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玄奘法師傳略▪P3

  ..續本文上一頁印度的普西亞布蒂王朝戒日王統治的羯若鞠阇的首都。戒日王在位時大宏佛教,廣建伽藍,遍供僧衆,佛學風氣極其濃厚。玄奘住跋達羅毗阿羅寺,依止毗離耶犀那叁藏學習《佛使毗婆沙》和《日胄婆沙》。叁個月之後,玄奘沿途巡禮釋迦牟尼佛的遺迹,南渡恒河到達摩揭陀國。

  摩揭陀國是五印度的一個大國,位于恒河南岸,現今印度比哈爾邦的巴特那和伽耶地區。都城巴連弗,就是現今的巴特那。離巴特那東南約九十公裏處有座那爛陀寺。

  那爛陀寺是玄奘最崇拜向往的地方,真不惜生命,長途跋涉,曆經艱辛,就是爲了到那爛陀寺學法。這一理想現在終於兌現了。

  那爛陀寺是印度佛學的最高學府。其始建于公元一世紀,經過了幾個世紀的不斷發展,如今已成印度境內最大的佛教學院。寺內常住僧人有四千多,客居的求學道俗萬余人。每天寺內的講座有百余所,學科設有大小乘的各派經論,以及婆羅門教的吠陀經典,因明、聲明、醫方術數等多種。寺內造就了大批人材,精通二十部經論的有一千人,精通叁十部經論的有五百人,精通五十部經論的加上玄奘有十人。

  那爛陀寺的首座和尚戒賢法師,爲全寺各論師的導師,年一百零六歲。是護法論師的弟子,嫡承無著、世親的瑜伽學派。其“博聞強識,內外大小,一切經書,無不通達”。由於年邁,已經隱居。

  玄奘遊學印度已有五年,那爛陀寺的僧衆早有所聞,現在聽說這位唐僧前來參學,立即派了二百多位和尚和一千多位居士前去迎接。在大衆的引薦下,玄奘參拜了首座和尚戒賢法師。戒賢問玄奘從那裏來?來幹什麼,玄奘回答從中國來,爲學《瑜伽師地論》。戒賢法師聽後感慨萬分。據說,在叁年前戒賢法師生了一場大病,痛如刀割,欲以絕食而死。有一日忽然夢見一位金人對戒賢法師說:“汝勿厭身,汝作國王,多害物命,當自悔責,何得自盡。有支那僧,來此學問,已在道中,叁年應至。以法惠彼,彼複流通,汝罪自厭”。戒賢法師勉強飲食,後來康複。如今見到玄奘正巧叁年。無著、世親的學說不僅有了傳承,而且能在中國大陸發揚光大。戒賢此時回顧著過去,心裏覺得有一股悲切之感,瞻望未來,又充滿著希望和喜悅,不禁老淚奪眶而出。

  戒賢法師收了玄奘作弟子,重新開講《瑜伽師地論》,曆時十五個月,前後共講授了叁遍。每逢開講就有叁千多人參加。此後玄奘又跟戒賢法師學習《順正理論》、《集量論》因明學和聲明學等。玄奘又在那爛陀寺學習了《中論》、《百論》等中觀學派的著作,以及婆羅門教的經典。在那爛陀寺的五年學習中,給玄奘日後回國的譯經事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玄奘在那爛陀寺時,大乘學派中有瑜伽和中觀兩派的對峙。玄奘奉戒賢法師之命在寺內講授《攝大乘論》及《唯識抉擇論》。當時有中觀學派的大德師子光等立《中論》、《百論》的宗旨,來破斥瑜伽學派的理論。玄奘爲了平息兩派之間的爭論,融會《中論》、《百論》和瑜伽的學說,作《會宗論》叁千頌。認爲“聖人作論,終不相違,但學有相背耳。”並提出了自己的主張。玄奘以獨有的見解爲印度的佛教作出了貢獻,在印度曆史上留學僧中僅只有玄奘一人而己。兩派的爭論因此一度得到平息。戒賢法師和衆僧高度評價了《會宗論》。

