的唯識學還傳到了西藏,充實了西藏的唯識學思想。

  玄奘不僅國內弟子衆多,而且還培養了日本的留學僧。日本的法相宗開創者道昭,就是其中之一。道昭于公元六五叁年隨遣唐使吉士長丹等來到長安,跟隨玄奘學習唯識、因明八年之久。回國時玄奘贈與大量的法相宗著作。回國後大肆弘揚法相宗,日本佛學界才開始認識唯識學,成爲日本法相宗的第一傳人。另外,還有公元六五八年來唐跟隨玄奘學習唯識的智通、智達。他們回國後在日本奈良興福寺傳播法相宗,成爲日本法相宗的第二傳人。法相宗在日本得到了空前的興盛。玄奘不僅把印度的唯識學傳到了日本,豐富了日本的佛學思想,而且通過朝鮮的留學僧順璟、元曉傳到了朝鮮。

  玄奘在完成了《成唯識論》的翻譯後,開始著手以《大般若經》爲中心的翻譯工作。《大般若經》是中觀學派的主要經典,主要淵源。在國內雖有譯本,但零星不全。玄奘想把般若思想完整地介紹給國內學者,以此說明瑜伽學派的學說上通於般若,融會瑜伽和中觀的兩派思想,以實現其年輕時的思想。玄奘從印度帶回了叁種梵文版本的《大般若經》,它記述了釋迦牟尼佛在四處說法的內容,共有二十萬頌。當時玄奘的弟子們以《大般若經》的卷帙浩大,勸其刪減一部分。玄奘堅持一字不刪地將它譯成中文。玄奘以叁版梵文本作範本,將以前的舊譯本作爲參考。組織起大家進行逐字逐句的斟酌,一絲不苟的翻譯。玄奘長期的兢兢業業從事翻譯,積勞成疾,如今年遵體弱,自覺“經部甚大,每懼不終”,感歎地對大家說:“各人加勤,勿辭勞苦。”決心在有生之年將這部巨著完成。通過了整整四年的努力,在唐高宗麟德元年(公元六六四年)正月初,翻譯工作全部結束。玄奘此刻欣喜萬分,贊歎道:“此得鎮國之典,人天大宅!”

  《大般若經》勝利告成了,但玄奘的病情在一天一天地加重。正月初叁,玉華寺譯場諸僧,請求玄奘翻譯《大寶積經》。在諸僧的再叁啓莆下,玄奘推辭不得,勉強參與翻譯。譯了幾行之後,實在支撐不住了,對大家說:“此經部軸與大般若同。玄奘自量氣力,不複辦此。死期已致,勢非久遠。”玄奘起座,走出譯場。諸僧面面相視,潸然淚下。從此玄奘棄筆,專致修道。

  二月四日,玄奘病笃臥床,講弟子周匝圍繞。玄奘對衆人發願說:“願以所修福德,迥施有情。共諸有情;同生覩史多天,彌勒內眷居中,奉事慈尊。佛下生時,亦願隨下。廣作佛事,及至無上菩提。”玄奘不僅把自己有限的一生獻給了佛法,獻給了唯識事業,就是死後也要生彌勒內院

  繼續進修唯識。來世與佛陀共同救度有情衆生。

  二月五日夜半,玄奘帶著他美好的理想和願望奔赴了彌勒法會,與世長辭,享年六十五歲。

  結束語

  玄奘的一生,是奮鬥的一生,追求真理的一生。他以強烈的求知欲心,追求知識,從不滿足。

  貞觀元年至貞觀十九年的孤征遠邁,從印度帶回了大量的佛經,大大地豐富了中國文化的內容,並且將中國的《老子》、唐初音樂《秦王破陣子》介紹給了印度人民,成爲中印文化交流史上的一個偉大的使者。稱霸五印度的戒日王,聽了玄奘對中國大陸的介紹,特遣使節來華訪問,成爲中印兩國政府邦交史上的正式開端。印度人民世代流傳著玄奘的美好故事,以這位唐僧曾經踏遍印度大地而感到自豪。

  從貞觀十九年到玄奘逝世的十九年中,玄奘共翻譯佛經七十四部,一千叁百叁十五卷,是中國曆史上翻譯數量最多的一位翻譯家。與玄奘齊名的四大翻譯家,鸠摩羅什、真谛,不空,竺法護再加上義淨的翻譯,總共只有一千二百多卷。玄奘翻譯的佛經,不僅從數量上是前人所莫及,而且在質量上也是劃時代的。中國的翻譯史上,自從出了玄奘以後,就把玄奘以前的翻譯稱爲“舊譯”,把玄奘的翻譯稱爲“新譯”,開創了一代新的譯風。有人稱贊他的譯文是形式與內容高度統一的藝術傑作。

  玄奘作爲一個唐僧在中國人民中已是家喻戶曉,廣爲流傳。正因爲他以無限的慈悲、智慧和才能,無私地奉獻給了中國人民。

  一個人對國家、民族作出了巨大的貢獻。那麼,他的貢獻就會打破國界和民族界限,受到全世界的人民的尊敬,玄奘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他是中華民族的“脊梁”。

  一九八五年夏

《玄奘法師傳略》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