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印度的普西亚布蒂王朝戒日王统治的羯若鞠阇的首都。戒日王在位时大宏佛教,广建伽蓝,遍供僧众,佛学风气极其浓厚。玄奘住跋达罗毗阿罗寺,依止毗离耶犀那三藏学习《佛使毗婆沙》和《日胄婆沙》。三个月之後,玄奘沿途巡礼释迦牟尼佛的遗迹,南渡恒河到达摩揭陀国。
摩揭陀国是五印度的一个大国,位于恒河南岸,现今印度比哈尔邦的巴特那和伽耶地区。都城巴连弗,就是现今的巴特那。离巴特那东南约九十公里处有座那烂陀寺。
那烂陀寺是玄奘最崇拜向往的地方,真不惜生命,长途跋涉,历经艰辛,就是为了到那烂陀寺学法。这一理想现在终於兑现了。
那烂陀寺是印度佛学的最高学府。其始建于公元一世纪,经过了几个世纪的不断发展,如今已成印度境内最大的佛教学院。寺内常住僧人有四千多,客居的求学道俗万余人。每天寺内的讲座有百余所,学科设有大小乘的各派经论,以及婆罗门教的吠陀经典,因明、声明、医方术数等多种。寺内造就了大批人材,精通二十部经论的有一千人,精通三十部经论的有五百人,精通五十部经论的加上玄奘有十人。
那烂陀寺的首座和尚戒贤法师,为全寺各论师的导师,年一百零六岁。是护法论师的弟子,嫡承无著、世亲的瑜伽学派。其“博闻强识,内外大小,一切经书,无不通达”。由於年迈,已经隐居。
玄奘游学印度已有五年,那烂陀寺的僧众早有所闻,现在听说这位唐僧前来参学,立即派了二百多位和尚和一千多位居士前去迎接。在大众的引荐下,玄奘参拜了首座和尚戒贤法师。戒贤问玄奘从那里来?来干什么,玄奘回答从中国来,为学《瑜伽师地论》。戒贤法师听後感慨万分。据说,在三年前戒贤法师生了一场大病,痛如刀割,欲以绝食而死。有一日忽然梦见一位金人对戒贤法师说:“汝勿厌身,汝作国王,多害物命,当自悔责,何得自尽。有支那僧,来此学问,已在道中,三年应至。以法惠彼,彼复流通,汝罪自厌”。戒贤法师勉强饮食,後来康复。如今见到玄奘正巧三年。无著、世亲的学说不仅有了传承,而且能在中国大陆发扬光大。戒贤此时回顾着过去,心里觉得有一股悲切之感,瞻望未来,又充满着希望和喜悦,不禁老泪夺眶而出。
戒贤法师收了玄奘作弟子,重新开讲《瑜伽师地论》,历时十五个月,前後共讲授了三遍。每逢开讲就有三千多人参加。此後玄奘又跟戒贤法师学习《顺正理论》、《集量论》因明学和声明学等。玄奘又在那烂陀寺学习了《中论》、《百论》等中观学派的著作,以及婆罗门教的经典。在那烂陀寺的五年学习中,给玄奘日後回国的译经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玄奘在那烂陀寺时,大乘学派中有瑜伽和中观两派的对峙。玄奘奉戒贤法师之命在寺内讲授《摄大乘论》及《唯识抉择论》。当时有中观学派的大德师子光等立《中论》、《百论》的宗旨,来破斥瑜伽学派的理论。玄奘为了平息两派之间的争论,融会《中论》、《百论》和瑜伽的学说,作《会宗论》三千颂。认为“圣人作论,终不相违,但学有相背耳。”并提出了自己的主张。玄奘以独有的见解为印度的佛教作出了贡献,在印度历史上留学僧中仅只有玄奘一人而己。两派的争论因此一度得到平息。戒贤法师和众僧高度评价了《会宗论》。