  玄奘還想繼續留在那爛陀寺學習。戒賢法師認爲玄奘的學業已就,初志已酬,是回國的時候了。于是勸玄奘說:“吾老矣。見子殉命求法,經途十年,方至今日。不辭朽老,力爲申明。法貴貫通,豈期獨善,更參他部,恐失時緣。智無涯也,惟佛乃窮。人命如露,非旦則夕。即可還也。”玄奘聽從師命,拜別了恩師戒賢法師,負笈啓程。

  玄奘離開了那爛陀寺後,繼續周遊五印度,隨處參學。先至伊爛拿鉢伐多國(今印度比哈爾邦的蒙吉爾地區)跟薩婆多部學者怛他揭多毱多,羼底僧诃學習《婆沙順正理》一年。後沿恒河東行,輾轉印度諸國來到憍薩羅(今今印度納格浦爾以南,錢達及其以東康克爾地區)瞻禮龍樹、提婆遺迹。跟一位精明于因明的婆羅門學習《集量論》畢業滿後又來到馱那羯磔迦國(今印度南部馬得拉斯邦克裏希納河口處)跟蘇部底和蘇利耶兩位法師學習大衆部的《根本阿毗達磨》。玄奘從南至北,從東到西,周遊印度的各個國家,求學于各地學者。曆時叁年,又回到了那爛陀寺。

  玄奘參谒戒賢法師後,在附近的低羅擇迦寺跟般若跋陀羅一起研究薩婆多部的叁藏,以及聲明、因明等學問,解決了玄奘不少疑難問題。後又到杖林山跟勝軍論師學習《唯識抉擇論》,《意義理論》。《成無畏論》。《不住涅槃論》、《十二因緣論》。《莊嚴經論》等。

  第二年,即貞觀十四年(公元六四〇年)的夏季,有位順世派婆羅門立論四十條在那爛陀寺前挑戰。叫囂誰能破他的論點,以首答謝。玄奘義不容辭,與之論辯。結果婆羅門辭屈,請伏前約。玄奘說:“我法弘恕,不在刑科。禀受我法,如奴事主。”寬恕了這位婆羅門,叫他皈依佛法。

  這時,有烏茶國小乘僧徒用正量部大師般若毱多所著的《破大乘論》七百頌向大乘僧徒挑戰,來破斥大乘學說。中印度的統治者戒日王派人到那爛陀寺請玄奘、海慧、智覺、師子光四人前去烏茶國應戰。玄奘未能赴約,便用梵文製作《製惡見論》來破斥外道和小乘的異說、偏見,代替舌戰。

  不久,東印度迦摩縷波國(今度阿薩姆西部地區)國王鸠摩羅仰慕玄奘的威名,遣使強邀玄奘至迦摩縷波國。玄奘爲鸠摩羅王說法一個月,用梵文著《叁身論》叁百頌,贈與鸠摩羅王,闡述燈來功德無量。鸠摩羅王被度化,歸依玄奘。

  戒日王聽說玄奘著《製惡見論》一千六百頌。屢屢派人到那爛陀寺請玄奘,不遇。後聽說被鸠摩羅王挽留,戒日王派使前去索人。鸠摩羅王對來使說:“我頭可得,法師未可即來。”戒日王聞之大怒,便興師動衆,親自帶領官屬百余萬衆,順河東下前去問罪。鸠摩羅王懾于戒日王的武力,只好親自帶領象軍二萬,船只叁萬,與玄奘赴殑伽河會晤戒日王。在羯朱嗢羅國(今印度恒河以北的拉傑馬哈爾地方》兩軍對峙。鸠摩羅王將玄奘交與戒日王。戒日王立即鳴金放炮,散花曼舞,頂禮膜拜。賓主剛一坐定,戒日王就迫不及待地要玄奘出示《製惡見論》,以飽眼福。戒日王看後,喜形于色,拍案叫道:“此論雖好,然未廣聞。欲于曲女城大會,命五印度能言之士,對象顯之,使邪從正,舍小就大,不亦可乎?”說幹就幹,戒日王當即發下敕令,普告天下、號召沙門僧侶、婆羅門以及一切異道學者,在曲女城集會。

  一個多月的召集工作,到會的有五印度十八個國家的國王,大小乘佛教徒叁千多人,婆羅王以及尼乾外道學者兩千多人,那爛陀寺也有一千多人參加,再加上前來觀禮的那就更是不計其數了。這是印度曆史上一次空前絕後的大集會。

  戒日王設一座可容納幾千人的大殿,安置了香花音樂,請玄奘升座,做法會論主,當庭說法,闡述大乘義理。將《製惡見論》懸于會場,公布於衆,進行論辯。一十八日竟沒有一人敢來論難。戒日王大爲得意,當衆嚷道:“支那國法師立大乘義,破諸異見,自十八日來無敢論者,普宜知之!”大會結束後,戒日王請玄奘騎上裝飾華麗莊嚴的大象,命群臣、諸道俗陪侍,上街遊行。萬衆歡呼,熱鬧沸騰。從此玄奘的名聲震撼了五印度。大乘學者譽之爲摩诃耶提那波(大乘天),小乘學者贊之爲木叉提婆(解脫天)。

  曲女城大會結束後,玄奘向戒日王辭行,決定回國。戒日王勸玄奘參加當地舉行的五年一度的七十五天“無遮大會”,玄奘爲之心動:與戒日王一起赴鉢羅耶伽國(今印度北方阿拉哈巴德)參加大會。會畢 戒日王又強留玄奘住了十天,玄奘又辭行,戒日王同意。

  戒日王決定派人從海路送玄奘返回唐朝。由于玄奘當初與高昌王曲文泰有約,不願負人一片誠意。決定舍近就遠,赴高昌會曲文泰,以暢當年相聚之情。臨行,玄奘辭謝了戒日王贈送的無數珍寶奇服,只收下一頭大象。戒日王與十八國國王送程十多裏,依依惜別。

  玄奘道別戒日王取道北行旋又西向,曆經數國,行期一年多。來到坦叉屍羅國渡印度河時,風浪大作,將迦葉臂耶部叁藏和一些花種失落河中。迦畢試王正在當地,聽說玄奘駕到,立即到河岸迎接,偕往烏铎迦漢萘城安居。玄奘派人到烏仗那國去補抄渡河失落的經本,停留了五十五天。藍波國王正在舉行七十五天“無遮大會”,迦畢試王邀請玄奘同去參加。

  會畢,此時玄奘歸心似箭。經伐刺拏國(今巴基斯坦、印度河西的班努地方),費栗持薩那國(今阿富汗的加滋尼),出迦畢試國的統轄區域,度過如今的庫什山的塔瓦克山口,入西突厥的領域。穿越帕米爾高原,達朅盤陀國(今新疆喀什專區的塔什庫爾幹縣),遇到一夥強盜,強盜追逐大象,大象入水溺死。

  玄奘脫險後曆經數國達瞿薩旦那(即于阗國。今新疆和田)。玄奘寓居瞿薩旦那國都城的小乘婆羅多寺。因國王的請求,玄奘在寺內講《瑜伽師地論》、《對法》、《俱舍》、《攝大乘論》。這時有位商人馬玄智從高昌國來,告訴玄奘曲文泰已死。玄奘決定從天山南路直接回國,由于在渡河時失落了許多經本,派人到屈支,疏勒一帶訪求,轉抄,尚無回音。再加上大象已死,無法運送。玄奘奏表,委托馬玄智隨商隊回國呈交朝廷,報告朝廷自己爲取佛經,不惜性命,私往天竺。今困於于阗,“木獲奔馳,早谒軒陛”,聽候發落。八個多月後,玄奘接到唐太宗敕令:“聞師訪道殊域,今得歸還,歡喜無量。可即速來與朕相見,其國僧解梵語及經義者,亦伍前往。”玄奘奉诏即刻起程,度戈壁灘,抵達沙洲,回到了自己的祖國。

  叁、譯經弘法

  貞觀十九年(公元六四五年)正月二十四日,房玄齡奉唐太宗之命,派遣了右武衛大將軍侯莫、陳實,雍州司馬李叔慎,長安縣令李乾祐,在長安西郊迎接玄奘的到來。長安西郊外,前…

《玄奘法師傳略》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