玄奘还想继续留在那烂陀寺学习。戒贤法师认为玄奘的学业已就,初志已酬,是回国的时候了。于是劝玄奘说:“吾老矣。见子殉命求法,经途十年,方至今日。不辞朽老,力为申明。法贵贯通,岂期独善,更参他部,恐失时缘。智无涯也,惟佛乃穷。人命如露,非旦则夕。即可还也。”玄奘听从师命,拜别了恩师戒贤法师,负笈启程。
玄奘离开了那烂陀寺後,继续周游五印度,随处参学。先至伊烂拿鉢伐多国(今印度比哈尔邦的蒙吉尔地区)跟萨婆多部学者怛他揭多毱多,羼底僧诃学习《婆沙顺正理》一年。後沿恒河东行,辗转印度诸国来到憍萨罗(今今印度纳格浦尔以南,钱达及其以东康克尔地区)瞻礼龙树、提婆遗迹。跟一位精明于因明的婆罗门学习《集量论》毕业满後又来到驮那羯磔迦国(今印度南部马得拉斯邦克里希纳河口处)跟苏部底和苏利耶两位法师学习大众部的《根本阿毗达磨》。玄奘从南至北,从东到西,周游印度的各个国家,求学于各地学者。历时三年,又回到了那烂陀寺。
玄奘参谒戒贤法师後,在附近的低罗择迦寺跟般若跋陀罗一起研究萨婆多部的三藏,以及声明、因明等学问,解决了玄奘不少疑难问题。後又到杖林山跟胜军论师学习《唯识抉择论》,《意义理论》。《成无畏论》。《不住涅槃论》、《十二因缘论》。《庄严经论》等。
第二年,即贞观十四年(公元六四〇年)的夏季,有位顺世派婆罗门立论四十条在那烂陀寺前挑战。叫嚣谁能破他的论点,以首答谢。玄奘义不容辞,与之论辩。结果婆罗门辞屈,请伏前约。玄奘说:“我法弘恕,不在刑科。禀受我法,如奴事主。”宽恕了这位婆罗门,叫他皈依佛法。
这时,有乌茶国小乘僧徒用正量部大师般若毱多所著的《破大乘论》七百颂向大乘僧徒挑战,来破斥大乘学说。中印度的统治者戒日王派人到那烂陀寺请玄奘、海慧、智觉、师子光四人前去乌茶国应战。玄奘未能赴约,便用梵文制作《制恶见论》来破斥外道和小乘的异说、偏见,代替舌战。
不久,东印度迦摩缕波国(今度阿萨姆西部地区)国王鸠摩罗仰慕玄奘的威名,遣使强邀玄奘至迦摩缕波国。玄奘为鸠摩罗王说法一个月,用梵文著《三身论》三百颂,赠与鸠摩罗王,阐述灯来功德无量。鸠摩罗王被度化,归依玄奘。
戒日王听说玄奘著《制恶见论》一千六百颂。屡屡派人到那烂陀寺请玄奘,不遇。後听说被鸠摩罗王挽留,戒日王派使前去索人。鸠摩罗王对来使说:“我头可得,法师未可即来。”戒日王闻之大怒,便兴师动众,亲自带领官属百余万众,顺河东下前去问罪。鸠摩罗王慑于戒日王的武力,只好亲自带领象军二万,船只三万,与玄奘赴殑伽河会晤戒日王。在羯朱嗢罗国(今印度恒河以北的拉杰马哈尔地方》两军对峙。鸠摩罗王将玄奘交与戒日王。戒日王立即鸣金放炮,散花曼舞,顶礼膜拜。宾主刚一坐定,戒日王就迫不及待地要玄奘出示《制恶见论》,以饱眼福。戒日王看後,喜形于色,拍案叫道:“此论虽好,然未广闻。欲于曲女城大会,命五印度能言之士,对象显之,使邪从正,舍小就大,不亦可乎?”说干就干,戒日王当即发下敕令,普告天下、号召沙门僧侣、婆罗门以及一切异道学者,在曲女城集会。
一个多月的召集工作,到会的有五印度十八个国家的国王,大小乘佛教徒三千多人,婆罗王以及尼乾外道学者两千多人,那烂陀寺也有一千多人参加,再加上前来观礼的那就更是不计其数了。这是印度历史上一次空前绝後的大集会。
戒日王设一座可容纳几千人的大殿,安置了香花音乐,请玄奘升座,做法会论主,当庭说法,阐述大乘义理。将《制恶见论》悬于会场,公布於众,进行论辩。一十八日竟没有一人敢来论难。戒日王大为得意,当众嚷道:“支那国法师立大乘义,破诸异见,自十八日来无敢论者,普宜知之!”大会结束後,戒日王请玄奘骑上装饰华丽庄严的大象,命群臣、诸道俗陪侍,上街游行。万众欢呼,热闹沸腾。从此玄奘的名声震撼了五印度。大乘学者誉之为摩诃耶提那波(大乘天),小乘学者赞之为木叉提婆(解脱天)。
曲女城大会结束後,玄奘向戒日王辞行,决定回国。戒日王劝玄奘参加当地举行的五年一度的七十五天“无遮大会”,玄奘为之心动:与戒日王一起赴鉢罗耶伽国(今印度北方阿拉哈巴德)参加大会。会毕 戒日王又强留玄奘住了十天,玄奘又辞行,戒日王同意。
戒日王决定派人从海路送玄奘返回唐朝。由于玄奘当初与高昌王曲文泰有约,不愿负人一片诚意。决定舍近就远,赴高昌会曲文泰,以畅当年相聚之情。临行,玄奘辞谢了戒日王赠送的无数珍宝奇服,只收下一头大象。戒日王与十八国国王送程十多里,依依惜别。
玄奘道别戒日王取道北行旋又西向,历经数国,行期一年多。来到坦叉尸罗国渡印度河时,风浪大作,将迦叶臂耶部三藏和一些花种失落河中。迦毕试王正在当地,听说玄奘驾到,立即到河岸迎接,偕往乌铎迦汉萘城安居。玄奘派人到乌仗那国去补抄渡河失落的经本,停留了五十五天。蓝波国王正在举行七十五天“无遮大会”,迦毕试王邀请玄奘同去参加。
会毕,此时玄奘归心似箭。经伐刺拏国(今巴基斯坦、印度河西的班努地方),费栗持萨那国(今阿富汗的加滋尼),出迦毕试国的统辖区域,度过如今的库什山的塔瓦克山口,入西突厥的领域。穿越帕米尔高原,达朅盘陀国(今新疆喀什专区的塔什库尔干县),遇到一伙强盗,强盗追逐大象,大象入水溺死。
玄奘脱险後历经数国达瞿萨旦那(即于阗国。今新疆和田)。玄奘寓居瞿萨旦那国都城的小乘婆罗多寺。因国王的请求,玄奘在寺内讲《瑜伽师地论》、《对法》、《俱舍》、《摄大乘论》。这时有位商人马玄智从高昌国来,告诉玄奘曲文泰已死。玄奘决定从天山南路直接回国,由于在渡河时失落了许多经本,派人到屈支,疏勒一带访求,转抄,尚无回音。再加上大象已死,无法运送。玄奘奏表,委托马玄智随商队回国呈交朝廷,报告朝廷自己为取佛经,不惜性命,私往天竺。今困於于阗,“木获奔驰,早谒轩陛”,听候发落。八个多月後,玄奘接到唐太宗敕令:“闻师访道殊域,今得归还,欢喜无量。可即速来与朕相见,其国僧解梵语及经义者,亦伍前往。”玄奘奉诏即刻起程,度戈壁滩,抵达沙洲,回到了自己的祖国。
三、译经弘法
贞观十九年(公元六四五年)正月二十四日,房玄龄奉唐太宗之命,派遣了右武卫大将军侯莫、陈实,雍州司马李叔慎,长安县令李乾祐,在长安西郊迎接玄奘的到来。长安西郊外,前…
《玄奘法师传略》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